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中國成立以來,檢察委員會制度(以下簡稱“檢委會”)的建立,在促進司法民主、提高案件質量、規范檢察工作、防止司法腐敗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隨著司法改革的推進,特別是主任檢察官制度的深入,檢委會制度在實踐中的弊端也凸現出來,基層檢察院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完善檢委會制度,使之適應當前檢察工作的新需求成立基層檢察院面臨的重大課題。
關鍵詞:基層檢察院;檢委會;制度完善
中圖分類號:D92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8-0114-01
一、歷史沿革:檢委會的成立與完善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檢委會制度得到不斷地完善和發展,已經成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體來看,檢委會制度的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檢察長領導到檢察長主持,從檢察長個人負責到與檢委會集體負責相結合的演變過程。下面筆者從三個階段來進行梳理:第一階段,檢委會制度的興起,“檢委會”這一名詞最早始于1941年山東抗日民主政府《山東省改進司法工作剛要》中規定:“為了便于領導和加強檢察工作,建立各級檢察委員會。”第二階段,檢委會制度的正式建立與完善,1949年9月21日通過的《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設置檢委會,由檢察長、副檢察長、委員組成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委員會。第三階段,檢委會制度的再度確立與逐步完善,1983年《人民檢察院組織法》修訂稿中確立了民主集中制,并將檢察長的“領導下”改為“主持下”;2006年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工作的決定》規定,根據工作需要,可以設置兩名左右的專委,按同級黨政部門副職規格和條件;2008年2月最高檢審議通過的《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組織條例》,對檢委會設置專委提供了法律依據。
二、運行現狀:JY檢察院檢委會工作模式概述
JY檢察院檢委會由13名成員組成,其中檢察長1名、副檢察長3名、政治處主任、公訴科科長、偵監科科長、未檢科科長、控申科科長、反瀆局局長、案管中心主任兼任檢委會委員,另有專委2名組成。從年齡結構來看,35—45歲4名,占委員總數的30.67%,45—50歲5名,占委員總數的38.46%,50歲以上的3名,占委員總數的23.07%。從學歷層次看,研究生2名,占委員總數的15.38%,本科生11名,占委員總數的84.61%。
筆者對JY檢察院2012年-2014年檢委會討論的案例進行分析,從統計數據來看,除了每年有個別工作制度、方案、法律適用請示外,大部分工作內容都集中在討論個案上。存在討論具體個案多、深入理論指導與學習少;上會刑事案件多、民行案件少;不起訴案件多、重大業務案件少等特點。如:2014年召開檢委會19次,討論案件42件,通過工作機制2個。從檢委會討論的刑事案件類型來看,不起訴案件比例偏高,且不起訴的案件都要上會。JY檢察院檢委會2012年共討論案件48件,其中不起訴案件21件,占案件總數的43.75%;2013年共討論案件38件,其中不起訴案件24件,占案件總數的63.15%;2014年共討論案件42件,其中不起訴案件37件,占案件總數的86.04%。
三、存在問題:基層檢察院檢委會存在的弊端
JY檢察院檢委會雖成立已久并且形成了穩定的工作機制,但在運行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與弊端,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檢委會行政色彩濃厚,專業檢察人員進入難。從對JY檢察院檢委會成員的統計分析中發現,該院檢委會成員幾乎都是在擔任委員的同時擔任了其他行政職務。二是,未設置專門的檢委會辦事機構影響其工作效率。從目前基層院檢委會日常辦事機構運行來看,大部分都被視為檢察院的邊緣化部門,如JY檢察院所在地級市的7個基層院和市院在內的8個檢察院,都是由研究室負責。三是,“懸線把脈”的方式使檢委會的合議質量難保障。在檢委會議事過程中,委員們都是會前通過書面資料了解案情,會上被動聽取承辦人的匯報,沒有查閱案卷,沒有聽取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的意見,更談不上詢問證人,檢委會討論案情時,與案件相關的人都不在場。四是,檢委會討論決定的案件或者事項界定不明確,檢委會的決議在民主集中的基礎上形成的,其決策內容是檢委會集體研究討論的結果,導致檢委會責任不明確。
四、改革對策:改進基層檢察院檢委會制度的建議
隨著司法改革的推進,特別是主任檢察官制度的建立,對檢察委員會制度引發了業界的爭議。有人認為檢委會與司法獨立、檢察官獨立辦案相沖突,應該廢止。筆者認為,當前我國的社會條件決定了檢委會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其原因在于:即使推行了主任檢察官制度,但在檢察官職業修養和人員配備沒有具備之前,檢委會是有其存在價值的,對一些疑難重大主訴檢察官難以把握的案件或者需要借助檢委會抵制外部壓力的案件,檢察官個人辦案的行為尚需要檢委會整體辦案資源的支持。針對現有問題,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檢委會制度的完善對策以供參考:
首先,進一步改善基層檢察院檢委會人員結構。從檢委會的法律性質和專業特點出發,應該減少委員的行政職業成分,強化其業務含量。筆者認為,檢委會應該以專職委員、檢察業務骨干為主,實現“權力型”向“專業型”轉變。可將“檢委會成員由檢察長提名,經人大批準”改為:“由檢察長提名,經民主選舉,報人大審批。”賦予全院干警推選權,公開公正的進行競爭,這樣更有利于保障檢委會委員的質量,提升檢委會的整體素質。
其次,建立健全專職檢委會辦事機構。在檢委會會機構設置上,基層檢察院逐步向統一化、專業化方向發展,應當成立檢委會專職機構,發揮其運轉的協調中心、程序過濾、實際把關、督辦落實、總結指導等綜合性業務職能。此外,對檢委會專職機構的職能定位,應把握好三個方面,一是開展案件的預先審查;二是承擔檢委會會務工作;三是在檢委會閉會期間,承擔起檢委會決定事項或者交辦執行事項的檢查監督工作。
最后,建立檢委會委員在議事議案中的責任追究制度。在推行主任檢察官辦案制度后,檢委會責任的劃分應該得到明確,不能繼續將檢委會當作承辦檢察官的“避風港”。主任案件的檢察官應對案件事實的真實性、證據的確鑿性和充分性負責,檢委會應對案件所做的定性和處理決定負責,檢委會委員亦應對自己發表的案件定性和處理意見負責。
參考文獻:
[1]“人民檢察大事記”,《檢察日報》人民檢察特別報道,2008年7月8日
[2]符躍紅,《對基層檢察委員會制度的檢視——以浙江省臺州市路橋區人民檢察院為主要樣板》。
[3]王立、付強、謝財能、石晶,《檢察委員會工作機制研究》,《中國檢察官》2011年第11期P38-41
[4]鄧楠,《關于完善檢察委員會制度的法律思考》登于《檢察實踐》2004年第5期。
作者簡介:匡敏,女,四川大學法學院在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