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婷++劉曼琳 肖婕璐



摘 要 興業銀行、浦發銀行、青島銀行和江西銀行是我國綠色金融債券的主要發行銀行。國內已發行的綠色債券存在品種單一、發行成本高等問題。政府可通過政策傾斜、引入責任保險等措施實現綠色債券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最大化;發行者可完善信息披露、設計特色綠色產品以活躍綠色金融市場;投資者需關注綠色債券風險,謹慎投資。
關鍵詞 綠色債券;綠色項目;綠債評估
一、國內銀行境內綠債發行概況
根據 ICM A(2015)[1]定義,綠色債券是指任何將其所得資金專門用于資助符合規定條件的綠色項目或為這些項目進行再融資的債券工具。近年來,以綠色債券為代表的綠色經濟金融工具規模在全球迅速擴大。2007年首支綠色債券發行后,綠色債券發行量就呈現逐年增長態勢,截止2015年10月,全球發行綠色債券總額 達394.6 億美元。隨著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體制的完善,我國綠色債券市場逐漸與國際接軌。目前國內銀行間綠色債券主要來自興業銀行、浦發銀行、青島銀行及江西銀行。四家銀行共獲得綠色債券境內發行總額1160億元,已發行量占比79.31%。
浦發銀行(表一)于2016年1月發行了境內首筆綠色金融債券,一期發行金額200億元,同年7月已完成500億元債券發行額;
興業銀行(表二)于2016年1月獲準發行500億元綠色金融債,一期發行金額為100億元,二期為200億元,尚存200億元發行額;
青島銀行(表三)于2016年2月公布80億綠色債券發行計劃,成為國內首家獲得綠債發行資格的城商行;
江西銀行(表四)于2016年7月首度發行綠色金融債券,并于同年8月完成80億元債券發行額,成為綠債全面推廣期間,全國首家綠色金融債的非試點發行機構。
二、國內銀行境內綠債主要問題分析
(一)綠色債券期限較短,類型單一
我國債券類型單一且期限較短,從上表看來多為3年或5年,至今還未發行期限10年以上的綠色債券。相比傳統項目,綠色項目建設周期普遍更長,需要長期低息資本融入。相比之下,國際市場綠色債券產品類型較豐富,包括一般義務債券、特定項目債券、抵押債券、資產證券化債券等。
(二)綠色債券認證/評估標準各異,成本高
上表中,我國綠債評估認證機構各異,以安永華明會計師事務所、中央財經大學氣候與能源金融機構、上海新世紀資產評估投資服務有限公司、聯合資信評估有限公司等機構為主。而我國關于綠債發行的指導性文件(發改委發布的《綠色債券發行指引》等)與國際綠債原則如GBP(Green Bond Principles)有差異,評估認證機構零散,造成國內綠債發行過程中評估認證標準不一。此外,評估結果的不同及后續跟蹤調查耗資,使得綠色債券發行成本較國外高。
(三)綠色資金供需雙方存在信息不對稱現象
綠色債券融入的部分資金用于綠色信貸,而國內有意愿開展環保項目的企業與政府、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嚴重:金融機構在缺乏足夠參考資料的情況下很難評估需要融資的項目,出現大量為獲得低利率貸款的“漂綠”企業。
三、針對國內銀行綠債發行的建議
基于以上對興業銀行、浦發銀行、青島銀行及江西銀行綠色債券發行概況的研究,雖然自2016年起,中國綠色債券市場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色債券市場,但中國綠色債券還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其在融資國際化、投資針對化、監管多元化等多方面的完善需政府、發行者及廣大投資者三方的協力探索與配合。
(一)政府
1.央行公布的《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顯示,六大項目相關產業皆具備投資期限長,投資風險大且回報收益率低的特點。以浦發銀行為例,其成功發行的前三期綠色債券規模為500億元,資金投放領域的亮點之一是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紤]到其投資成本及其他隱形成本(如建設期間對交通的影響),對比節省的地下空間,成本收益比并不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潛在綠債發行者/投資者對此類債券持觀望而非積極發行/購買態度。針對這一問題,政府需出臺相關政策降低綠債發行成本,如將發行手續費、信用評級費、擔保費控制在一定比例內;降低購買綠色債券繳納的所得稅,并對債券采用“固定利率+浮動利率”的定價方式應對市場風險,提高投資者的整體收益。
2.綠色債券解決的問題之一是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外部不經濟問題。制造污染的企業每多生產一單位產品,除了邊際個人成本增加外,還帶來邊際社會成本,造成社會福利損失。綠債可通過經濟杠桿,引導資金流入環境效益高的潛力項目。2016年初至7月中旬,我國綠色債券發行規模為750億元人民幣,占比銀行間債券市場規模極小。為不斷擴大綠債規模,引導綠色項目長期投資,除了政策傾斜至綠債發行者及投資者,更要對高污染、高耗能項目采取懲罰措施,如依據BPP、DPP原則對其征收合理的污染稅或排污費,使外部成本內部化,達到控制污染的目的。
3.現階段國內GDP增速降至7%以下,經濟增長乏力呈現“L”型走勢。從國內發展區域來看,中西部地區具有很大的發展投資潛力。但這些中西部脆弱的生態環境成為當地經濟發展阻礙。在純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市場資金很難流入。政府可出臺針對欠發達地區綠色項目的扶持文件,在考慮環境成本和效益基礎上,引導資金流入當地基礎設施建設。
4.針對國內高污染、高耗能企業,政府可逐漸引入強制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在“高風險、高保費”的原則下,降低此類企業的道德風險,促使其轉向環境友好型企業。從整個社會來看,這將極大提升綠色債券募集資金的使用效率,資金可主要用于開發項目上而非治理項目上;同時也可降低資金使用過程中由環境問題帶來的額外成本。
(二)發行者
1.國內綠債發行代表銀行包括興業銀行、浦發銀行、青島銀行及江西銀行。從前期綠債認購情況來看,以上銀行都順利完成預期資金籌集目標。但由于在綠色資金籌集項目上供需雙方獲取的不等量信息,資金錯配等一系列問題仍然突出。為使信息充分流動,發行者可引入承銷機構對接投資者。同時根據MPT理論,提供不同環保資產組合,降低債券整體風險,提升投資者信心。
2.發行機構要健全綠債發行到資金投放全過程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綠債募集資金的專門存放賬戶,對資金投放項目加強后期追蹤,并提供項目量化環境效益評估及年度報告。此外,為防止發行者借“綠色債券”外衣籌資,發行者可積極引入第三方獨立機構為綠債提供擔?;虺鼍叩谌秸J證意見。
3.國內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突出,而中小企業是市場不可或缺的主體力量,針對此類規模小、資產輕的企業,綠債發行者尤其是城市商業銀行,要發揮其為地方經濟搭橋建路的作用,專門設計節能綠色金融專項產品和服務,在幫助其解決資金問題的同時釋放巨大的環境效益。
(三)投資者
目前國內綠債投資者以公共機構投資者為主,私人投資者逐漸介入。在市場力量起決定作用的環境下,投資者要正確評估綠債風險,充分認識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理智認購優良綠債。如使用風險調整后的資本收益率(RAROC)、綠色債券指數等作為參考指標。
參考文獻:
[1]IC M A (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 Association), 2015.Green Bond Principles,2015:
Voluntary Process Guidelines for Issuing Green Bonds[R].
[2]王遙,曹暢.推動綠色債券發展[J].中國金融,2015,(20):43-45
[3]曹明弟,王文.綠色債券發展前景[J].中國金融,2015,(10):14-16
[4]綠色金融工作小組,2015.構建中國綠色金融體系[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5]王金南,2012.綠色信貸與環境責任保險[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6]劉新星,我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研究[D].湖南大學,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