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應吸取日本泡沫經濟哪些教訓

2016-11-25 11:18:01黃曉京
開放導報 2016年4期

[摘要]30年前,日本智囊機構發表“前川報告”,提出國際協調、開放市場和金融自由化的結構改革戰略。1986~1991年的“泡沫景氣”后,日本實施緊縮,泡沫破滅并陷入長期停滯。如今中國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進入新常態增長時期,相當于日本1973~1985的安定增長期。比較當年的日本,結構改革將成為一個長期課題。追求增長而采取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可能催生資產泡沫,不能過度依賴。在這個期間應加增加民生投入,解決醫療、養老、教育等公共服務的滯后問=題,避免社會矛盾加劇。

[關鍵詞]前川報告 日本泡沫 失去的20年 量化寬松 安定增長

[作者簡介]黃曉京(1957-),北京人,社會學者。1982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畢業,先后在中國農村發展問題研究組、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后游學日本,獲國際關系碩士、經濟學博士,曾任東京大學客座研究員。現任三井物產中國總代表顧問,三井全球戰略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研究方向:經濟與社會的關系、日本和亞洲研究。

30年前談論日本和中國的比較,好像是癡人說夢。日本是資本主義的發達國家,中國是社會主義的發展中國家,二者缺乏共性,似無從比較。而今天人們注意到,日本和中國確實存在著某些方面的相似感:第二大經濟體變日本為中國,而中國面臨的內外經濟問題,在許多方面也和30年前的日本相似。

1986年秋天,筆者在國際大學聽到的第一節課,是著名官廳學派代表大來佐武郎校長的一個關于日本“結構改革”的演講,用的資料是英文版的“前川報告”。時至今日,知道或者記得這個報告的大概不多了,而在我則記憶深刻。那是日本經濟政策轉型的一個重要文件。1986年4月7日,由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的智囊機構“國際協調的經濟結構調整研究會”提出,“研究會”首席顧問是日本銀行總裁前田春雄,因此冠名為“前川報告”(Maekawa Report),大來先生是“研究會”名列第二的主要成員。

1980年代是日本的盛世,也是盛極而衰的起點。當時,日本經濟面臨的問題,主要是出口導向的制造業凌駕美國,日美貿易摩擦加劇,甚至危及兩國的同盟關系。貿易收支不平衡,日本是巨額黑字,美國是貿易逆差,加上財政赤字的“雙重赤字”。美國不斷向日本施壓,逼迫日本進行“結構性”改革。曾在第一線工作過的前外相大來先生在講課時,將那種壓力比喻為“戰爭氣氛”。

在這種國際環境之下,經過復雜的秘密和公開的談判,1985年9月22日,美日英法德5國,在紐約的廣場酒店簽署了那個著名的“廣場協議”。“協議”實施之后,另外一種壓力隨之而來,即日本國內的負面的連鎖反應。1986年的“前川報告”,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從國家戰略的高度為“協議”背書,提出“國際化”(國際協調)、“金融緩和(以后演變為量化寬松政策)”、“內需增長”為主的結構改革的基本國策。是耶非耶,30年之后或可論定。2010年,美國財長蓋特曾舊事重提說,關于人民幣匯率,或許需要一個新的多國間協議,故“新廣場協議”之說喧囂一時,中國取代了當年日本的位置。再考30年前的這段歷史,或可為中國“新常態”下的經濟政策提供一個參照。

一、廣場協議和“泡沫景氣”

1980年代的日本經濟正在全盛期,日本制造風靡世界,美國則失去了競爭力,其社會輿論和議會、白宮皆十分惱怒。所謂“日本威脅”的聲音甚囂塵上,與當今中國威脅與中美關系,包括貿易摩擦乃至要求人民幣升值的情況相似。“廣場協議”針對國際收支不平衡,各國共同介人市場,誘導美元對日本、馬克等貨幣貶值,并提及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美國簽署協議的是財長貝克爾,日本是大藏大臣竹下登。

“廣場協議”的結果,眾所周知,是各國央行介入外匯市場,總額大約為102億美元,美國32億美元,日本30億美元,德法英合計20億,其他20億美元。當時并沒有設定日元升值的幅度,大體在10%~12%,結果在9個月之內,日元升了50%左右。為此,日本的鋼鐵、汽車、家用電器、電子和半導體,實體經濟均受打擊,隨之而來的金融緩和,又催生日本地產和股市為主的非實體經濟空前繁榮。

1960年代后期,美國就向日本提出了金融自由化的課題。1968年,日本超越當時的西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模式”特點之一是間接金融,官民協調的“投融資體制”,按照日本產業政策布局,特殊政策眾多,在外人看來是封閉體制。1971年,“尼克松沖擊”來臨,美元與黃金脫鉤,“史密森協定”代替布雷頓森林條約,固定匯率轉型浮動匯率,日元對美元的匯率從360:1,上升到308:1。以后日本又發生過幾次匯率危機,到1970年代中后期,日元對美元的匯率大約在240:1上下。

經濟和政治不可分離。1970~1980年代,雖然有這樣的匯率變動,以及石油危機等因素,日本經濟實現高度成長之后,進入4%~6%的安定增長期。不過其制造業日益強勢,導致一系列日美貿易摩擦,雙方不斷談判,包括金融和匯率問題。對此,日本采取的對策是拖延、消極應付和抵抗。在政治上,1972年之后田中角榮和中國的接近,引起美國的警惕,他本人因牽涉“洛克希德事件”而下臺,后來有證據表明個中背景深刻。他的前車之鑒,使日本政治家不敢再得罪美國。1982年,中曾根康弘就任首相,在政治上提出“戰后政治總決算”,在經濟則強調“國際協調”。和誰“協調”呢,當然是美國。推動金融方面的改革,無疑是中曾根可以送給自己的朋友、美國總統里根的最佳禮物。1983年,美國對日本提出金融改革的建議,包括金融市場開放、利率自由化、日元國際化三個課題。1984年,中曾根指示大藏省制定“改革日程表”,并由自己的政治盟友竹下操盤實施。如此這般,是日本最后接受和簽訂“廣場協議”的政治和歷史背景。

“廣場協議”是日本從“安定成長期”到“泡沫景氣”的分界點?!皡f議”簽訂之后1年時間,日元對美元的匯率從240:1,升值到150:1,對制造業出口打擊巨大,被稱為“(日)元高不況”。戰后日本制造業、貿易立國,日元大幅升值,出口導向的材料和零部件廠家或者倒閉或者開始“走出去”。所謂“海外的日本”加速形成,同時是日本國內的“產業空洞化”。endprint

對決策層來說,這樣的后果是可以預料的。日本政府的對應之策是“國際化”、“擴大內需”和“金融緩和”,并以“前川報告”的權威形式對外公布,以得施政的正當性。為此,日本的財政政策從緊縮變為積極財政,擴大公共事業投資;日本銀行連續5次降低貼現率(政策利率),放松銀根,刺激投資和消費,開日后量化寬松之先河。據日本官方統計,1985~1990年的5年時間,日本的融資量擴大了90%。當時,日本企業開始股本融資,即直接金融,降低了對銀行的依賴。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信貸重點,轉向非實體經濟。在一種類似“貨幣幻覺”的形勢下,股市和房地產投資或投機盛行,資產價格不斷攀升,在1986年12月至1991年2月的4年零3個月,形成一個后來被稱為“泡沫景氣”的時代。

當時還沒有互聯網,炒股要通過證券公司。四大券商的野村、山一、大和、日興各公司,當年非?;钴S,舉辦各種投資講座,吸引民眾炒股,家庭主婦也參與其中。另一方面,大量資金流入房地產。1980年代中后期,東京都內的土地價格,高漲到相當于美國全土的價格,成為一大新聞,電視臺通過猜謎節目宣傳,得意至極。1987年10月的所謂“黑色星期一”,美國股市大跌,日本受到波及但很快恢復。1988年,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1987~2006年連任)訪日,這位“金融魔術師”評論說,日本股價并不過高,使日本股民信心大增?!澳g師”一直主張低利率和高流動性,后來發生的次貸危機與其魔術有關。1989年12月,日經平均股價達到歷史最高點的38957日元,是1985年9月12598日元的3倍。歷來重視制造業和“工匠精神”(日文是“職人精神”)的社會,在那個時代出現了奇詭的變化,資產運作似成主要生財之道。暴富之后,各種海外資產、名車、名畫以及高檔消費品,皆為投資對象。梵高的“向日葵”,1987年57億日元被日本人買去;還有1989年,三菱地所以2200億日元的高價收購紐約的洛克菲勒中心。一時間,銀座的繁華街頭燈紅酒綠,電視節目歌舞升平,整個社會都洋溢著一股前所未有的浮躁氣氛。

二、為何“泡沫”無法抑制?

日本政府的經濟政策,特別是日銀的“金融緩和”之策,是形成“泡沫景氣”的主因;爾后日銀的金融緊縮,又是泡沫破滅的主因。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對此,少數學者當時就意識到問題,并提出嚴厲批評。比如1987年,經濟學家野口悠紀雄發表“泡沫膨脹的地價”一文,他是最早意識到房市泡沫的人士之一。不過,這種聲音很微弱。主流看法是擴大內需,股票和地產的資產價格飆升不是泡沫。按“虛擬經濟”的邏輯,大眾參與的資產投機風潮一旦形成,便難以抑制,特別是有“魔術師”的鼓勵和稀缺的土地不會跌價的所謂“土地神話”。

日本金融機構的融資擔保可以說就是土地擔保。在“金融緩和”的基調之下,1985~1993年的貸款總額從251萬億日元,增加到482萬億日元,主要流向房地產。1986年日本人均GDP超過美國,而日本人一直住在鴿子籠式的老舊住宅,存在著改善住房條件的實際需求。不過,房地產的畸形繁榮遠遠超越了實際需求和購買力。在價格暴漲之后,一般白領的自家住房成了夢幻。1980年代初,日本政府曾提出“年收5倍購房”的目標,到80年代后期的“泡沫景氣”,東京圈的住宅上升到一般白領年薪(450萬日元左右)的9~10倍以上,購買自己住房成了夢幻,為此甚至出現了“兩代人按揭”現象。

根據日本內閣調查,1990年日本的土地資產價格達到頂點,總價為2456萬億日元,是1985年的2.4倍。1987年和1988年,東京圈內的住宅價格,分別上升了22%和63%,商業用地上升了33%和56%。大阪、名古屋等大城市的情況類似。東京都政府制定實施“臨海副都心”的大規模建設項目,更刺激了房地產熱。少數冷靜的學者提出,日本人口20年之后將逐漸減少,房地產開發過熱,應加以抑制。主流輿論和決策層則否定過熱,強調說東京將成為世界的中心城市,今后對商業辦公樓的需要還會增加。

除了東京、大阪那樣的大都會,土地開發,特別是休閑度假村的建設,還擴張到北海道和沖繩那樣的邊緣地區。開發商以取得的土地作為擔保,大量融資。融資額度原來只是土地資產評估價值的70%左右,而上漲預期常常導致超額融資。后來破產倒閉的北海道拓殖銀行就是這樣,土地評估價值的120%融資。一個地塊的多重擔保也不少見,地價暴跌之后這樣的貸款很多成為“不良債權”。

日本土地和不動產的租賃制度,比較重視租借方權利的保護,大規模的土地開發,不僅要面對土地所有者,還要面對復雜的租賃關系,征地不易。開發商利用一些中介,參與征地,其中發生不少強征糾紛,項目風險較高。故銀行一般不愿意直接參與其間,常常轉由自己系列的非銀行金融機構融資,其中不少項目中途爛尾。開發商離開中心區,向東京周邊,地鐵沿線開發住宅。當年,非銀行金融機構、開發商、建筑公司,這三個行業風頭最勁,泡沫破滅之后損失也最大。

資產泡沫的發生,來自央行的低利率和過度流動性,并非完全不可預防和抑制,問題在是否有適時決策。1991年,著名政經記者和電視主持人石原總一郎曾問當時的首相宮澤喜一,為何過熱的時候你們不早一點踩剎車啊?宮澤回答說,有一個討厭泡沫的國民嗎,沒法踩剎車啊。當然也有人說,發生泡沫的社會是對未來的成長充滿期待的社會,也就是健康的社會,甚至主張再來一次。在某種意義上,“安倍經濟學”就是如此。資產價格一定程度的上漲,如果和實體經濟的相互連接,而且可以實現軟著陸,不一定就是泡沫;但一旦資產投機成風,則必須警惕。記得格林斯潘評論說,泡沫者,其破滅之后方知泡沫也。這是一個不負責任的說法。虛擬經濟發達之下,泡沫在全世界到處可能發生,事前識別和抑制確是非常困難,但負責任的經濟決策層當有超越世俗風潮的智慧、判斷力和勇氣。

三、泡沫破滅和“失去的25年”

日本“泡沫景氣”何時破滅的,看似簡單的問題,至今也沒有一個綜合數據和權威認定。一般來說,日本的“泡沫景氣”走向破滅,當在1991年3月至1993年10月那段時間。泡沫好像是一點點地在縮小,最初感覺哪兒有點不對頭,至普遍感覺到恐慌時,已經是股市和地產暴跌的時候了。事后來看,上述的泡沫破滅時期,是日本自1973年開始的大約GDP4%~6%“安定成長期”結束,進入低增長或負增長,即所謂的“失去的20年”。endprint

1990年,大藏省銀行局出臺“關于土地關聯融資的抑制”,即總量控制,敲打了一下“泡沫景氣”,而關鍵的打擊來自日本銀行的金融緊縮。說來難以置信,大藏省和日本銀行這兩個權威機構,并不總是協調一致,存在一種微妙的緊張關系,財政和貨幣政策不同步。降低利率常意味著大藏省的勝利,日本銀行的失敗,反之則是日本銀行的勝利。1980~1987年,日本銀行曾配合大藏省的“積極財政”,連續降低利率,對日銀官僚來說是“連敗”。1990年,日銀獨自判斷“房地產過熱”而逐步轉向金融緊縮,連續5次上調貼現率,從1989的2.5%一直上調1990年8月的6%,似乎意味著日銀的“連勝”了。

日銀高層有些是大藏省出身,有些則一直任職央行,形成“本土”和“外來”兩派。1989年12月,就任日銀總裁的三重野康,中國東北出生,東大畢業,1947年以后一直任職日銀,屬于“本土”派;他的前任澄田智則是大藏省次官出身,屬于“外來”派。日本有后任否定前任的慣例,他一上任就否定前任的寬松政策,“新官上任三把火”,實施金融緊縮,抑制經濟過熱。這位總裁2012年88歲去世,其功罪是非時至今日依舊評論不絕褒貶不一。有認為他魄力非凡,一舉捅破泡沫,改變了“有產者”和“無產者”之間正在擴大貧富差別,讓一般庶民可以買得起房子;有認為他的政策嚴重失敗,當時日本的CPI不過2.3%,不需要如此激進的貨幣緊縮;折衷的評論說調整是必要的,他是過度打擊,受傷的不止是泡沫,而是整個日本經濟。

金融緊縮之后首先出現的是股市暴跌。日經指數從1989年2月29日的38915日元,跌到1990年10月1日的20000日元,9個月時間跌近一半。除了緊縮政策,當時還有“海灣危機”和石油漲價的因素影響。1989年,日本股市總值為611萬億日元,到1992年剩下269萬億日元,縮水一半。1990年10月之后,土地價格開始下跌。據日本內閣府調查,1990年末2456萬億日元的土地資產連續下跌,到2006年只剩下1228萬億,也是縮水一半。當年的高價購房者陷人困境,一面要還貸,一面還要繳納固定資產稅。房市暴跌之后,要求賠償的民事訴訟非常多,因為是“自己責任”的資產購入,法律也無可奈何,最終大多不了了之。

另一個當然的后果,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不良債權”急增。有研究指出,泡沫之后日本的“不良債權”,總額大約200萬億日元。1990年代中后期,券商的違規補償,利益輸送,銀行的隱蔽壞賬等被不斷揭發出來,政府政策從保護金融機構過關,轉變為“該退出市場的退場”,導致一批金融機構破產。1995年,兵庫銀行第一個破產,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之后,北海道拓殖銀行、長期信用銀行、日本債券信用銀行、山一證券、三洋證券等金融機構接連破產,一部分被國有化。山一證券有著悠久歷史,當時的總裁面對媒體痛哭流涕說,都是我們經營者的責任,員工是好的,令人印象極深。

泡沫破滅前后,日本政局動蕩不安。1987年中曾根在執政近5年之后退任,他在竹下登、安倍晉太郎(現安倍首相之父)、宮澤喜一三人當中“裁定”后任,由竹下接任自民黨總裁、首相,也是前所未有。1989年6月,因涉及金錢丑聞,竹下內閣總辭職。以后宇野宗佑、海部俊樹、宮澤喜一,走馬燈式地更換首相,短的2個月,長的半年或1年。1993年,戰后自民黨的一黨執政結束,非自民黨的新黨聯合政權細川內閣誕生。那之后,政治動蕩依舊,政府幾乎無力實施有連續性的經濟政策,因襲舊俗而已。

宮澤是一位經濟通,當過竹下登內閣的藏相,后來他出任首相,并再次出任藏相,一直處理泡沫前后的經濟問題。對“廣場協議”他事后多次提及說,1985年的“廣場協議”和1960年的“安保騷動”是戰后日本的兩個轉折點。1960年簽的“新美日安保協議”,確立了美國對日本的軍事保護,延續了戰敗以來日本在國際政治軍事中的地位,雖然激起了國內抗議,但也使日本此后可以安心發展經濟。“廣場協議”所涉內容看起來不如“新美日安保協議”那樣大,不過是G5各國的誘導匯率調整,但是這一涉及匯率調整的協議,對日本國運的影響卻不下于針對軍事和政治的安排。

宮澤的總結是對的?;仡^來看,那個協議確實使日本經濟由盛而衰。日元升值,出口減少,失業增加,企業出走海外,他被批評也最多。1998年,小淵內閣上臺,他以前總理的身份破例地再次出任藏相,主持積極財政,解決債務危機。不過,國運衰敗,非一二經濟專家可以拯救的。以后,橋本內閣實行“金融大爆炸”改革,2001年小泉內閣推行“無圣域的結構改革”,2001~2006年日銀第一次采用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皆以擺脫停滯為目的。2002~2008年曾有過一個“景氣恢復期”,但GDP增長率年均不超過1%,工薪凍結,人稱“沒感覺的景氣恢復”??傮w來看,從1991到2011的20年,日本平均年增長率只有0.9%;1993年日本的CPI為100.54,2012年99.76,20年不變,由此而來所謂“失去的20年”之說。2012年以來“安倍經濟學”的效果也只有1~2年而已,到當下的2016年,日本已有“失去的25年”的說法。

四、“全球化陷阱”和“流動性陷阱”

如此長期的日本衰退,波及深遠,追究其原委,陷阱的說法不少?!叭赵壬狈N原英資在自己的著作中,以“全球化陷阱”的假說來解釋日本的通縮和衰退,并指出這將是一個普遍性的常態(歐美的日本化)。他認為,日本經濟的增長期已經結束,成為一個“成熟國家”,出路在仿效歐洲福利國家,大政府和增加公共事業和服務支出。

所謂“全球化陷阱”假說,是指在一個自由的跨國市場,物價和工資的一體化。他引用“要素價格的均等化定理”(equalization of factor prices),認為日本式的通縮,在發達國家具有普遍性,中國和亞洲新興市場的情況則正好相反。“均等化定理”是薩繆爾森從赫克歇爾一奧林定理(HOT)推導出來的,也稱“赫-俄-薩定理”,它指出國際貿易將導致要素價格無限地趨于均等,甚至必然“均等化”。隱含的一個推測是,國際貿易可能減少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收入差距。日本以制造業和貿易立國,在上世紀末既面對美國的壓力,也面對制造業向中國、亞洲新興國家轉移的挑戰。“要素均等化”之說,或驗證于亞洲的“雁型發展”,從日本到四小龍到中國和東南亞的貿易投資連鎖,也可部分地解釋日本的長期停滯。endprint

另外一個解釋是日本國內的需求不足。在所謂“老齡少口”(老齡化和出生率低)的國情之下,國內需求持續減少,企業投資主要布局海外,使日本似乎正在變為“東方的瑞士”(大前研一語)。20余年來,日本經濟的各項指標,皆陷入停滯或負值,人均GDP曾是世界第5位,2015年退后到27位;貿易收支慢性赤字“出口大國”已成過去;日元的國際地位也落到了人民幣之后;2015年,日本國債高達1053萬億日元,且被國際評級公司降級。日本國債90%來自日本人的儲蓄,日元很少流出海外,這樣的行為方式當不會改變,政府唯一想做的是提高消費稅率,一點點地平衡財政。日本每年新增國債大約40萬億,人均700萬日元,政府預算收入也大約40萬億,支出90萬億,提高消費稅雖是方法之一,但以此來平衡財政很困難。

1990年代的后半期,美國高官和學者們紛紛為日本“看病開方”。1998年,克魯格曼指出日本陷入了“流動性陷阱”(Liquidity trap),即在接近零利率的情況下,短期的量化寬松,無法刺激投資和消費,造成政策失效。唯一的方法是設立長期通脹預期,大量印鈔票(Print lots ofmoney)。2012年安倍提出大膽的金融政策,機動的財政政策,刺激民間投資的增長戰略,即所謂“安倍經濟學”的三支箭,設立2%的通脹目標,實施無限制的量化寬松,并抑制日元升值,在某種意義上采納了克魯格曼的意見。日銀首次使用“量化寬松”,不同于過去的利率調節,通過擴大經常賬戶,放水注入流動性;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發生,美聯儲也連續采用同樣的貨幣政策。結果如何呢?安倍開局之后的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期間,日本股市連續上升,日元貶值20%,出口增加,不少企業的2013年的效益超過了預期,似乎效果立見??唆敻衤浅Ed奮,贊揚說發達國家普遍停滯,日本之策打破了慣例。不過,量寬政策只取得一些短期效果,“第三支箭”即大幅增加民間投資卻很難實現。為此,2013年安倍內閣制定了以減稅為手段的“集中投資促進”計劃,以3年為期增加民間投資10%,回復到2008年之前年均70萬億日元,每年增3.8%左右。結果,時至今日,民間投資原地踏步甚至負增長,“第三支箭”已經脫靶。相反,日本企業對新興市場的投資卻在增加,2014年日本政府和民間海外純資產約為367萬億,比2013年增加12.6%,連續20余年世界第一,大部分是企業資產(中國的海外純資產為214萬億日元,世界第二,主要是政府資產)。

2014年6月,安倍發表文章,題目是“打倒日本停滯的惡魔”,方法是進一步“構造改革”,包括降低法人稅,取消外資對能源、農業、醫療領域的投資限制,雇傭外國保姆和工人。同年8月,又提出增加女性就業,鼓勵人口出生的政策。2015年,日經指數時隔15年回到20000日元的水平,并實現了貿易收支順差,其他領域的成效則有待觀察。至于量化寬松是否持續,早在2012年竹中平藏就主張持續,批評日銀不作為。最近的2016年1月29日,日銀宣布實施負利率,繼續量化寬松,以刺激內需。不過,日銀總裁黑田東彥承認,短期內很難實現通脹2%的目標,投資還是難以喚起。加上工資指數連續4年下降,家庭消費連續兩年減少。換言之,量化寬松政策恐怕已經失效,其他發達經濟體也是如此,這一點已經越來越成為共識。填補部分日本需求不足的是外來力量,比如隨著日本開放入國簽證,東京街頭越來越多中國旅行者,填補了人口減少的那部分消費需求,“東方的瑞士”日本成為一個旅游大國。

五、“前川報告”30年之際

“前川報告”發表30年了。30年為一世,世界格局已經恍如隔世。1985~1986年的那個時代,豐田汽車不肯在中國設廠,中國改革還在初期階段。30年之后的今天,中國已經取代日本成為第二大經濟體,日本的出路在亞洲再興,在亞洲經濟一體化,見識到這一點的只有民主黨的鳩山內閣,可惜曲高和寡。比較日本的經驗,中國的高速增長期也已經結束,進入“安定增長期”的“新常態”,面臨“穩增長”和“調結構”的雙重課題。發達經濟體普遍處于衰退狀態,中國的貿易增長減緩,國內產能過剩,股市動蕩,房地產投資過熱,與日本當年相比確有“似曾相識”之感,有人甚至提出來個“新廣場協議”,類似于“前川報告”的建言也不少見。另一方面,中國在人均收入,公共服務、教育、醫療和全民的社會保障等領域發展嚴重滯后,不足以與當年的日本相比?!皬V場協議”和“前川報告”及其后果,對于思考中國“新常態”下的經濟政策有何參考意義呢?

“前川報告”的基調是國際協調、開放市場、金融自由化的結構改革。1989年以后,日美兩國啟動了“結構改革協議會”,演變為“2+2的戰略對話(外相和財長)”。2002年的小泉內閣“無圣域的結構改革”,2012年的“安倍經濟學”,基本上沿襲了“前川報告”的思路,加上一個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在美日同盟的政治背景下,日本依賴美國,戰后在這個背景下實現高速增長的“日本奇跡”,對美協調“甘當老二”是其基本國策。1980年代中“日本威脅論”出現之后,日本政治家不得不對美讓步妥協,在國際貢獻的美好詞句之下簽署“廣場協議”,提出“前川報告”的背景如此。這與中美關系有著本質的區別。

從經濟上看,G5的政府介入并沒有解決當年的貿易不平衡問題。美元貶值之后,美國制品進入日本市場。記得中曾根首相曾陪著美國客人,在百貨店購買美國領帶,展示象征意義。不過,國際收支不平衡問題,是各國的經濟主體行為所致,并不因政府介入而改變。美國制造業的衰退也是一個結構性問題,匯率變化無法一下子提高其競爭力。當時,連宮澤喜一這樣的經濟閣僚也不同意竹下簽“廣場協議”,學界對“前川報告”批評更多,比如小宮隆太郎就批評說,前川這樣對宏觀經濟無知的人,如何當了央行總裁。匯率變化之后有所謂的“J曲線效應”,本幣貶值后,經常收支狀況反而惡化,進口增加而出口減少。從結果來看,美元貶值之后,確實依舊是長期逆差。2012年,安倍政府試圖通過日元貶值刺激出口,結果和當年美國的情形也類似。endprint

關于金融改革,日本更是步步敗退?!爸圃鞓I資本主義”的日本,向“金融資本主義”的美國“轉型”可以說水土不服。日本具有匠人精神,擅長精細的制造,并不擅長金融。作為非歐美的唯一發達國家,日本的政治制度,金融體制和商業慣行,乃至文化和價值觀,皆容易被視為異類?!皬V場協議”沒有涉及金融,“前川報告”提案的金融緩和,成為日后日美“結構改革協議”的主題。作為結果之一,外國或者國際資本在日本股市的投資不斷增加。1993~1994年,倫敦市場的外資持有比率約為16%,美國不到6%,日本已經在30%左右,2014年也是大約31%。與長期持有的日本人和法人不同,國際資本的股票買賣頻繁,追漲殺跌,“安倍經濟學”之后股市大漲,國際資本大賺,而與一般市民無關。許多日本企業,其股票的30%~40%已經在國際資本之手,發生不少糾紛。日本股市已成“外資殖民地”,這樣的金融自由化對于中國不適用。

說到量化寬松之策,在日本實施之后,為對付2008年的金融危機,美聯儲也采取QE1-3的量寬政策,中國央行也照例實施。從始作俑者的日本來看,量寬并未帶動投資和實體經濟,更沒有擺脫停滯局面,其副作用卻逐漸顯現,資產有無的差別擴大。在1973~1985年的“安定增長期”,日本政府通過“收入倍增計劃”和其他社會政策,實現了“一億人總中產”,甚至有“日本社會主義”之說。泡沫之后,中產階層出現一定程度的分化,特別是在大企業和中小企業之間,加上福利和保障領域的缺陷,以及教育負擔,導致人口出生率的連續降低。安倍內閣正在實施鼓勵生育的政策,似乎為時已晚。反過來說,日本追求增長的時代或許已經結束,而安倍還在繼續增長思維。實際上,世界增長中心已經轉移到中國及其周邊,“東方的瑞士”說不定是日本的宿命。

經過高速增長之后,2010年中國取代日本成為第二大的經濟體,可謂“日本奇跡”之后的“中國奇跡”,現在的“新常態”相當于1973~1985年日本“安定增長期”。按當年的匯率計算,1986年日本人均GDP約為16800美元(1995年約為42500美元),步入發達國家前列,也是10余年安定增長的結果。中國現在人均大約7000美元,在中國的“安定增長期”,如果能實現中國的“收入倍增”,才接近日本1986年的水平。日本的“過來人”槲原英資和竹中平藏認為,中國過去10余年相當于5~6個高速增長時代的日本,長期來看是樂觀的;如今面臨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課題,是韓國還是墨西哥尚未可知;股市房市泡沫十分危險,增長率減速到5%以下或泡沫破滅,可能再現美國1929~1930年的那種危機。一次和竹中先生談到這個話題,他認為,中國“新常態”的安定增長和結構改革將是一個長期過程,恐怕比日本要長得多。

確實,當下全球量化寬松,泡沫或許正在形成之中。日本泡沫和2008年金融危機,前赴后繼,日美的量化寬松皆效力有限,而且流動性外溢,催生全球資產泡沫。錢生錢的投機邏輯,日益脫離實體經濟,卻難以抑制。近年來,各國政策當局大多認識到要降低對貨幣政策的依賴,轉向產業發展政策,比如美國在推動“再工業化”,2016年夏季達沃斯會議主要討論“第四次工業革命”。過去中國的高速增長主要是投資驅動,增長率一旦下滑,為了穩增長似乎還是增發貨幣,刺激投資?;蛘呤菙U大公共事業投資。今年上半年,房地產等行業的短期反彈,可能是對量寬一個反應,也可能使產能過剩的領域無法“去庫存”,因此而拖延結構改革。從日本經驗來看,“金融緩和”制造了“泡沫景氣”,進入停滯之后,長期采用量寬政策,民間投資并未增加,泡沫也沒有再來的勢頭。中國的發展階段不同,量化寬松可能催生資產泡沫的危險,一旦破滅,中國社會尚未有當年日本的承受力。

中國進入“新常態”,和30年前的日本相對照,面臨一些相似的國內外結構性矛盾,也有一些中國所獨有的問題,社會服務體系發展滯后,貧富差別比較突出。長期來看,與其以貨幣和財政手段追求GDP增長率,不如擴大民生投入,解決滯后的住房、醫療、養老、教育等領域的舊賬,提高“新常態”之下的社會承受力。日本和中國皆傾向平等的價值觀,日本企業管理層和員工的工資差別遠不及美國,中國社會也存在均貧富的強烈呼聲。改革早期,可以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如今當有實力改善大多數人的后富?!靶鲁B”之后加大民生投入,重點當在讓大多數人享受改革成果,提供生活質量,逐漸縮小貧富差別。日本“安定成長期”的社會政策和實施方法值得借鑒。“失去的20年”卻沒有發生“占領華爾街”那樣的問題,也歸功于在那個時期的社會政策。

從企業層面來看,在日本泡沫發生之時,日本制造和品牌力已比較成熟。不論美國如何施壓,國際環境如何變化(能源價格、匯率),日本制造和品牌至今不衰,關鍵在節能技術和創新力。中國制造和品牌方興未艾,面臨“三去一補”(產能、庫存、杠桿)的改革課題。過剩問題的發生機制是另外一個課題,值得探討,過度競爭無疑是原因之一。日本各個產業領域,皆有自己的“業界組織”,往往通過“業界組織”,提高市場準入門檻,避免過度競爭。至于“走出去”,則以“綜合商社”為先鋒,全球布局探路,而不是單兵作戰。其產業組織和行為方式,也值得中國“供給側”改革參考。

關于政策思想,日本長期存在著凱恩斯(政府)還是哈耶克(自由市場)的爭論,中國也有類似情況?!扒按▓蟾妗钡钠鸩萑舜蠖鄬儆凇肮購d學派”,更多凱恩斯色彩,繼續著通過政府協調創造有效需求的戰后政策路線。以后的當事者,比如槲原英資被認為是凱恩斯派,竹中平藏被認為是哈耶克派,前者主張大政府和公共投資,后者主張小政府,市場原理。不過,他們二人皆不認可這種社會評論。竹中擔任小泉內閣的改革大臣,為解決短期需求不足,采取了凱恩斯式的擴大公共投資的政策。應該說,在政策領域,理論的派別之爭意義不大,問題在于各種政策工具的平衡協調。

總之,本文寫在“前川報告”發表30周年之際,所涉文件和人物皆與30年來日本的政策制定和實際運作相關,意在反思其政策得失和提供一個借鑒。日本這30年來的施策,以國際協調(接軌)和“金融緩和”為主,演化為1991年以來的量化寬松,政策效果卻事與愿違,至今未能擺脫長期停滯的“惡魔”,這個經驗教訓值得中國研究和汲取。endprint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利在线不卡一区| 最新精品久久精品|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国产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狼网站狼狼鲁亚洲下载| 国产迷奸在线看| 亚洲男人天堂2018|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 第一页亚洲| 久视频免费精品6| 国产精品第一区| 91精品免费久久久| 91精品视频播放|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国产91特黄特色A级毛片|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97久久免费视频|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播放|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亚洲一区第一页| 久久精品电影| 国产福利拍拍拍| 亚洲综合片| 国产门事件在线| 久久久久久久97| 亚洲第七页| 国产人人射| 免费一极毛片| 国产精品.com| a级毛片免费网站|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国产经典三级在线| 国产精品手机视频一区二区| 日韩毛片免费观看| 激情亚洲天堂|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嫩草国产在线| 亚洲日韩在线满18点击进入| 97se综合|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一本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福利| 国产系列在线|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青青操国产|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欧美激情二区三区|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毛片|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亚洲永久精品ww47国产| 国产精品不卡永久免费| 婷婷六月综合网| 成年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丝袜在线|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成人| 国产激爽爽爽大片在线观看| 中国特黄美女一级视频| 欧美成人日韩|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亚洲综合欧美在线一区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98福利播放视频免费| 中文字幕欧美成人免费|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 在线五月婷婷| 成人在线不卡|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亚洲A∨无码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久久九九热视频| 亚洲va精品中文字幕|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99草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