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兒童的道德發展已成為當代心理學的研究重點之一。道德心理及其發展的早期研究以皮亞杰和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影響最大。本研究基于分析借鑒精神分析、認知主義、行為主義、以及進化論如何描述和解釋兒童的道德發展的基礎上探討兒童道德認知的發展與規律,渴望能夠為當今的道德發展做出小小的貢獻。
【關鍵詞】兒童道德;研究
德國哲學家赫舍爾說:“人的存在從來就不是純粹的存在,它總是牽涉到意義,意義的向度是做人所固有的。”道德是人類社會的永恒話題。早在上世紀20年代皮亞杰運用對偶故事法對道德發展做了開創性的研究,此后,科爾伯格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對道德發展進行了大量系統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從皮亞杰到科爾伯格及其追隨者們,都明顯受到認知學派的影響,他們多把注意力集中在道德推理和道德判斷,即道德認知上。當今學校道德教育在唯智主義、權威主義和技術主義等思潮的圍攻下基本“失真”,進而帶來了人性的貶抑、壓制、扭曲甚至泯滅,背離了道德教育的本質和目的,使學生進入了米歇爾福柯宣揚的“人死了”的時代。
一、什么是道德
道德是調節人的行為的方式,通過輿論、傳播、說服、教育、示范、內化和自我調節來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達爾文、盧梭、尼采、費爾巴哈都認為道德與人的本性密切相關。人類最初的道德是什么?盧梭認為,是對同類的憐憫心。人看見自己的同類受苦,天生就會感到不安,這種不安使他為自己謀幸福的熱情受到限制。
二、道德的歷史發展
古希臘時期,蘇格拉底最早把道德看作是哲學的研究任務。他提出“美德即知識”的研究命題。此后柏拉圖把蘇格拉底的觀點系統化。而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則以比較現實的態度和實證的方法總結了古希臘的道德思想。他首先創造了倫理學這個名詞,并寫出了世界上第一步倫理學專著(即《尼各馬科倫理學》),為倫理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奠定了基礎。
中世紀時道德在教會神權和封建專制制度下得以發展。
《圣經》成為絕對命令,成為最高的善。
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時期,否定神權,強調理性提出利益決定道德。霍布斯把道德哲學定義為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的善與惡的科學,密爾則提出,一切道德問題最后總是訴諸功利。
人類倫理道德思想的產生與發展,是人類對生活與其中的社會關系的認識結果。他通過語言、著作、戲劇、小說反映出來。
宗教在傳播道德觀念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東方的佛教和伊斯蘭教到西方的基督教,無不把道德放在重要地位。
三、精神分析學派的道德發展觀
關于道德的基本范疇,即善與惡,弗洛伊德認為,人性最根本的東西是基本本能。這種本能存在與任何一個人身上,其目的是滿足某些基本需要。從弗洛伊德所生活的時代到現在,全人類最普遍關心的道德價值是公正、誠實、守信、助人等。但是我們很少在弗洛伊德的著述中找到他對這些道德價值的論述,因為他沒有研究這些道德內容。由于他只關心與性有關的道德問題,所以在很多場合分析了產生于童年期的良心和內疚感問題。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良心概念是其道德發展觀的核心。但是弗洛伊德的良心概念與過去任何人對良心的解釋都不相同,因為在他看來,良心具有雙重性:要么需要向本能妥協,從異性父母身上獲得愛的滿足;要么以同性父母身份自居,克服本能沖動,產生良心。這是一種個體和社會之間的矛盾和緊張性。這種緊張性的來源,一方面來自兒童的心理需要和生理需要的不相容性,另一方面來自個體努力謀取自身及其所屬物種的長期生存。
四、認知主義的道德發展觀
道德認知發展理論是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杰創立的。在他以后,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科爾伯格又對這一理論加以完善和修正。
皮亞杰的《兒童的道德判斷》,皮亞杰把兒童關于社會關系的知識和判斷看作道德的核心成分。他認為心理發展的根本動力來自于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是個體對所理解的經驗的建構。從這一觀點出發,皮亞杰從經驗如何促成了關于社會關系、規則、法律、權威的判斷這個角度對道德進行了分析。
皮亞杰的理論有幾個關鍵點。其一,社會性的傳承并不只是復制被傳承的東西,而需要重新建構。其二,道德發展受多種經驗的影響,包括情感的反應(如同情和移情)、與成人的關系及與同輩伙伴的關系。其三、道德判斷是社會關系的根本,兒童對成人的單向尊重轉向雙方相互尊重。
皮亞杰理論中關于兒童道德發展從他律轉向自律轉變的觀點,與當代文化和道德問題有密切關系。相互尊重和合作的思想是皮亞杰理論的關鍵所在,它意味著個體之間的相互依賴,而不是皮亞杰關于道德發展的理論。
五、行為主義的道德發展觀
新行為主義理論的創始人:斯金納是新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操作性條件反射這一概念,是斯金納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斯金納把行為分成兩類:一類是應答性行為,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應;另一類是操作性行為,是有機體自身發出反應,與任何已知刺激物無關。與這兩類行為相應,斯金納把條件反射也分為兩類。與應答性行為相應的是應答性反射,稱為S(刺激)型S型名稱來自英文Stimulation。與操作性行為相應的是操作性反射,稱為R(反應)型R型名稱來自英文Reaction。S型條件反射是強化與刺激直接關聯,R型條件反射是強化與反應直接關聯。斯金納認為,人類行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構成操作性行為,操作性行為是作用于環境而產生結果的行為。在學習情境中,操作性行為更有代表性。斯金納很重視R型條件反射,因為這種反射可以塑造新行為,在學習過程中尤為重要。
斯金納關于操作性條件反射作用的實驗,是在他設計的一種動物實驗儀器即著名的斯金納箱中進行的。箱內放進一只白鼠或鴿子,并設一杠桿或鍵,箱子的構造盡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動物在箱內可自由活動,當它壓杠桿或啄鍵時,就會有一團食物掉進箱子下方盤中,動物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一裝置記錄動物的動作。斯金納的實驗與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的不同在于:
(1)在斯金納箱中的被試動物可自由活動,而不是被綁在架子上;
(2)被試動物的反應不是由已知的某種刺激物引起的,操作性行為(壓杠桿或啄鍵)是獲得強化刺激(食物)的手段;
斯金納通過實驗發現,動物的學習行為是隨著一個起強化作用的刺激而發生的。斯金納把動物的學習行為推而廣之到人類的學習行為上,他認為雖然人類學習行為的性質比動物復雜得多,但也要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操作性條件反射的特點是:強化刺激既不與反應同時發生,也不先于反應,而是隨著反應發生。有機體必須先作出所希望的反應,然后得到“報酬”,即強化刺激,使這種反應得到強化。學習的本質不是刺激的替代,而是反應的改變。斯金納認為,人的一切行為幾乎都是操作性強化的結果,人們有可能通過強化作用的影響去改變別人的反應。
道德教育一直是我們比較關注的話題,也是在實行過程中比較難的一個教育活動,我們都把道德教育理想化了,一味高大上的談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在現實生活中又很難做到,我認為,應該把道德教育生活化,貼近我們的實際,不要一味談道德義務,還要兼顧道德權利。
道德教育在某一種程度上忽視了這一基礎,過于強調道德義務的履行,而忽視了個體的道德權利,在利他與利己之間嚴重失衡,陷入了道德理想主義,從而導致道德教育的低效。前幾天在出租車上聽到一則廣播:公交車上一個女孩兒讓座晚了,一個老太太破口大罵那女孩兒,那女孩兒還沒到自己要下車的站就下車了,坐在公交車上的人都看不下去了,因為一個座位至于嗎?能夠給孕婦、老人和小孩兒讓座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些老人就把這個傳統美德當成年輕人必須給老人讓座的殺手锏,有時候年輕人在某種特殊的情況下沒有讓座,也是可以理解的,要理解他人,其實有時候一件事應該辯證地去看待,不要用一些條條框框去要求他人。道德是什么?道德究竟是什么?道德應該是在人際關系處理過程中多去理解他人,寬容他人的一種行為。道德教育做好了,才能夠更好地促進道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威廉——赫舍爾,人是誰[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46.
[2]張正江.試論符合人的本性的道德教育.[J]2016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4):44--47.
[3]沈德立.道德發展心理學.[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張麗娟(1986-),女,漢族,河南濮陽人,碩士,四川師范大學,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