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磊
?
“一帶一路”背景下河南傳統文化產業開發研究
安 磊
【摘 要】河南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蘊含著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價值,在“一帶一路”戰略的指引下,對河南傳統文化進行產業化整合,打造河南文化品牌,實現文化“走出去”的戰略目標,對于提升河南在全國的經濟文化戰略地位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一帶一路 河南 傳統文化 產業化
作為華夏文明發源地的河南,擁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具備得天獨厚的傳統文化產業開發潛力。以2012、2013年十八大的召開與一帶一路的提出為轉折點,尤其是新世紀以來,河南文化產業的開發明顯地劃分為“獨立發展——整合深化發展”兩個階段。在十八大以前,河南文化產業的發展呈地方特色突出,而整合力度不足,增速和形成產業效益有限的特點。但自2012年十八大以來,尤其是“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后,河南的傳統文化產業開發明顯進入聚合與發展的快速時期。黨中央對傳統文化傳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申明了傳統文化的重要地位。因此挖掘傳統文化的社會、歷史與經濟等價值,有助于實現國家從文化大國向文化強國的轉變,同樣對于河南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河南的傳統文化資源非常豐富,例如河南是中華民族姓氏的主要發源地,群眾熟知的百家姓中有七十余個姓氏來源于河南,王、劉、陳、莊等人數眾多的大姓都源于此地。炎黃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普遍認同文化,而黃帝故里就在河南新鄭。在南方及海外廣泛分布的客家族群其遷出的祖居地多在中原,并以信陽固始為重要的中轉地。總而言之,河南是尋親歸宗的根親文化脈源之所在。
盡管對于華夏文明的起源,學界有不同的理論,但以河南為中心的中原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核心所在是不爭的事實。例如在中國延續數千年而歷久彌新的漢字,其生成與發展的脈絡在河南是最為清晰的,傳說中創造漢字的始祖倉頡就出生于河南,作為中國最早形成體系的甲骨文其集中發現地就在安陽殷墟,漢朝時許慎所著《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研究型的字書。所以說,河南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源流中心之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傳承區。
河南還是中國功夫的故鄉。例如天下聞名的少林功夫誕生于河南登封少林寺,陳氏太極拳發源于河南溫縣陳家溝。
河南有著悠久的城市發展歷史,例如八大古都中的洛陽、開封、安陽、鄭州四個都在河南,形成了獨具魅力的古都文化。河南在革命史上還做出了突出貢獻,并留下了大批的革命遺址。例如著名“將軍縣”——新縣,體現了人民群眾勇氣與智慧的紅旗渠等著名紅色文化景區。
河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也極為豐富。截至2015年,河南進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百項,計有民間文學、民間音樂、傳統戲劇、曲藝、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民俗等品類。河南的旅游文化資源也較為豐富,目前河南全省共有A級旅游景區327家。其中,5A級景區13家,4A級景區114家,3A級景區118家。
河南作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與傳承創新區,在“一帶一路”戰略定位中有著重要的文化擔當,是文化“走出去”和建設文化高地的重要地區,承擔著著對外文化交流、傳播的歷史責任。因此作為傳統文化大省,充分發揮河南的文化優勢,通過‘一帶一路’建設,繼承優良傳統、整合優勢資源,發揮資源優勢,打好河南的“文化牌”,搞好文化資源的開發有著重要的意義。
首先,傳統文化資源開發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關系著經濟安全和文化安全。河南2015年人均GDP總值6297.35美元,位居全國22位,作為人口第一大省,河南2015年經濟增速達8.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文化消費成為重要的消費支出,但目前在供給總量方面,文化供給明顯呈“戰略性短缺”,文化市場的供給量尤其是傳統文化的供給增長速度遠遠跟不上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產品的需求,大量的海外流行文化與低俗文化一旦成為民眾的日常消費品,除對于國家的文化市場造成沖擊外,還有可能影響受眾的價值觀和認同感。這種情況對于人口眾多、面臨轉型的省市影響還會更加突出。
其次,搞好傳統文化資源開發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習近平同志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保證現代化建設不走樣、不走偏,關鍵在于指導思想要正確,而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民眾享有現代化建設的成果、建設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有重要作用。
目前,從橫向比較而言,經國家統計局核算,2014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23940億元,在未扣除價格因素前提下,相比較2013年增長12.1%,比同期GDP增速高3.9個百分點;占GDP的比重為3.76%,比2013年提高0.13個百分點。據《河南文化發展報告(2016)》研究,2014年全年河南省的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984.66億元,占GDP總值達2.82%,文化及相關產業營業收入2431.8億元,位居全國第七,盡管排名位次比較靠前,但在2011年,我國文化產業總產值已達3.9萬億,占GDP達到3%,可見河南省目前文化產業經濟總量與占比距離全國先進水平還有較大差距。
縱向比較而言,河南文化產業的經濟占比距離2005年制定的《河南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05-202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7%的目標要求還有一定距離。并且同期相對比,文化相關產業產值2014年居全國首位的是北京市,總值高達2826.3億元,地區經濟占比達到13.2%,所以抓住“一帶一路”戰略的歷史機遇,加快文化產業開發對于促進河南的社會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
首先,整合聚攏傳統文化資源,抓住“一帶一路”戰略的機遇,打造有特色、品牌化的文化產業。
河南地域廣闊、人口眾多,歷史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但在以往的開發中,各自為戰、甚至以鄰為壑的現象也偶有出現,所以要全省一盤棋,統一思路進行謀劃,打造河南傳統文化品牌,在共同發展的過程中,進行功能區分,形成一批子品牌,做大河南傳統文化產業的“蛋糕”,各地方城市根據自身的特色優勢、找準定位、理清思路,開發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其次,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同時加強政府的引導支持力度,營造積極繁榮的文化市場環境,打造一批原創的文化精品,實現傳統文化市場化運作的良性循環。
傳統文化傳承,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長期面臨著周期長、效益低、繼承者匱乏的窘境,所以在保證傳統文化的內涵不走樣、不變形的前提下,提升效率、擴大規模是必由之路。因此,通過市場化運作,并加以適當地進行資金補貼,改善傳承人的經濟待遇是吸引更多人學習從事相關技藝的有效手段。
推進建設文化精品,以精品建設促進品牌建設。目前河南省已推出了“河南文藝精品工程”,每年重點打造3-5部原創文化精品。通過政府引導和有意識地培育、挖掘、包裝、推介、宣傳,不斷推出新的文化品牌。例如以《朝陽溝》等為代表的經典劇目品牌,以《禪宗少林·音樂大典》等為代表的演藝品牌,以古都文化、根親文化等為代表的文化旅游品牌,以禹州鈞瓷、開封汴繡、朱仙鎮木板年畫等為代表的傳統工藝美術品牌等。如今已基本形成市場價值挖掘,新產品開發,并形成了品牌效應。
再次,積極實行文化“走出去”戰略,既滿足內需又實現對外影響,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增強對外影響力做出貢獻。
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同時也是深化改革和經濟轉型的關鍵期,面對重大歷史機遇,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要求,加快建設文化產業,對提升人民的文化素質、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有著推動作用。
同時“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對于河南省的對外文化交流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和民間往來,提升中原文化的認同感、親和力和影響力。制訂統一的對外宣傳方案,通過多種宣傳途徑加深外界對河南的了解。同時多舉辦跨區域的相關高峰論壇、貿易洽談會,還要定期舉辦文化交流活動,塑造良好文化旅游形象。充分激勵旅游市場機制,發揮政府與民間組織、社團等的積極作用,更好發揮“一帶一路”帶動河南省經濟發展作用。
作者單位:(河南財政金融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編號:2015B028;河南省文化廳2015-2016年度非物質文化遺產科研課題,編號:民間文學、民俗類4#)。
作者簡介:安磊(1981-),男,漢族,安徽亳州人,博士,河南財政金融學院社會科學教研部,講師,研究方向:歷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