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霄天+李彥玲+丁曉滄



摘要:目的 了解2002—2011年間上海市靜安區社區老年人群缺乏身體活動的程度及變化特征,定量分析腦卒中和冠心病發病歸因于缺乏身體活動的疾病負擔,預估合理身體活動帶來的健康期望壽命增益。方法 通過上海靜安區老年人健康期望壽命研究數據,了解老年人群缺乏身體活動的程度及變化特征。通過世界衛生組織比較風險評估(CRA)項目得到腦卒中和冠心病歸因于缺乏身體活動的相對危險度(RR),采用比較風險評估方法學,計算人群歸因分值(PAF)。在靜安區健康期望壽命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預估參與身體活動后健康期望壽命增長年。結果 2002—2011年,上海市靜安區老年人缺乏身體活動的暴露水平逐年減少,歸因于缺乏身體活動的腦卒中和冠心病發病負擔呈下降趨勢,分別為腦卒中13.80%(9.16%~21.43%)、冠心病16.83%(11.19%~26.76%)。在消除缺乏身體活動這一暴露因素后,預期能為人群帶來0.94(0.11~2.70)年和0.65(0.11~1.91)年的健康期望壽命增益。結論 增加身體活動可減低老年人腦卒中、冠心病的發病風險,延長健康期望壽命,獲得健康效益。
關鍵詞:缺乏身體活動;腦卒中;冠心??;疾病負擔;健康期望壽命;比較風險評估;老年人
身體活動有良好的的健康效益1,尤其對缺乏身體活動(Physical Inactivity)暴露風險日趨增大的老年人口2,3。有研究顯示,與身體活動較少的個體相比, 積極進行身體活動的人其全因死亡率, 冠心病、高血壓、卒中、2型糖尿病、結腸癌、乳腺癌患病率均較低, 且具有較高水平的骨骼和肌肉健康,從而有較低的跌倒風險和有更好的認知功能2-5。當前,缺乏身體活動已成為全球死亡的第四位危險因素(占全球死亡歸因的6%)、僅次于高血壓(占13%)、煙草使用(占9%)和高血糖(占6%)6。據WHO統計,許多國家缺乏身體活動的情況在不斷加重,導致人群的總體健康狀況下降以及相關慢性病患病率的增長7。
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靜安區是全市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8。靜安于2002年在全市率先開展健康城區建設,邀請第三方進行基線和周期末評估,分別于2002年、2007年和2011年開展了三次60歲以上老年人健康期望壽命研究,以分析轄區老年人群健康狀況并評價各項干預措施的效果,為老年健康促進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結果顯示,慢性病對靜安區老年人健康期望壽命存在重要影響,其中以卒中的期望壽命平均損失率最大,糖尿病(未分型)和冠心病等次之9,10。
本次研究選取卒中及冠心病為疾病研究對象,旨在通過定量分析,了解老年人缺乏身體活動對兩大慢性病發病的影響和發展趨勢,預估人群在參與身體活動后疾病負擔的減少程度和由此帶來的健康期望壽命增益程度。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身體活動及健康期望壽命數據來源于2002年、2007年、2011年上海市靜安區60歲以上老年人健康期望壽命研究。三次調查均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法,從原靜安區5個街道中,按人口比例分別隨機選取2或3個居委會,共抽取12個居委會中60歲以上的常住老年人進行健康狀況調查,定義身體活動為“每周參與3次或3次以上運動”的二分類變量,通過自報患病狀況的方式收集卒中、冠心病發病數據。入選有效樣本分別為2002年1871人,2007年2443人,2011年3049人。缺乏身體活動與冠心病和卒中的相對危險度(RR)通過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比較風險評估(Comparative Risk Assessment,CRA)項目獲得6。
1.2 方法
人群歸因分值(PAF)是描述暴露危險因素對人群治病作用大小的統計指標,表示人群中某病歸因于某種因素引起的發病(或死亡)占人群全部發病(或死亡)的比例,即消除某種危險因素后可使人群中該病發病率(或死亡率)降低的比重11,12。故而,PAF可作為干預效果預期值,為公共衛生決策者提供有效的定量依據13。
本文通過三次上海市靜安區60歲以上老年人健康期望壽命研究中的身體活動及疾病數據,描述性分析此人群中缺乏身體活動的暴露水平(Prevalence of Exposure,Pe);通過CRA項目得到缺乏身體活動與冠心病和卒中發病的RR值7,計算人群歸因分值(PAF),公式6,14如下:
在上海市靜安區60歲以上老年人健康期望壽命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利用已建立的簡略期望壽命表及健康期望壽命表,計算消除缺乏身體活動這一危險因素后的健康壽命增益(Gain in DFLE),即歸因于缺乏身體活動的健康壽命損失年,公式7如下:
1.3 統計分析
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計算人群中暴露水平(Pe)并進行Pearson卡方檢驗和趨勢卡方檢驗(95%置信區間);采用Excel 2010計算人群歸因分值(PAF)及健康壽命增益(Gain in DFLE)。
2 結果
2.1 缺乏身體活動暴露水平
表1的數據顯示10年間靜安區老年人群缺乏身體活動暴露情況,不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降低(P 2.2 卒中和冠心病歸因于缺乏身體活動的疾病負擔(PAF值) 通過CRA項目提供的RR值,分別得出冠心病、卒中的人群歸因分值PAF,見表3和表4。取中位數結果顯示,歸因于缺乏身體活動的疾病負擔分別為卒中13.80%(9.16%~21.43%)、冠心病16.83%(11.19%~26.76%),缺乏身體活動對冠心病造成的負擔大于其對卒中造成的負擔。比較三年數值可知,兩大疾病的PAF值變化趨勢相同,2002年PAF值最高,隨時間波動性下降;到2011年,卒中發病的各組PAF減少0.68至5.44個點、冠心病發病的各組PAF減少0.79至6.44個點。十年中,PAF值均以60歲組最高,并隨年齡增長呈下降趨勢,在75歲組和85歲組中有小幅度升高;在70歲之前,男性的PAF值大于女性,70歲以上的老年女性PAF值則大于同齡男性。
2.3 消除缺乏身體活動因素的健康期望壽命增益
表5列出了有效的身體活動對減少卒中和冠心病發病所帶來的健康壽命增益年。數據表明,健康壽命增益值隨著年齡增大逐漸減??;同年齡女性組的增益值普遍大于男性。三次調查結果取中位數顯示,消除歸因于缺乏身體活動的卒中和冠心病發病能帶來的健康期望壽命增益為0.94(0.11~2.70)年和0.65(0.11~1.91)。2002年,卒中能帶來的健康期望壽命增益大于冠心病,分別為1.65(0.76~2.65)年和0.50(0.27~0.85)年,但于十年中有所下降,以2007年為最低值;相反的是,冠心病所帶來的健康期望壽命增益上升,至2011年,兩大疾病的增益值趨于相同,分別為卒中1.13(0.54~2.09)年,冠心病1.25(0.64~1.91)年。
3 討論
本研究發現,上海市靜安區老年人群中缺乏身體活動的比例呈下降趨勢,2002年為最高49.84%,至2011年39.39%,暴露風險減少了10.45個百分點;隨年齡增大,男女性缺乏身體活動的比率逐步上升,且女性的增速明顯高于男性,為各年齡組女性健康期望壽命損失率均大于同年齡組男性的可能原因。十年中,缺乏身體活動為該人群帶來13.80%(9.16%~21.43%)卒中發病負擔和16.83%(11.19%~26.76%)冠心病發病負擔,疾病負擔呈下降趨勢,具有年齡越小負擔越重的分布特征,故而應重點對60歲組老年人開展運動干預,以在早期最大程度減少疾病對期望壽命的損耗。在消除暴露風險后,身體活動能有效降低卒中和冠心病的發病,預期分別能為老年人帶來0.94(0.11~2.70)年和0.65(0.11~1.91)年的健康期望壽命增益,女性獲益將大于男性,男女性別之間的健康期望壽命差異或將減少甚至消失。綜上所述,缺乏身體活動已成為威脅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60歲及以上老年人群(包括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者),能通過增加身體活動獲得健康效益。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比較風險評估(CRA)方法學在國際上已被廣泛應用于疾病負擔研究,其通過量化預測,能科學解釋暴露因素與健康效應之間的關系,精細化分析暴露因素對人群的影響,為決策者提供了客觀依據,有利于地方性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本研究采用CRA進行定量分析,得出老年人群歸因于身體活動狀況的疾病負擔和健康期望壽命增益,在國內相關領域中具有一定的先進性與參考性。但由于調查數據的限制,采用的相關危險度(RR值)為全人類數據,或不能精確反映靜安區老年人群身體活動與健康效應的關系。由于未能得到人群身體活動不足(Insufficient Physical Activity)的信息,本研究將身體活動作為二分類數據處理,量化的身體活動與健康的關系仍待深入研究。
靜安區經過十五年的健康城區建設,深入推進“四控一動”(控制食油攝入量、控制食鹽攝入量、控制煙害、控制體重和開展身體活動)健康生活方式,市民健康狀況不斷改善。本文對老年人身體活動與卒中和冠心病發病的定量分析印證了靜安區期望壽命和健康期望壽命逐年增加的結果8-10。因此,繼續提高健康支持性環境建設質量和覆蓋面,加強人群健康自我管理,促進健康行為形成,逐漸增加身體活動,可以從病因上消除危險因素,防止或推遲冠心病或卒中,延長人群健康期望壽命。
參考文獻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recommendations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health[M].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0.
2、PATERSON DH, JONES GR, RICE CL. Age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evidence to develop exercise recommendations for older adults[J]. Applied Physiology,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2007, 32:69-108.
3、PATERSON D, WARBURTON D. Physical activity and functional limitations in older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related to Canada's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2010,7(5):1-22.
4、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ADVISORY COMMITTEE (PAGAC).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advisory committee report, 2008[M].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2008.
5、BAUMAN A, LEWICKA M, SCHOPE S. The health benefit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5.
6、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health risks: mortality and burden of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selected major risks[M].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9.
7、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omparative quantification of health risks: global and regional burden of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select edmajor risk factors[M]. Geneva: WHO Publishing Department, 2004.
8、上海市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上海市統計局.上海市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0.
9、丁曉滄,葉細標,鄒宇量,王英,吳玉鈴.上海市靜安區老年人健康期望壽命及影響因素[J].上海預防醫學雜志,2005,17(3):106-108.
10、彭慧,何永頻,沈冰,丁曉滄,李洋,傅東波,傅華.上海市老年人健康期望壽命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衛生統計,2011,28(5):540-542.
11、POWELL KE, BLAIR SN. The public health burdens of sedentary living habits: theoretical but realistic estimates.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1994, 26: 851–56.
12、ROCKHILL B, NEWMAN B, WEINBERG C. Use and misuse of population attributable frac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998, 88: 15–19.
13、I-MIN L, ERIC JS, FELIPE L, PEKKA P, STEVEN NB, PETER TK, THE LANCET PHYSICAL ACTIVITY SERIES WORKING GROUP. Effect of physical inactivity on major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worldwide: an analysis of burden of disease and life expectancy. www.thelancet.com, 2012,380:219-229.
14、LIM SS, VOS T, FMAN AD, et al. A comparative risk assessment of burden of disease and injury attributable to 67 risk factors and risk factor clusters in 21 regions, 1990-2010: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 Lancet, 2012,380: 2224-2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