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鳳玲+張宬
【摘 要】關于當代大學生親屬意識的調查結果顯示,親屬認同呈廣泛化、親屬交往呈核心化的趨勢。親屬交往在內容上出現多樣化,在方式上呈現多元化,親屬交往中的獨立性意識增強。親屬圈較小、分布較為集中,親屬聯系方式仍然較為傳統。這說明,一方面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確實加速了人們親屬意識的疏離;另一方面,當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到一定程度,中國人傳統的家庭觀念和親屬意識又逐漸回升,親屬間的交往又開始熱絡。
【關鍵詞】親屬;大學生;親屬意識;親屬認同;親屬往來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1-0258-02
一、關于當代大學生親屬意識的調查
筆者于2016年5-8月對國內3所大學的在校學生發放了200份問卷,回收了187份,回收率為93.5%。
(一)親屬認同
在“哪些屬于所謂‘親屬的范疇?”問題上,基本上是符合親等,“先直系后旁系”、“先父系后母系”、“先血親后姻親”的順序。但當代中國大學生單方面重視父系親屬的傳統觀念有較大改變,對雙系親屬都予以重視,甚至偏向母系親屬的意識有所加強,對姻親的認同和重視程度也很高。
(二)親屬往來
1.親屬往來的頻率
針對“一年聚餐多少次?”問題,回答最多的是低頻型和高頻型,親屬聚餐的頻率呈兩極化分布,說明在這一親屬往來最多的行為上,各個家庭的自我差異較大。
2.親屬往來的內容
婚喪嫁娶是親屬往來的重要內容?!岸Y尚往來”仍是親屬往來非常重要、普遍的形式之一?!斑^去三年里,當你為難時,同親戚商量過解決方法嗎?”此問題答案的分布說明在當代中國社會個人尋求獨立性的增強。調查中發現在當代中國親屬往來中存在的“家宴情結”。親屬往來中實際見面的頻率不高,親屬之間的聯系方式仍較為傳統。
(三)親屬圈
對“平時聯系最多的親屬住在哪兒?”的問題,回答“相同的市鎮村”的占63.9%;“近鄰市鎮村”的占22.2%;“其他省市自治區”的占13.9%;“外國”和“其他”的為0。
二、關于當代中國大學生親屬意識現狀的分析
(一)親屬認同的廣泛化與親屬交往的核心化
首先,當代大學生對雙系血親、姻親的認同度較高。其次,問卷中有21.2%的大學生回答“寵物貓狗也屬于‘親屬范疇”,這說明人們重視與寵物間的精神交流,享受它們帶來的慰藉和歡樂,關愛猶如家人。此外,有大學生認為“交往多年的好友”也可以算作親屬,說明在部分人的意識中親屬的范疇并非是一成不變的,也并非必須是血親或者姻親,近似親屬般的交往也可以決定近似親屬般的認同。綜上所述,當代大學生在親屬認同上呈現廣泛化。一方面體現了在當代中國,傳統家族、親屬意識的生命力仍然頑強,非但不至于某些社會學者所預言的“家族和親屬關系的破產和消失”①,反而日久彌堅;另一方面親屬范疇出現向“非人親屬”和“擬制親屬”等擴展的跡象為親屬認同打破既定的藩籬,出現動態的變化。
與此同時,親屬交往呈現向近親屬集中的現象,出現核心化。當代大學生的親屬往來頻率和傳統意義上親屬的親等的親疏程度高度吻合,同樣具有“先直系后旁系”、“先父系后母系”的順序。這顯示出其在親屬的實際往來中是較符合傳統的,親屬交往的頻率和親等成正比、較為密切。但也有學者指出:親屬網絡呈現“雙系化并向女系傾斜”②,親屬關系是“分而不遠,疏而不離”。③
(二)親屬交往內容上的多樣化和方式上的多元化;親屬交往中的獨立性意識增強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親屬往來內容一方面豐富多樣,另一方面有所側重,并且往來較為密切。具體來看,首先表現為重視婚喪嫁娶活動和禮尚往來的形式。其次,新興的往來方式正在逐漸普及。比如體育活動和共同出游等往來方式正在越來越受到現代人的青睞。再次,親屬交往中的“家宴情結”依然突出。說明中國家庭生活中團聚餐敘的悠久傳統仍然被很好地傳承著。最后,親屬交往中的獨立意識增強,表現在經濟上不借助親屬的力量。
(三)親屬圈較小分布較為集中,親屬聯系方式較為傳統
問卷情況說明當代大學生親屬圈分布較小、較為集中,外市和外省分布較少,居住外國的更是微乎其微??臻g距離與不同親屬關系的親疏遠近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匹配,即成年人與父母的空間距離最近,接下來依次是兄弟姊妹,父輩親戚,然后是祖父母,即越近的血緣、親緣關系,空間距離越是相近。雖然城市現代化水平的高低沒有改變中國人在親屬空間距離上親疏遠近的等級排列,但是,現代化水平較高的城市,在同城范圍內親屬空間距離上相對拉長。不過數據還顯示,這種空間距離的擴展也不是一個線性正比的關系。④另外,親屬的聯系方式中登門拜訪的比例接近八成,說明在當今信息化時代,親屬之間的聯系方式仍較為傳統,重視面對面交流。
三、結論
經典社會學一般認為:“當一個社會實行工業化時,宗族、世系、親屬或其他血統群體就會遭到削弱或衰退。在向工業化過渡的早期階段,行之有效的親屬結構可以推動家庭依靠自力更生來飛黃騰達。但在工業化實現以后,這類結構就開始消失了,即使在親屬群體已存在好幾個世紀的那些社會里,城市里的親屬群體也比農村地區要弱得多?!雹?/p>
然而,中國城市居民和家庭普遍在重視發展密切的親屬關系方面延續了中國傳統,親屬關系并不像經典現代化理論所預示的那樣趨于“消失”,親屬間的親密情感和密切的互動、互助行為相當活躍。尤其與父母親屬的關系,即使在家庭結構日趨核心家庭化的背景下,也依然在很大程度上維持著傳統的“團結”。當代中國城市社會中的親屬關系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親族關系,其本質性的區別在于,親屬關系失去了控制和支配個人的權力。在密切的親屬聯系中,個體依然能夠發展和保持自身的自主性。與之有所不同的是,這種自主性并不削弱親屬間的親密性,也不特別增進彼此間的關系,而是與親屬關系的親疏遠近基本無關。這些有悖于現代化理論的發現也許是尚在進行的、與現代化相抗衡的維系家庭傳統的斗爭,而這種斗爭也許正是延續代際同住、情感聯絡、實際支持的強大社會壓力的折射,致使在社會變革和家庭變遷面前,家庭凝聚力并沒有削弱,親子之間的依賴和依存成功地延續著傳統的家庭團結的力量。
注釋:
①如英國社會人類學家杰克·古迪(JackGoody)所說:“摒棄親屬關系的意圖,由來已久。一個時期以來,在世界的不同地區,我們正在目睹由親屬關系組成的廣闊集團如氏族、家族的消失,這是肯定的?!?/p>
②徐安琪.家庭結構與代際關系研究——以上海為例的實證分析[J].江蘇社會科學,2001,(2):153.
③徐安琪.家庭結構與代際關系研究——以上海為例的實證分析[J].江蘇社會科學,200,(2):150.
④唐燦,陳午晴.中國城市家庭的親屬關系——基于五城市家庭結構與家庭關系調查[J].江蘇社會科學,2012,(2):92-103.
⑤W.古德.家庭[M].魏章玲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6,178.
參考文獻:
[1]張帆.血濃于水——華北高村漢族的親屬制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2]張宬等.當代中日兩國親屬意識比較研究——以親屬認同和交往為線索[A].候越.傳承與跨越——中日當代社會文化研究[C].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
[3]唐燦,陳午晴.中國城市家庭的親屬關系——基于五城市家庭結構與家庭關系調查[J].江蘇社會科學,2012,(2):92-103.
[4]W.古德.家庭[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6,178.
[5]徐安琪.家庭結構與代際關系研究——以上海為例的實證分析[J].江蘇社會科學,2001(2).
[6]楊菊華,李路路.代際互動與家庭凝聚力——東亞國家和地區比較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9,(3):26-53.
基金項目:三峽大學2015年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編號:KJ2014A004);三峽大學外國語學院2016-2017年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創新大賽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