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飛
種植效益問題,一直是廣大菜農關注的核心問題。竹山縣位于鄂西北偏遠山區,近年來該縣在蔬菜基礎設施建設、市場主體培育、土地流轉與規模經營、農民知識與技能培訓、蔬菜交易市場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多數菜農的收入卻仍然不太理想。山區提高蔬菜種植效益的難點到底在哪里?應該采取何種對策?對此筆者進行了調查研究。
1.山區提高蔬菜種植效益的難點
(1)外地蔬菜沖擊。近年來隨著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與現代信息、物流業的高速發展,特別是高速公路的建成與開通,拉近了山區與外地的距離,使外地蔬菜能夠快速便捷地進入。與山區相比,外地蔬菜生產規模大,種植條件好,而且種類豐富、數量較大、成本偏低、價格便宜,即使加上長途運輸的費用,價格上仍然有很大優勢,給本地蔬菜造成很大沖擊。
(2)盲目無序種植。目前山區農民種植蔬菜的,既有專業菜農,也有一般農戶。他們每年種植什么蔬菜,種植面積多大,完全由自己把握。由于缺乏計劃性,無全局觀念,盲目無序種植問題非常突出。當某種蔬菜價格上漲時,許多菜農就跟風種植,使該種蔬菜面積迅速擴大。但山區蔬菜外銷困難,一旦市場供過于求,就會導致蔬菜價格出現暴跌。另外,眾多農戶種植的大路蔬菜與菜農種植的蔬菜扎堆上市時,也會導致蔬菜價格一路下滑,影響到菜農種植效益。
(3)種植水平較低。目前山區從事種菜的農民以年老體弱者較多,勞力素質普遍偏低,導致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新模式等科技成果推廣運用速度較慢、普及率不高,山區蔬菜種植水平與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例如同是種植溫室黃瓜,本地種植的每667平方米產量只有幾千千克,但在山東等蔬菜種植水平較高的發達地區,每667平方米產量能夠達到1.5萬~2.0萬千克。由于產量相差懸殊,雖然山區本地蔬菜價格較高,但單位面積效益仍然不如種植水平較高的發達地區。
(4)生產成本偏高。山區受地理條件限制,蔬菜種植一是規模不大,二是機械化程度較低。同時,山區青壯年勞動力近年來絕大多數都在外打工,農村雇工難度大、價格高。另外,山區種子、農藥、化肥、棚膜等農資成本相對較高,抗災所需投入較大,也抬高了蔬菜的種植成本。
(5)抗災能力較弱。山區旱、澇、風、雹、低溫等各種自然災害發生頻繁,但蔬菜基地的各種基礎設施卻相對落后,抗災應災能力較弱。各種自然災害,一是降低了蔬菜產量與品質,二是增大了生產性投入,同時還使山區蔬菜種植結果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降低了蔬菜的種植效益。
(6)銷售效益不高。農民由于無時間呆在城里賣菜,或者在城市無合適地點賣菜,只能將蔬菜以較低的價格賣給專業菜販,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蔬菜的種植效益。
2.山區提高蔬菜種植效益的對策
(1)揚長避短,與外地蔬菜差異競爭。外地蔬菜進入山區市場,不同地域間蔬菜相互流通,目前已成為“新常態”。在此新形勢下,山區蔬菜應該如何應對?關鍵是要揚長避短,盡量避免與外地優勢明顯的蔬菜直接競爭。一是在蔬菜種類上,可以壓縮適合外地種植且便于長途調運的蔬菜面積,擴大適宜山區種植且不耐長途調運的蔬菜面積,例如可以多種植一些小白菜、蓮藕等;二是在上市季節上,可以利用山區立體氣候明顯優勢,調整品種與播種時間,在高山發展反季節蔬菜,將產品上市時間與外地蔬菜盡量錯開;三是可以多種植一些山區獨有的特色蔬菜,如陽荷姜等,或者抓好山野菜的保護、采集、加工、利用和野轉家人工栽培,通過“人無我有”占領本地市場,開拓外地市場;四是可以利用山區生態環境好、人均種植面積小、農家肥比較充足的優勢,發展有機、綠色蔬菜,提高蔬菜品質,通過“人有我優”提高種菜效益。
(2)科學布局,合理搭配種植。在每年的蔬菜布局和面積規劃上,蔬菜主管部門要充分發揮參謀與指導作用,通過深入調研和對形勢的分析判斷,及時發布權威信息,引導菜農科學合理安排生產。一是堅持一村一品,在一個自然村落重點發展一個優勢突出的蔬菜種類或品種;二是合理搭配種植,對面積過大、有可能造成嚴重供過于求的蔬菜單品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各蔬菜基地種植大戶間也要加強溝通與交流,在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同時,避免品種單一、同期種植、同步上市。
(3)加強培訓,培育“新型菜農”。提高蔬菜種植效益,必須提高“種菜人”的素質。為此,一方面要引導、鼓勵青年農民返鄉創業,積極投身到蔬菜種植行業,改變目前山區種菜人年齡結構明顯偏大的現狀;一方面要挑選一批年紀輕、文化程度高、科技意識強、示范帶動作用顯著的專業菜農,借助國家實施“新型農民職業培訓”等項目,加強對其培訓與指導,提高他們的科技知識與技能水平,并以此為平臺,開展試驗研究與展示示范,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高菜農種植水平和效益。
(4)控制面積,保持規模適度。近年來,很多地方都強調農業要大戶種植、規模經營,似乎種植規模越大越好。但在對山區蔬菜種植者調查中發現,種植面積與種植效益并非成正比,一些效益不佳甚至虧損嚴重者恰恰是“大戶”。因此,經營者要提高蔬菜種植效益,首先要控制種植面積,保持規模適度才行。具體面積多大合適,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要與經營者的資金實力、管理水平、銷售能力相適應,切忌貪大求全。另外,蔬菜種植戶間還要加強合作,通過成立專業合作社,統一采購農資,開展專業化服務等,盡量降低種植成本。只有精打細算、強化管理,才能提高種菜效益。
(5)完善設施,增強抗災能力。山區蔬菜要避災、防災,減少災害損失,首先要在蔬菜基地選址上嚴格把關,尤其是大棚設施蔬菜基地,除考慮交通、管理因素外,一定要建設在地勢平坦開闊、背風向陽、水源充足、灌溉便利,不易遭受旱、澇、風、雹、低溫等主要災害的地方。其次要抓好保溫防凍、澆水抗旱等配套設施建設。由于山區旱災發生最為頻繁,因此要積極引進、普及滴管、微噴灌等新型節水抗旱設施,提高抗旱的機械化、自動化程度, 節省抗旱成本,提高抗旱效率,防止大旱之年蔬菜嚴重減產甚至絕收。
(6)拓寬渠道,增加銷售收入。針對山區城市面積狹小、蔬菜交易市場不足、菜農進城賣菜難等問題,一是可以仿照有的城市,在部分路段限時(凌晨8點以前或晚上8點以后)銷售,方便郊區菜農進城直銷;二是可以開通直達主要蔬菜基地的通村客運班車,一方面方便菜農進城,一方面方便城鎮居民直接下鄉購買新鮮蔬菜;三是可以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將蔬菜作為美化環境的重要內容,種植部分特色蔬菜,開辦特色農家樂,同時加強宣傳,吸引城鎮居民前往觀光休閑、采摘體驗,通過產業融合發展,提高蔬菜價格,增加菜農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