□周麗妤
淺談汪曾祺作品中“以水述情”的表現手法
□周麗妤
對于汪曾祺作品的水性研究我覺得應該從兩個方面去探討,一是其作品中常見的關于水的描寫,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記事》、《異秉》等,二是其作品本身的水性特征,有人管這種特征稱作是“水意”,這在他的諸多作品中都有其體現。 汪先生的作品,行文如水,簡單鋪白而開,逐字逐句去讀,總有一種喝茶觀景的感覺。讀汪先生的作品,就像泛舟于山山水水之間,所見所聞都是山水之間的風情凡物,但又深深體現這一種真善美的意思,于平凡之間透露著人性質樸善良的本質,這種性質,也符合老子上善若水的理論。
汪曾祺是善于寫水的,他能將各種質樸簡單的美麗,于字里行間滲透其中,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在文章中是看不到大篇幅的、直接描寫的句子,通過聊聊數語將我們引入到一個帶水的環境當中去。比如在《受戒》中對于荸薺庵的描寫:“荸薺庵的地勢很好,在一片高地上。這一帶就數這片地勢高,當初建庵的人很會選地方。門前是一條河。門外是一片很大的打谷場。”這樣短短幾句就將畫面解釋得很清楚,讓讀者在后面整個故事的推進過程中都放在這樣一個場景當中去。如果說這只是一個景物框架的話,那么在后面緊跟著的就是對于故事背景的一個詳細描述了,都是簡單的句子將景物、人物、關系都一一介紹個清楚,介紹個通透,如果有怕作者不清楚的,還會詳細介紹,這樣如同一筆一筆填充具體景物的描寫,完全是散文式的,比如在《大淖記事》中詳細的描寫了大淖從春季到冬季的代表景色,雖然句句沒有水的影子,但讀者卻處處看到了水的景色,如果要問作者為什么要寫的這么詳細,我覺得應該是作者對水鄉有著濃烈的熱愛,如果沒有這么深切的喜歡和眷戀,作者也不愿意花大篇幅去細細的寫水邊的一景一物,在作者一筆一劃勾勒這幅山水畫的時候,我們也看到了作者每絲每毫的戀水情結。
讀過汪曾祺作品之后,有這樣一種文章充滿水的氣息感覺:文章字里行間寫的平淡如水,讀后卻又有一種被某一種情感之水淹沒的感覺,特別是在《大淖記事》中有一種文章處處不見水,但又處處是水的感覺。作品中水是記憶,也是見證,它仿佛記載了大淖勞動人民平淡樸實的每一天,每一件小事,但又仿佛見證者一般,記錄者河灘上傷心人的往事、過路人的喊叫聲、錫匠們的堅持、挑夫們的汗水、閑暇時候人們的小曲小調,好像每一個人物,每一個景物都點綴著這份南方小鎮的平靜,在這里的人們,日子過得和水一樣,平靜安詳,充實和幸福。有小門小戶知足常樂的充實比如錫匠們閑暇時候唱的地方小戲“小開口”;有隨性嫁娶的戀愛風俗;有逆來順受的老實善良,例如面對跟人跑了的巧云他媽,黃海蛟倒沒有怎么傷心難過,認為這種事情在大淖這個地方也值不得大驚小怪。汪曾祺就是這樣將一個水邊小鎮一筆筆通過平凡人的平凡事展現到讀者眼前的,如果我們單獨從一兩句文字是看不出水的含義的,但整個文章讀下來之后,就會被故事中平淡的任務所感動。汪曾祺處處寫水處處不見水,但又將個人情感寄托于瑣碎小事當中,讓讀者對主人公十一子和巧云產生同情,對占了巧云身子的保安隊劉號長有一種極度的鄙視和厭惡。老百姓仿佛就是這大淖河里的水,他們在歲月的長河中默默流淌,但當惡勢力觸及到他們底線的時候,他們多表現出的力量又是那么的強大。我們處處在尋找寫真善美的東西,但在汪曾祺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真切的感受到真善美就在老百姓當中,在平淡的外表下,大家都有著對真善美的堅守,在十一子被打之后,“巧云把屋里存著的魚網和蘆席都拿到街上賣了,買了七厘散,醫治十一子身子里的瘀血。東頭的幾家大娘、大嬸殺了下蛋的老母雞,給巧云送來了。錫匠們湊了錢,買了人參,熬了參湯。挑夫,錫匠,姑娘,媳婦,川流不息地來看望十一子。他們把平時在辛苦而單調的生活中不常表現的熱情和好心都拿出來了。”我們姑且不說遠親不如近鄰的廢話,但當讀者讀到這的時候,內心一定是有一種吶喊存在的。我們不禁要感嘆:老百姓太善良了,太不容易了。他們的善良是那么的簡單和卑微,比如對于十一子差點被打死這事的會談的結果是:小錫匠養傷的藥錢由保安隊負擔(實際是商會拿錢),劉號長驅逐出境。由劉號長畫押具結。老錫匠覺得這樣就給錫匠和挑夫都掙了面子,可以見好就收了。善良和樸實這種根植于中國老百姓精神里面的東西太值得我們去珍惜了。汪曾祺仿佛是一個善良說明書一般,將老百姓這種水一般的善良詮釋得淋漓盡致了。
當有人問汪曾祺為什么他的小說里總有水的感覺的時候,汪曾祺是這樣回答的:“是這樣的,這是很自然的,我的家鄉是一個水鄉,我是在水邊長大的,耳目之所及,無非是水,水影響了我的性格,也影響了我的作品的風格。”出身在高郵這個水邊小鎮的汪曾祺,其實就是一滴水,放在大海里我們看不到他的影子,但將這滴水放在姑娘的眼中,就成了淚水,放在挑夫的肩頭就成了汗水,放在雨中,它也能自然而然地將讀者感動。汪曾祺說過,他就是要把人性寫得美,寫得健康,寫得有詩意。雖然汪曾祺一生經歷波瀾動亂不斷,但在其作品當中絲毫看不到作者受歷史政治影響的痕跡,他就是要寫愛情的美好,如《受戒》中小英子和小明子的一般,沖破限制的枷鎖,贊美愛情的美好。孟子是相信人性本善的,他認為人的本性與水的本性一樣,一個是趨善,一個是趨下,皆順其自然。汪曾祺的小說,也在處處解釋著這種水性即人之本性的本善。
(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