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國現(xiàn)實主義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在《雙城記》中用充滿溫情的筆觸向世人展示了19世紀英國社會所出現(xiàn)的“人性”的扭曲、異化的現(xiàn)實,將他對社會、人性的童話式理解通過《雙城記》表達出來,《雙城記》被譽為描寫法國大革命最杰出的代表作。本文首先闡述了《雙城記》的特點,其次,深入探討了《雙城記》對人性美的贊揚和《雙城記》對人性丑惡的鞭撻,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guān)鍵詞】雙城記;社會轉(zhuǎn)型;人性寫真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1-0234-02
查爾斯·狄更斯是一位偉大的英國現(xiàn)實主義作家,他也是從饑餓屈辱中逐步成長并成熟的作家,這些經(jīng)歷讓他對所處的世界和社會有著更加獨特的認識和理解[1]。他在《雙城記》中寫道:“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他向世人展示了19世紀社會轉(zhuǎn)型期中英國社會所出現(xiàn)“人性”的扭曲、異化的現(xiàn)實,將他對社會、人性的童話式理解通過《雙城記》表達出來,《雙城記》被譽為描寫法國大革命的最杰出的代表作[2]。在《雙城記》里,我們會看到各種各樣的人物,陰險殘忍的埃佛瑞蒙兄弟,老實忠厚的洛瑞,溫柔美麗的露西,高尚優(yōu)雅的查爾斯,忠誠豪爽的普洛士小姐,無私崇高、內(nèi)心熱情的西德尼,善良正直卻歷經(jīng)坎坷的馬奈特醫(yī)生……復雜的仇恨糾纏不清,而這也是那個時代各色人士的真實寫照[3]。可以說《雙城記》就是一部描述英國維多利亞社會轉(zhuǎn)型期的人性寫真的作品。
一、《雙城記》的特點
《雙城記》是查爾斯·狄更斯晚年時的作品,是狄更斯在有了更加深厚的社會經(jīng)驗和透徹觀察之后,做了一定準備的作品。所以,它所包含的思想更為深沉,選取的視角更加廣闊——不僅體現(xiàn)在空間上(倫敦巴黎,英國法國),還體現(xiàn)在法國大革命這個特殊的社會轉(zhuǎn)型期。
大革命以前,通過諸多場面的細節(jié)描寫,用辛辣諷刺的文筆和深沉的語調(diào)講述了法國貴族的奢靡和對人民的欺壓以及草菅人命。細節(jié)處的描寫,比如侯爵馬車壓死孩子時人們臉上的表情,孩子父親的動作,還有德發(fā)日太太的神態(tài),這些表面平靜的背后暗藏著仇恨的波濤,造成一種緊張詭異的氛圍,透露了人民對于貴族的仇恨,作者也給予了這些廣大的苦難群眾同情與憐憫之情懷,所以,他們的反抗一定會是十分強烈的、摧枯拉朽的——事實也正是如此。而可貴的是,作者不再單單以為“造反有理”“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他清楚地看到了矯枉過正的一面,正如羅蘭夫人臨刑前所說的那般:“啊,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這里不僅僅說的是法國貴族,還有革命暫時成功后的人民,曾經(jīng)承受了沉痛苦難的人民,他們?nèi)缃穹碜隽酥魅耍莆罩鷼⒂鑺Z的大權(quán)時,大家的日子會不會比以前真的好過。就歷史的事實而言,顯然不是這樣,革命時高喊的那個理想社會從來就沒有來過,沒有真正的平等(否則那個小裁縫的遭遇就不存在了),沒有真正的博愛(德發(fā)日太太滿心仇恨何來的愛)、沒有富裕(大家都是一樣的窮,如何富裕)……隨之而來的是恐怖,是小心翼翼地生活,是一群人性已經(jīng)扭曲的魔鬼。審判的法庭沒有變得光明公正,監(jiān)獄沒有發(fā)揮自己正確的職能,整個國家面臨的是更深遠的災難。“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推翻了一個舊制度的毒瘤后,沒有科學英明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指揮,那這個國家就還是軟弱無力的病人,甚至可能因為沒有好好護理而有更嚴重的并發(fā)癥——善良的人民變成魔鬼,或被逼著變成魔鬼,大家都一起瘋狂,完全失去了理智,倘若你還有理智,你就會變成大多數(shù)的敵人,所以,你要么死,要么瘋。
二、《雙城記》對人性美的贊揚
《雙城記》中的核心人物是馬奈特(法國醫(yī)生),整個《雙城記》都是圍繞著在社會轉(zhuǎn)型期馬奈特的人生經(jīng)歷來進行描述。由于馬奈特偶然目睹了侯爵兄弟的暴行而遭受迫害,讓他家破人亡,甚至被以莫須有的罪名關(guān)進了法國里昂的巴士底獄,出獄的時候基本是神志不清的人,好在他女兒露西“不拋棄不放棄”地對他細心照料,最后馬奈特重新獲得新生,對其所愛的人無私地奉獻了全部的關(guān)愛。當馬奈特看到達內(nèi)和露西真心相愛時,他將個人恩怨完全拋至腦后,真心成全了這兩個年輕人的幸福。達內(nèi)在法國大革命爆發(fā)后被捕,又是馬奈特憑借著自己的勇敢、真誠來贏得暴動群眾的支持和同情,最終將達內(nèi)從監(jiān)獄里救出。馬奈特的寬容、馬奈特的善良、馬奈特的正直都無不顯示出人性中最光輝的仁愛和最偉大的父愛,讓人感動[4]。
達內(nèi)是《雙城記》中近乎完美的人物形象。達內(nèi)出生在高貴的埃弗雷蒙德家族,高尚正直、儀表堂堂,他十分厭惡法國貴族欺壓窮苦勞動人民的殘忍行為,毅然決然地將巨額家產(chǎn)放棄而移居英國,用自己勤勞的雙手來過著自食其力的生活。當達內(nèi)遇到露西之后,二人相親相愛、成婚生子,過上幸福的日子,但是不久就爆發(fā)了法國大革命,達內(nèi)的生活也發(fā)生了較大的改變。埃弗雷蒙德家族在法國罪行累累、罄竹難書,當然就成為了革命的對象,當老仆人加貝爾身臨險境而向達內(nèi)求助時,達內(nèi)立即只身前往法國,絲毫不顧個人安危,只是為了挽救一個老仆人的安危。我們在達內(nèi)身上同樣可以看到“高尚”、“勇敢”、“善良”、“正直”的人性美[5]。
貫穿《雙城記》全文的女主人公是露西,她的智慧、純潔、孝順、和善讓每一位讀者都深深感動,當神志不清的父親出獄后,露西細心照料,讓父親逐漸恢復了健康和記憶;當達內(nèi)被抓入監(jiān)獄之后,露西每天下午都會堅持去監(jiān)獄圍墻對面站立兩個小時,無論刮風還是下雨,都始終堅持,只是為了能夠讓監(jiān)獄中的達西看到一眼;當卡頓墮落、頹廢之后,露西并沒有對其漠視或者拋棄,而是仍然竭盡所能地去幫助卡頓,鼓勵他、支持他,當卡頓用自己的生命來換達內(nèi)的生命之后,露西每年都會在卡頓死亡的那天為卡頓哭泣。露西的美德仿佛是撕破厚重黑暗中的一束光,給人帶來光明和溫暖。
同時,《雙城記》也沒有對法國大革命中站起來的革命者予以全盤否定,人性的希望和光芒也在這些人的身上得到了較好體現(xiàn),當革命者知道露西原來是備受人們尊敬的馬奈特醫(yī)生的獨生女時,他們自發(fā)地為熟悉的馬奈特醫(yī)生發(fā)出大聲的歡呼,當達內(nèi)被法庭當場宣布無罪釋放時,革命者熱淚滾滾、一擁而上地與達內(nèi)擁抱,歡呼慶祝他回家[6]。
卡頓是《雙城記》中最能詮釋“人性美”的人物,也是被查爾斯·狄更斯最為看重的人物,他有思想、有才華、有追求,但是生活的挫折讓他變得自暴自棄、玩世不恭、意志消沉,但是無論如何,他都保持著一顆美麗的心。他深愛著露西,雖然露西并不愛他,但是他仍然對露西家發(fā)生的事情密切地關(guān)注,他用他的智慧在法庭上解救了情敵達內(nèi),后來為了讓露西幸福,不惜用自己的生命來換達內(nèi)的生命,這些行為讓讀者深深感動。作者狄更斯曾說過,《雙城記》中最讓他“無比激奮”且又“深受感動”的人物就是西德尼·卡頓。所以,西德尼·卡頓才是《雙城記》中真正的主角,是英雄,無限的崇高在他身上體現(xiàn),他星光熠熠,所有人都黯然失色了。尤其是最后的那段獨白,簡直就像耶穌在布道——“我現(xiàn)在做的是一樁大好事情,遠遠勝過我一向所作所為。我現(xiàn)在去的是一處大好歸宿,遠遠勝過我一向所知所解。”
三、《雙城記》對人性丑惡的鞭撻
查爾斯·狄更斯在《雙城記》中也通過一系列的反面人物來鞭撻人性的丑惡,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德發(fā)日太太,德發(fā)日太太很早就失去了親人,備受壓迫,可她仍然保持從容不迫、穩(wěn)重成熟。但是在法國大革命爆發(fā)之后,德發(fā)日太太仿佛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她在仇恨的作用下喪失了理智,日益變態(tài)、日益殘酷、日益兇狠,堅決要將達內(nèi)送上斷頭臺,甚至還希望能夠一并處死馬奈特醫(yī)生和露西,人性中的光輝徹底被德發(fā)日太太心里的仇恨所磨滅,最后在自己炮制的鬧劇中死在自己的槍口下[7]。查爾斯·狄更斯也是希望通過德發(fā)日太太的結(jié)局來將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性展現(xiàn)出來,社會的主流并不是暴力、血腥,若一味采用極端的反抗方式,那么必將也會讓自己被葬送。正如文學大家梁實秋曾說:“狄更斯不想寫革命史,他只要捕捉社會轉(zhuǎn)型期那一時代的氣氛,用一個故事來說明流血只能造成更多的流血,仇仇相報何時了?只有仁愛的心才能挽救浩劫。”惡之后曇花一現(xiàn),而善則會永世長存。查爾斯·狄更斯希望能夠讓讀者明白,革命暴力在維護其正當性和合理性的同時,往往會使更多的“人”陷入邪惡的暴力之中,成為盲目的殺人機器,也會使人身上的慈善、友愛、同情等寶貴本質(zhì)蕩然無存;在絕對正確的革命之上,存在著一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
四、結(jié)語
一部偉大的作品,一定要表現(xiàn)一定的崇高的東西,它才值得被人永記。查爾斯·狄更斯就是通過《雙城記》來譜寫了一部社會轉(zhuǎn)型期的人性寫真,從而讓我們得到智慧,更好的生活,升華人性,體會永恒。
參考文獻:
[1]孔維,魏彬彬,穆懷暢.是以德抱怨還是以惡治惡——談狄更斯《雙城記》人道主義思想的局限性[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2,20(02):120-124.
[2]臧嫦艷,郭月琴.《雙城記》的人物形象和文化氣質(zhì)[J].名作欣賞,2012,19(12):122-125.
[3]胡明敏,孔維,魏彬彬,穆懷暢.試論《雙城記》中卡爾頓偉大犧牲背后的非凡意義[J].新西部(理論版),2012,20(03):103-106.
[4]邱細平,王桃花,何素芳.《雙城記》中狄更斯人道主義思想解讀[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4(04):176-180.
[5]阮凌.淺析由《雙城記》人物形象折射出的人道主義精神[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2,18(09):141-145.
[6]白雪,張金寶.抓住讀者期待心理的狄更斯小說《雙城記》[J].學理論,2013,18(17):178-181.
[7]吳敏.《雙城記》:查爾斯·狄更斯《雙城記》人道主義的“譴責”與“幻想”[J].嘉興學院學報,2004,17(06):165-169.
作者簡介:
魯永進(1974-),男,江蘇東臺人,揚州大學師范學院中文系畢業(yè),文學學士,河海大學碩士。職稱:高校講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