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嘉琪
摘 要:彝族源遠流長的民間文化和優秀傳統在其民間器樂中能夠得到很好的體現,彝族民間器樂具有非常鮮明的個性和極其豐富的遺存,其原始性和民族性的歷史形態在民間器樂中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在我國的民族音樂傳統中彝族民間器樂屬于非常寶貴的財富,同時還具有很高的社會功能性和價值性。為此,對彝族民間器樂的音樂風格特征及其價值進行深入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發掘和繼承蘊含在彝族民間器樂中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具有非常大的現實價值。
關鍵詞:彝族民間器樂 音樂風格特征 價值
一、彝族民間器樂的音樂風格特征
1.月琴的音樂風格
在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月琴屬于最具有代表性、最受人們喜愛的一種樂器,甚至有這樣的一種說法,只要有彝族人的地方就有月琴。因為受到不同地域和不同居住環境的影響,月琴在各地的彝族中具有不同的稱謂,而且月琴曲在不同的地區也具有不同的特點,比如一些彝族地區將月稱作“巴布”,另一些彝族地區將其稱為“羨子”,還有一些彝族地區將其稱為“葩吡”。{1}彝族月琴通常包括三部分,也就是琴弦、琴頸和琴箱,月琴在演奏的時候具有豐富多彩的曲調和變化多樣的手法,可以體現出非常濃郁的民族特色和音樂風格。通??梢詫⒃虑俚难葑嗲{劃分為兩種,也就是思念調和歡樂調。其中的歡樂調一般都充滿激情,從曲中到曲末都呈現出一種歡快跳躍的音樂風格,比如慶豐曲和迎春曲;而思念曲則屬于懷念遠方親人或者思念已故的父母的曲調,思念調一般具有憂憤和低沉的特點。對于彝族人來說,月琴不僅是一種樂器,更是生活中的好伴侶,通過手中的月琴,很多彝族人可以將自己的喜、怒、哀、樂等各種感情很好地表達出來。
2.豎笛的音樂風格特征
彝族又將豎笛稱作“肯欣具爾”,在漢語中“肯欣具爾”是口含竹笛的意思。豎笛在制作方法方面與漢族的蕭相類似,而且具有與簫基本一致的演奏方法。一般來說,彝族的豎笛與簫相比具有更高的聲音,與橫笛相比聲音更加柔和,其民族特色非常濃郁。不同的彝族地區的豎笛在曲調方面都具有比較固定和流行廣泛的特點,彝族的豎笛在吹奏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在模擬彝族民歌的音調,具有十分優美動聽的旋律。因為豎笛具有較大的聲音,而且在攜帶的時候也非常方便,因此悠揚的笛聲在彝族地區的田野和山間到處都可以聽見。除了極少數的人之外,彝族中的女人很少會吹笛子,而彝族中的男人不管老少都特別喜歡吹豎笛。彝族中的男人善于通過優美的笛子曲調來抒發自己的感情,贊美生活。利用優美動聽的笛聲,彝族的青年男子還可以表達自己對未婚女伴的感情;廣大的奴隸反抗黑暗的奴隸社會會利用笛聲訴說自己的悲慘遭遇,而人們在新社會里會利用笛聲來歌頌自己幸福美滿的新生活。
3.口弦的音樂風格特征
在彝族地區口弦屬于人們最為喜愛的一種樂器,同時還是彈奏人數最多的一種樂器。在彝族地區不管男女老少都會彈口弦,很多年輕的小伙子和姑娘都通過優美動聽的口弦曲抒發相互之間的愛慕之情。在演奏口弦的時候,演奏者用左手捉住口弦尾部放在唇間,用右手對口弦進行撥彈,通過氣息的大小以及口型、舌、唇等部位的變動,從而形成豐富多變的音色。在黎明前或者剛剛就寢的時候,彝族的姑娘喜歡彈奏口弦,這是由于口弦與月琴、豎笛相比具有較小的音量,所以在彈口弦的時候需要避免其他噪音的干擾。口弦的節奏有快有慢,快中有慢,慢中有快,旋律和諧恢宏、其曲調綿延起伏,仿佛紛紛揚揚的花瓣隨著暖風在山野之間飄散,具有感人、明快和清新的特點。
二、彝族民間器樂的價值
1.宣泄情感,反映社會生活
人類在正式發展到階級社會之后,在生產、生活等各個方面都往往呈現出比較明顯的階級屬性,而音樂也不例外,盡管奴隸主階級在彝族奴隸社會中對音樂享有支配的權力,但是奴隸群眾卻在民間器樂領域中創造了更加豐富的天地。在勞動和生產的過程中,彝族人民經常運用各種器樂來表達和宣泄自己的內心情感,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對未來的憧憬。
在涼山彝族地區,有很多傳說故事、諺語格言都與民間器樂有關。例如彝族傳說中,一個老人有五個兒子,卻都不幸去世。這位老人思念兒子,在葫蘆中插進了五根長短不一、可以發聲的竹管,制成了一件樂器,用以寄托思子之情,這件樂器就是葫蘆笙。彝族諺語“馬布夫居格,黑馬波洛洛”的意思為“聽見馬布的聲音,心里明亮亮的”。諺語“足嘿帕古此,合喝蒙谷此”,意思為“想念父親的時候就吹豎笛,它像父親的聲音;想念母親的時候就彈口弦,它像母親的聲音”。
這些動人的諺語、故事充分說明,各種器樂已經融入了彝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彝族涼山社會生活的每個側面都與器樂有著緊密的聯系。器樂是彝族人民表情達意的重要工具。彝族有三種樂曲,第一種是攆山、禽鳴獸叫調,彝族語稱為“克色尼布黑布合”;第二種是悲苦調,彝族語稱為“煞舉調”;第三種為歡樂調,彝族語稱為“沙居調”。這種說法也說明了彝族器樂樂曲中既有對大自然聲音的模仿,也有對憂愁喜樂等情緒的宣泄。彝族人民通過器樂,將自己身處自然、社會中的切身感受表達出來。{2}
2.表達心意、交流信息
除語言之外,音樂也是一種重要的互通訊息的方式。彝族諺語中說“月琴會唱歌”“口弦會說話”,也說明了彝族器樂還有一個重要的價值就是傳遞信息、表情達意。彝族很多月琴手都能夠將說和彈結合起來,用曲調來模仿語言的音調和節奏。月琴還能夠直接模擬民歌,既有對民歌進行整體模仿,也有模仿民歌的前半部分作為起興,后半部分進行自由發揮。演奏者可以選擇各種演奏方式和模擬手段,直接用器樂“說話”。演奏者通過這種方式傳遞信息,而欣賞者也能夠根據音調信息來接受,從而形成一種默契,完成信息的傳遞。
3.滿足社會生活的需要
在聚會、節日、禮儀、祭祀等公開場合的歌舞活動中,彝族奴隸社會在內容和程式等各個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約定性,在這些場合一定不能夠演唱山野之歌,而必須要演唱能夠對社會統治意識進行直接表達的具有唱詞的歌曲。唱詞的宣敘性在功利和實用的原則的要求下要更加側重音樂的歌唱性和抒情性,因此在這種歌唱的組合中并沒有納入器樂。但是因為器樂本身具有較強的娛樂功能和可聽性,因此又受到了人們的普遍歡迎。雖然在統治者看來器樂會對社會產生危害,但是與山野之歌相比,器樂又比較幸運,因其能夠在公開場合中進行演奏。但是器樂本身并不隸屬于各種禮儀場合和宗教,也不會服務于歌舞的伴奏,這樣其就能夠從社會的羈絆中解放出來,而演奏者通過器樂則可以縱情馳騁,獲得非常廣闊的創作天地。盡管早期民樂的基礎就是民歌,但是因為受到社會條件的影響,器樂形成了獨立的系統,而且具有了更加廣闊的發展天地。總之,與民歌相比,彝族民間器樂不管是在技術技巧的深度和復雜程度上,還是在結構形式的規模、音調的豐富性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價值,其能夠使彝族人民群眾的社會生活需要得到充分的滿足。
彝族器樂不僅具有藝術性,而且具有實用性,能夠滿足彝族社會生活中的一些實際需要,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首先,可以滿足原始宗教活動的需要。長期以來,彝族人民都有自己的宗教,并具有一系列完整的巫事、法事和祭祀活動,這些活動往往需要載歌載舞,此時就需要應用各種器樂;其次,可以滿足民俗禮儀活動的需要,包括年節、喪葬、婚禮等等。特別是在喪事和婚禮中,并不將器樂作為歌舞的一部分,而是將其作為一種正式、獨立的儀式過程;最后,滿足群眾歌舞活動的需要。彝族人民及其周邊其他民族人民都具有集體歌舞活動的民俗,這也是一種重要的民俗活動。在集體歌舞活動中離不開器樂的配合,甚至出現了專用舞曲、一舞一曲的情況。{3}例如用葫蘆笙舞,吹奏葫蘆笙的人既是吹奏者,又是舞蹈的指揮者甚至領舞,用樂曲聲來指揮動作的變化。
三、彝族民間器樂對彝族文化的傳承價值
我國彝族的奴隸制社會形態保持了較長的時間,再加上由于受到特殊的地理環境的影響,因此,很多彝族部落與外界隔絕,并且變得非常封閉,導致一些外族文化和先進的生產力很難滲透到其中,同時也進一步造成彝族的文化藝術和生活方式等各個方面都保留著比較濃郁的古老原始的面貌和民族個性,反映在民間器樂方面,這種社會生活的性質也非常明顯。在彝族中流傳著各種各樣的樂器,根據相關的調查研究顯示,只有“達及嘿”和“及嘿”這兩種樂器在近幾十年中消匿,從這里我們就可以充分地了解到彝族樂器具有比較穩固的古老傳統。彝族樂器除了具有較多的吹奏樂品種之外,而且還具有非常鮮明的原始性和民族性。比如,羊皮鼓是彝族巫師所使用的一種樂器,這種樂器在構造和形狀等方面具有十分明顯的原始性,其保留了源于古羌戎的圖騰。與此同時,在彝族中葫蘆與竹都屬于比較重要的樂器,其也保留著較強的原始觀念。通過對彝族樂器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彝族民間器樂在民族性和原始性方面保持著較高的一致性,具有非常大的研究價值。
彝族民間器樂具有鮮明的風格特征,是彝族民族文化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與彝族人民的生產生活緊密相連,是彝族人民傳遞信息、表達情感、反映現實、舉行各種民俗活動必不可少的工具,具有很高的現實、歷史價值。
{1} 董芳:《試論傳統音樂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黃河之聲》2015年第17期。
② 夏小玲:《地方高校對湖北民間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
{3} 高樹林:《黔西北彝族民間音樂文化的認知與保護》,《畢節學院學報》201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