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法治”首先在西方社會發展成熟,是西方社會在從蒙昧的、專制的狀態向理性的民主的狀態轉化的過程中,所伴隨付生的現象。我國在歷史上是一個以人治為傳統的國家,要想走向“法治”的道路,就要仔細研究西方法律秩序形成的過程,引以為鑒,結合中國發展的歷史進程,尋找適合的道路。
關鍵詞 契約精神 法制 “法治”
一、引言:法律是什么
關于法律的起源,有神創說、暴力說、理性說與契約說等等。從原始社會的秩序,到奴隸社會以及封建社會的強者施暴于弱者,再到現代社會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法律的產生經歷了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法治是政治文明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標志,凝結著人類智慧。
關于法律的本質,也有各種不同的觀點。但概括而言,對于法律的基本特征有一些共性的觀點,基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釋,基本由國家制定,依靠國家的強制力予以實施的保障,遵循一定的程序,規定了明確的權利義務,用以調整和約束人們的行為。
關于法律的價值,在當今社會,正義被視為法律的首要價值,同時又要兼顧其自由、秩序、效率等方面的價值,要運用多元化、流動化的視角去看待法律的價值。法律的價值不能孤立看待,要理解法的價值,還要綜合考慮法律與社會的關系,法律與政治的關系,法律與文化的關系等等。
二、何謂“法治”國家
“法治”是一種社會現象,首先發展成熟于西方,是西方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側面,是西方社會從蒙昧的、專制的狀態向理性的、民主的狀態的演變的過程中的一種伴生現象。而西方社會各個國家進入現代社會的情況又各不一樣,所以,各個國家的法治形態也有所不同,但總結起來,還是有一些共同的一般性的特點。
首先,從基本的理論基礎來看,法治要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政治上的統治要以法律為基準,法律必須是正式頒布的,是明確的。嚴格的法律程序是法律執行的基礎,司法人員的裁判權也要受到約束。
其次,我們也可以嘗試從社會學的角度對法治進行理論性的研究。例如,法國的法治可以歸納為“自上而下的貴族的自我約束式”的法治,而英國的法治可以理解為“自下而上的內生式的”一種法治。那么法治為什么會從西方社會產生,則可以從兩個方面去尋找原因,一個方面是源于古希臘羅馬的自然法的傳統而產生的自然法的觀念,它導致人們在理想與現實之間處理緊張關系的時候,產生了對法律秩序的一種追求。而另一個方面則是因為西方社會存在多元化的利益集團,在中世紀的歐洲,一直存在著三個利益集團之間的沖突,也就是君主和貴族以及第三等級,他們之間的沖突需要得到協調,從而催生了法律的產生。歐洲的自由主義社會與古代中國社會是法律秩序的兩個極端。在古代中國,法是相互自由的習慣法以及具有公共性和實在性的官僚法。中國要想走向“法治”的道路,就要仔細研究西方法律秩序形成的這兩方面的條件,引以為鑒,結合中國發展的歷史進程,尋找適合的道路。
三、法治中國建設的里程碑
依法治國的提出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執政水平的重大提升,也是在執政方式方面尋求的一次重大變革。黨的十五大確立了把依法治國作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針。在1999年的九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中,又增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款,從而為依法治國確立了國家的根本大法的保障。“法治”與“法制”,雖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把法律的治理和法律的實施放在了突出強調的位置,把在管理國家的經濟社會事務中運用法律的手段放在了突出強調的位置。
在黨的十六大中,又把“依法治國基本方針得到全面的落實”明確為了實現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強調了要把堅持黨領導,堅持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進行有機的統一。在黨的十七大中,又提出,要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的政治的發展道路,提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依法治國,要全面落實依法治國這一基本的治國方略。隨著改革進入深水期和攻堅期,黨的十八大又強調提出,在這一時期,矛盾風險的挑戰異常巨大,因此,所要面臨的發展改革的穩定性任務也是史無前例的緊迫。在這個階段,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就越發突顯,矛盾風險越大,就越是要依靠法治,就越是要強調法治,這在黨和國家的全局工作中都顯得至關重要。
在2014年的10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中,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的決定》,這份文件提出,當前,面對著新的形勢,新的任務,我們黨要實現和平發展的治國目標,更需要發揮好法治的規范作用和引領作用。要更好的協調好社會各方力量,調節好各種社會關系,平衡好各方利益,規范好各種社會行為。要實現政治的清明,社會的公正,文化的昌盛,進而實現經濟的發展,生態的健康。這份文件第一次描繪了未來五到十年甚至是更長的時間內,我國實現依法治國的時間進度表和總體的路線。描繪了依法治國的基本原則,總體目標,指導思想,對主要的任務也做了全面的闡述。
從另外一個實務角度而言,要實現法治國家,首要任務就是要建立起一整套的完善的法律制度。在這方面,鄧小平首先就提出過自己的觀點,他在1992的南行講話中就曾提到,中國要建立一套相對完整的法律制度,至少需要30年左右的時間。而在黨的十五大中,在確立了依法治國作為基本的治國方略的同時,也提到過,要用20年左右的時間也就是在2010年的時候,實現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目標。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在2011年的時候順利完成,這一目標的實現為實現依法治國打下了堅實的根基。這一套有中國特色的法律體系,以憲法為綱領,立足國情,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需要,集中體現黨和人民的意志,為國家的政治建設,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的各個方面提供根本保障。
四、正視困難,堅定向前
我國是一個相對缺少法治傳統的國家,公民也相對缺乏法治的理念。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中進行依法治國的推進,要直面各種困難和挑戰。
首先,要注重公民的法治理念的培育。公民的法治理念的形成是實現法治的社會條件和基礎,一個國家的法治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公民的法治理念的高低。如果公民沒有法治建設的積極性,缺乏對法律的權威性的贊同,那么法治建設就不會真正壯大起來。我國幾千年來都是以人治思想為主導,而不是以法治思想為傳統,在這樣的環境中搞法治建設,就要充分的去理解和借鑒依托于西方傳統文化之下的法治理念,在此基礎之上,再結合本土資源,摸索出一條適合國情的法治建設的道路。
要做好法制建設,實現法治中國,要發揮好立法的引領和推動的作用。立法質量是重中之重,立法要反映人民的意志,得到人民的擁護,要符合憲法的精神,要堅持民主的、科學的立法。還要突出強調對政府權力的監督制約,也就是對公權力的約束,要加速法治政府的建設。更重要的是,要在全社會形成濃厚的學法尊法的良好氛圍,做到全民守法。
作為一名普通社會公民,我期待法治社會的早日實現,期待法律的完善對我們的生活工作實現最良好的保障。
(作者單位為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
[作者簡介:苗偉(1978—),男,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2014級民商法學研究生。]
參考文獻
[1] 季衛東.法治中國[M].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
[2] 江平.依然謹慎的樂觀(法治中國的歷史與未來)[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