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佳+趙斌杰

【摘要】內蒙古是一個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數民族聚居地,該地區多以農牧業為主,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農牧民收入也在不斷增收。文章從內蒙古農牧民的人均純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兩方面來分析農牧民收入現狀,找出當前內蒙古農牧民收入存在的問題,最后為內蒙古農牧民增收提供相關建議和科學依據。
【關鍵詞】內蒙古 農牧民收入 現狀與問題 對策
一、引言
內蒙古是一個少數民族集聚地,人口萬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蒙古族、回族、朝鮮族、滿族、達斡爾族和鄂溫克族,這6個少數民族人口總和占內蒙古少數民族人口的99%以上,其中蒙古族是內蒙古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內蒙古少數民族人口中,約有23.76%分布在城市,24.94%分布在鎮,51.3%分布在鄉村[2]。半數以上的少數民族分布在鄉村,從事農牧業勞作。
近年,隨著內蒙古經濟發展加快,農牧民收入不斷增加,2013年內蒙古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近十年收入的最高值,農牧民的收入呈現增長趨勢。但相比全國農民收入水平以及內蒙古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還很大,并且可支配收入結構也不合理,所以如何提高農牧民收入值得我們探討。
二、內蒙古農牧民收入現狀
(一)內蒙古人均純收入現狀
從全國視角看,2013年,上海、北京、浙江和天津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均已超過15000元。其中,上海市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為19595元,遙遙領先于其他省市。全國各省市之間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差距較大。2013年內蒙古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為8595.73元,比2012年增加984.42元,同比增長13%,在全國各省市排名中居第15位,在西部大開發省份中已連續多年位居第一位。這主要得益于農牧業生產連年大豐收、農牧業產品價格持續走好和國家各項惠農政策的強力支持。
從內蒙古盟市視角看,2010~2013年,12個盟市的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都在不斷增長。2013年,內蒙古各盟市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得到大幅提升,其中,烏海市位居第一,人均純收入達到14062元;包頭市僅次于烏海市,達到了12801元;鄂爾多斯市以一元劣勢緊隨其后;呼和浩特市、巴彥淖爾市、阿拉善盟的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均已達到或將要達到10000元。相對來說,錫林郭勒盟、呼倫貝爾市、通遼市、赤峰市、烏蘭察布市和興安盟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偏低,興安盟人均純收入僅為5765元,不足烏海市的一半。
數據來源:根據2010~2014年中國統計年鑒整理計算得出。
(二)內蒙古可支配收入現狀
可支配收入主要由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凈收入、財產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構成。近年隨著國家和自治區“惠農惠牧”的政策穩步實施,內蒙古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步增加。2005年,內蒙古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36.2元,農牧民可支配收入為2988.9元,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約為農牧民的3倍,到2014內蒙古城鎮居民與農牧民可支配收入縮小為2.8倍,雖然差距在縮小,但是效果不顯著,二者差距仍然很大。
數據來源:根據2010~2014年中國統計年鑒整理計算得出。
2005~2014年,內蒙古農牧民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結構中,除了農牧民家庭經營凈收入高于城鎮居民,其他三項收入都低于城鎮居民的收入。其中,工資性收入與城鎮居民差距最大,2014年城鎮居民的工資性收入達到17406.1元,而農牧民工資性收入僅為2070.7元。轉移凈收入二者呈現縮小的趨勢,2005年城鎮居民轉移凈收入大約是農牧民的10倍,到2014年縮小為2.8倍。城鎮居民與農牧民的財產凈收入,由2005年的2.2倍擴大到4.6倍,呈現擴大趨勢。
內蒙古農牧民主要收入來源是家庭經營凈收入,工資性收入、轉移凈收入、財產凈收入三者所占比重很小。2005年,家庭經營凈收入、工資性收入、轉移凈收入、財產凈收入分別占74.38%、16.88%、6.29%、2.45%,到2014年,分別為58.86%、20.75%、16.48%、3.89%,雖然農牧民家庭經營凈收入占比在降低,其它三項收入比重都有所提高,但是后三項收入的占比總和仍沒有超過50%,說明,農牧民過分依賴經營凈收入,即收入來源單一。
三、內蒙古農牧民收入存在的問題
(一)內蒙古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居于全國中等偏下水平,亟待提高
從2008年到2013年,全國各省市排名中(不包括香港、澳門、臺灣地區),內蒙古農牧民人均純收入5次位居全國第十五位,1次位居全國第十六位,總體居于中等偏下水平,與沿海發達省份農牧民收入仍存在較大差距。到2013年,內蒙古僅有7個盟市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在一萬元以上,其中烏海市收入最高為14062元。但是,與全國農牧民人均純收入最高的上海市相比仍然相差5533元,差距還很大,內蒙古農牧民的收入亟待提高。
(二)內蒙古各盟市之間的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差距較大
內蒙古各盟市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差距較大,2013年,其中烏海市的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為14062元,而興安盟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僅為5765元,兩者差距近三倍。烏海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和呼和浩特市的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已超過12000元,屬于富裕農牧民地市,與全國排名第五的江蘇省相當;巴彥淖爾市、阿拉善盟和錫林郭勒盟的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剛到10000元,與廣東和福建等地相似;呼倫貝爾市、通遼市和赤峰市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相對較低,徘徊在內蒙古人均水平線上;烏蘭察布市和興安盟則比較貧困,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剛過5500元。各盟市間收入差異較大、不平衡,在進行整體區域發展規劃時,要著重對貧困農牧民地市進行幫扶,促進該地區農牧民收入增長。
(三)內蒙古城鄉居民收入可支配收入差距較大
2005~2014年,內蒙古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較大,雖然有縮小的趨勢,但不明顯。從表2可以看出在可支配收入結構中,農牧民唯有家庭經營凈收入占有優勢,工資性收入差距最大,2014年,城鎮居民的工資性收入是農牧民的8.4倍,說明農牧民的工資性收入來源少;其次,轉移凈收入差距最小,呈現縮小的趨勢,主要歸功于近年內蒙古“惠農惠牧”政策扶持的結果,但要消除這種差距,仍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另外農牧民的財產凈收入與城鎮居民也存在不少差距,主要因為農牧民財產性收入僅限于銀行儲蓄、出租農機具租金和土地流轉等方式,相對于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來源較少。
(四)內蒙古農牧民可支配收入來源單一
從全國來看,農牧民收入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家庭經營收入的比重逐步縮小,工資性收入的比重逐步加大,并且工資性收入成為主要的收入來源。但從內蒙古農牧民的可支配收入結構來看,家庭經營性收入比重過大,工資性、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比重過小。這是由于內蒙古的非農產業發展滯后,為農牧民提供外出就業的機會少,所以工資性收入所占比重太低,導致收入增量受到很大限制。
四、對策
(一)鞏固和提高我區農牧業的基礎地位
內蒙古應該充分利用獨特的自然條件,發展適合各盟市特色的農牧產業。要加大農牧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加強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加快發展我區優勢產品和綠色產品,大力改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調整優化農村牧區經濟結構。2014年,在這個互聯網的時代,想要加快發展我區的農畜牧產品,應采取“互聯網+”的模式,將內蒙古特色風味的羊絨、牛奶食品、牛羊肉等農畜牧產品,帶入線上發展發揮其優勢,打造綠色品牌、特色品牌和名優品牌。從而帶動農牧產業增收,提高農牧民的收入,縮小各盟市之間農牧民的收入差距。
(二)加快非農產業發展,擴展農牧民收入來源
目前,在內蒙古的經濟增長中非農產業起到了重要的拉動作用,在發展非農產業時,不能只是簡單地擴大傳統的商業和服務業的量,而是應該以培育市場、擴大就業、完善服務為重點,以形成門類齊全、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產業化和社會化程度較高的非農產業體系,從而吸納農牧區剩余勞動力,提高農牧民工資性收入。同時,利用地區特色優勢,開發內蒙古豐富的草原景觀和民族風情旅游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將這種資源與農牧業相結合,形成地區產業優勢。在發展了非農產業的同時,還可以擴寬農牧民收入來源,使農牧民在內蒙古經濟增長中獲益。
(三)完善內蒙古農牧業公共政策
要完善政府的農牧民社會保障制度、農牧業補貼、牧區生態保護等政策。首先,要擴大糧食補貼范圍,并增加農牧民種糧補貼。大宗種植補貼不僅限于玉米、小麥、大豆、花生、葵花籽、油菜籽等油料作物。其次,要完善農牧民的社會保障政策,新農合與農牧民的養老保險覆蓋率要達到百分之百。最后,要增加農牧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包括:(1)農牧業生產設施投入。主要加強對水利設施、電力設施、標準農田改造等方面建設投入。(2)公共生活、環境設施投入。主要加強自來水安全生產設施、鄉村道路設施、公共衛生設施等方面建設。(3)草原生態環境保護投入?!邦A防+治理”工業廢氣對農牧民的草原河流、草原植被、農作物等環境的污染。(4)舊村改造投入。主要對農牧民居住安全和居住條件改造等補貼投入。只有完善了農牧業公共政策,農牧民的收入才能提高,可支配收入結構才能得到調整,農牧民的收入才能得到保障。
參考文獻
[1]黃健英.論少數民族經濟與少數民族地區經濟[J].學術探索,2009(02):38-43.
[2]楊源.內蒙古少數民族人口發展狀況[J].熱點透視,2014(05):41-43.
[3]王關區.內蒙古農牧民增收問題的探討[J].北方經濟,2011(03):16-19.
[4]張蕾.改革開放初期內蒙古牧區經濟體制改革與畜牧業發展研究[J].農業考古,2014(01):66-72.
基金項目:1、2014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4XJY045):農業政策變遷對內蒙古農牧民收入影響效應研究;2、2015年度內蒙古工業大學科學研究項目(ZD201526):“新農合”對農村居民的收入再分配影響效應研究-基于內蒙古的實證調查。
作者簡介:王佳佳(1990-),女,蒙古族,內蒙古包頭市人,就讀于內蒙古工業大學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專業,研究方向: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趙斌杰,女,蒙古族,內蒙古工業大學,研究方向:勞動經濟學,區域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