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鋒 談宜成
一、學校藝術教育的現實審視
1.現實的藝術教育,存在著內隱的嚴重缺陷
毋庸諱言,因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藝術教育狀況一直不佳,存在諸多“內傷”,主要表現可以歸納為三種情況:一是審美缺失——藝術是以其審美形象喚醒人的審美情感體驗進而享受審美愉悅的,然而現時的藝術教育卻因其知識化技術化傾向而缺失了審美愉悅,學生得不到應有的審美享受;二是個性缺失——藝術活動,從根本上說是基于發展個人藝術興趣的活動,然而現時的藝術教育嚴重劃一化,沒有提供給學生以應有的自由發展空間;三是價值缺失——藝術教育在小學生來說,主要是培養其藝術興趣,陶冶其美好的情操,然而時下學校的藝術教育卻在熱衷于應付各種能夠為學校帶來榮譽的各種賽事。這樣的藝術教育亟待變革,亟待回歸個性,亟待回歸價值。
2.現實的藝術教育,影響著學生的整體發展
眾所周知,學校教育的使命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衡量一所學校辦學水平的最重要標準就是看它是否能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自然必須實施全面發展的教育。然而,我們有目共睹,近20多年來的中國教育,“全面發展”只是綱要或計劃中的條文,只是報告或講座中的口號。在實際的校園里和課堂上,始終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的“鐐銬”,沒有驅除“應試教育”的陰霾,以知識為中心、以分數為目的、以機械重復訓練為手段的教育模式始終未能得到根本性的改觀。即使是近10多年的新課程改革,也沒有讓人看到中國教育有什么蓬勃的生機。這樣的教育將體育、美育等課程嚴重地擠到邊緣,甚至陷于落空的危險。無疑,殘缺的教育,造就殘缺的學生,我們的學生變成了木納、呆滯的應試機器,沒有了全面的素質,沒有了生命的活力。為著人的回歸,為著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我們要構建一種讓學生喜聞樂見的藝術教育環境。
3.現實的藝術教育,漠視地域文化的傳承
學校是國家的教育機構,既承擔著培養人發展人的教育使命,也承擔著傳承文化發展文化的使命。對教育使命而言,祖國和民族文化是其主要教育資源。同時,一定地域因其特有的歷史名人與特有的歷史名勝等所孕育出來的人文精神元素,也是所在學校的重要教育資源。將其吸納為課程元素除了可以很好地補充和豐富教育內容之外,還可以借此為地域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作出有益的貢獻。然而,長期以來學校教育深深墮入國家課程“一統天下”和知識教學獨霸校園的泥潭,民族的、民間的地域的優秀文化資源被拒之門外,無法合理、有機地滲透到課程體系之中。不僅課程資源貧乏缺少活力,教育內容顯得枯燥而沒有生機,而且地域文化在屬地學校遭遇冷落,隱伏著丟失和消亡的危險。對此,學校作為文化傳承和文化發展的場所,理應反省自身的文化使命,積極主動地把傳承和發揚優秀地域文化的重任擔當起來。因此,吸納地域文化資源,將地域文化藝術營養注入課程教育之中,乃是學校文化使命的題中之義。
由于藝術教育存在上述現實問題,我們開展了“吸納地域文化資源,開發藝術校本課程的實踐研究”,通過挖掘屺亭地域內特有的悲鴻文化資源,構建有益于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和辦學特色的校本藝術課程。
二、藝術校本課程的主要構思
對“吸納地域文化資源開發藝術校本課程”的研究,我們的構想是:依托我校所在的屺亭街道社區作為我國著名畫家徐悲鴻故鄉所特有的“悲鴻文化”優勢,發揮學校自身的主體作用,同時積極爭取專家指導,全面考察搜集有關徐悲鴻藝術人生的諸多文化素材,挖掘整理出他獨特的藝術思想、偉大的藝術實踐、卓越的藝術成就、高尚的人生品格等豐富的文化藝術內涵,作為促進學生素養發展的重要文化條件和豐富學校藝術教育的藝術資源。在國家藝術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和地方性藝術課程實施建議的框架內,從價值引領和藝術陶冶兩個維度,以“悲鴻藝術社團”建設為軸心,通過藝術資源的科學整合、校本教材的精心開發、課程組織形式、課程實施途徑、教學培訓策略等的全方位探究實踐,努力建構一種以學生藝術興趣為基點、以學生自主選擇、自覺學習為主線的藝術教育校本課程運作模型。
三、藝術校本課程的實踐探索
1.挖掘以悲鴻藝術人生為核心意蘊的地域文化內涵
通過考察屺亭街道尚存的徐悲鴻故居遺址、掌故傳聞、作品遺藏、親友生活蹤跡,查閱相當數量的檔案、檢索文獻,在比較充分地占有徐悲鴻從藝、從教以及投身服務民族、濟助貧民等廣泛社會活動偉大人生經歷等豐富資料的基礎上,同時借鑒目前國內對徐悲鴻研究的已有成果,初步確定了以悲鴻藝術人生為核心意蘊的地域文化內涵:(1)悲鴻文化之精神意蘊在于他心靈深處執著不渝的關愛民生的草根情懷、放眼世界的國際視野、報效祖國的社會擔當、獨辟蹊徑的創新意識、兼容并包的博納胸襟以及以身作則的師德風范等豐富的價值財富,這是悲鴻精神的核心所在,將其與徐悲鴻兒少時期發奮求學不以家境困窘為累、青壯時期勵志報國不以強勢惡人為懼、藝術創作創新求異不以成法俗見為拘等人格特質聯系起來,我們確定了將“挺直脊梁”定為悲鴻精神的符號表達,將其作為學校精神;同時將悲鴻名言“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兩句話定為校訓,作為悲鴻精神的形象詮釋。(2)悲鴻文化之物化載體在于徐悲鴻傳世的各種畫作、言論、論文、著述、生平事跡、經典故事等可聞可視可觸可感的物質存在。這兩方面,構成本校地域內特有的悲鴻文化。
2.開發以悲鴻藝術人生為主體的藝術教育校本教材
在把握地域悲鴻文化的總體范疇及主要表現形態之后,我們便以此為出發點,對照藝術教育的基本框架和藝術校本課程的開發構想,有的放矢,通過第二輪甚至第三輪的訪問、查閱、檢索、搜集、募捐(徐悲鴻存作)工作,對擁有的悲鴻文化資源進行分類梳理、重點篩選,去粗取精,長善救失,開展了作品整新、文字編撰、綱目架構、文稿匯總、書籍印制等辛勤工作,初步完成了以悲鴻文化為主體的藝術校本課程基礎教材。這套教材分為上、下兩個分冊,上冊為基礎班學習用書,供初級班(1-3年級)學生使用;下冊為提高班學習用書,供高級班(4-6年級)學生使用。兩種課本體例總體相同,每個分冊教材都有同樣的封面——徐悲鴻著名的奔馬圖作為主體畫面,同樣的扉頁——徐悲鴻手跡影印文字“挺直脊梁”字樣,同樣的前言——教材內容說明及教學建議,同樣的教材組織結構。課程內容依照教材類型與學習方式的不同,劃為三大板塊: 第一板塊是文本類教材,主要編入徐悲鴻生平事跡及相關名人軼事,用以引導學生以閱讀、感受等方式去學習;第二板塊是作品類教材,主要編入徐悲鴻傳世的繪畫作品,用以引導學生以鑒賞評析的方式去學習;第三板塊是活動類教材,主要編入需要學生學習效仿創作的范文、范畫、范字。每冊教材依照三種類別的教材編為三個單元,每個單元若干課文。每篇課文除了正文教材,后面均有相關鏈接、學習要求、自我評價、教師評價等輔助欄目。endprint
3.構建以悲鴻文化傳揚為表征的藝術校本課程樣態
傳承和弘揚悲鴻文化,是我校藝術校本課程實踐的根本價值取向和目標訴求,有機滲透和有效構建,乃是我校藝術校本課程在兩個層面的基本實踐策略。以傳承與弘揚為宗旨、以滲透與構建為方式,經過近三年的研究探索,我們初步形成了藝術校本課程的“四則五團”操作樣態:
(1)國家藝術課程融入悲鴻藝術精神
這是指在國家課標規定的美術教學和音樂教學——統稱為藝術教學中,我們在執行其規定內容、規定教學時間、規定教學目標、規定評價要求、規定教學組織形式等前提下,依托課堂教學渠道,采用“注”“重”“增”“強”四字方針,將悲鴻藝術精神融入其中,使其藝術教學過程推進更順,文化含量更高,審美體驗更深,藝術素養提升更有效。所謂“注”“重”,即注入創新精神,重視想象訓練,亦即為體現徐悲鴻創作中敢于將中西畫風熔于一爐進而自創一格的創新精神,在音樂和美術教學中高度重視想象訓練,讓學生借助教材文本或根據給定主題展開大膽豐富的藝術想象,再造和創造出美好的藝術景象來;所謂“增”“強”即增加對話交流,強化自主表現,亦即改變藝術教學中教師絕對權威,學生一味聽從的慣習,增加師生平等對話、生生自由交流的環節,確保學生有機會發表藝術學習中的感悟和體會,借此強化學生藝術表現意識,提升學生藝術表現能力。這就是國家藝術課程校本化的“四則”——四項規則。
(2)學校藝術課程弘揚悲鴻藝術文化
這是指學校吸納所屬地域的悲鴻文化資源所構建的、體現地方文化優勢和學校自身特色的藝術特色課程,它與國家藝術課程并行推進,成為學生藝術課程學習的另一重要領域。相對于國家課程而言,它主要功能不僅在于悲鴻藝術精神向課程學習的滲透,更主要地在于以專門的藝術創作活動為依托和載體,通過習得藝術創造力、提升藝術感受力來傳承悲鴻藝術,弘揚悲鴻文化。
這一層面的實踐樣態以“五團”為軸心展開。所謂“五團”,就是組建五個類型的悲鴻藝術社團,它們分別是悲鴻書法社團、悲鴻繪畫社團、悲鴻文學社團、悲鴻歌詠社團、悲鴻器樂社團。這五個類型的社團分兩個層次組建,基礎層次就是年級社團,提高層次就是校級社團。年級社團每周一次活動兩個小時,校級社團每周四次,其中一次與年級社團同時分別活動,另外三次在每日課后單獨活動一小時。年級社團將本年段內學生依照其興趣長處建團,每次活動以走班方式到自己所選項目所在地點活動,輔導老師由組內老師依據自身藝術專長擔任;校級社團學員從年級社團中選取確有余力且又確有特長的成員參與,輔導老師有兩種成員構成,一是校內相關藝術功底特別過硬的老師,一是校外聘請相關藝術名人、藝術導師。這就是學校藝術課程特色化的“五團”——五種社團。
4.形成了以校本課程學習為內容的藝術才能激勵機制
為確保藝術校本課程的實踐得以扎實持續地付諸實施,并且能夠實現促進學生藝術素養提高的預期效果,我們伴隨課程實踐的推進,同時探索與之相應的評價舉措,通過嘗試、觀測、檢驗、修正、改進,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以激勵為宗旨、以關注全面和突現個性為原則的評價機制。這個評價機制包含三種方式:一是展覽方式,每月一次評比學生的書法、繪畫作品,選出優秀作品,在學校畫廊、教室前的墻面上展覽和張掛出來。二是匯編方式,每學期匯編學生書法作品、繪畫作品、文學作品各一輯,每個作品集的規模根據需要而定,原則是盡量讓每個愛好者、進步者、出色者都有機會“發表”。三是表演方式,每學期組織一次文娛匯演,學年度上學期(下半年)以年級為單位,分輪次,讓每個年級歌唱、器樂愛好者和擅長者都有機會上臺,學年度下學期(上半年)利用“六一”慶祝活動,舉行全校性匯演,由各年級精品節目集中展示。四是評比方式,每年度在“六一”節全面舉行以才藝學生評選為主題的“小悲鴻”命名授獎活動,“六一”前夕,發起幾項單項與全能的才藝展示系列活動,拉開過程,形成氛圍,產生感召效應。這四種方式逐步已成為制度,成為習慣,有力地激勵著學生愛藝術,學悲鴻,成長為心靈美好、精神世界豐富的兒童少年。
(許建鋒、談宜成,宜興市悲鴻實驗小學,214200)
責任編輯:顏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