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嘉琪
摘 要 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和不斷發展,新媒體應運而生。現如今各大新媒體已經成了新型的信息傳播渠道,成為重要的輿論監督平臺,影響著政府的各項工作和決策,也為政府與公民的關系帶來了壓力和挑戰。政府唯有積極利用新媒體,才能達到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目標,使政民關系得到有效改善。本文從傳統媒體時代政民關系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入手,分析了新媒體時代對政民關系產生的影響,并對新媒體時代改善政民關系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新媒體 政民關系 服務型政府
現階段,我國互聯網用戶以爆炸式級數飛速增長,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到2016年
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0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1.7%。新媒體的出現為政民關系的良性互動提供了工具和手段,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公民主體意識的不斷增強,公民的利益訴求更加多元化,政府的職責也更加繁重。在新媒體時代的政民關系中,政府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政府如何能在轉變政府職能的同時健全公民參與機制,建設透明的服務型政府,真正做到“善治”,這是我們必須關注和思考的重要問題。
一、新媒體時代的政民關系
新媒體時代的政民關系可以理解為政府部門及其管理人員利用新媒體工具開展的政府與公民之間的各種交互行為及其過程。目前我國政府與公民之間的政民互動渠道已經突破了政府網站的界限,較為普遍的使用了新媒體。當前政府管理部門主要以各級政府網站為基礎,不同程度的使用了政務微博、政務微信等方式向公眾傳達政務信息,豐富了民主參與的渠道,有利于新媒體時代政民關系的良性互動,建立更加和諧的政民關系
二、傳統媒體時代政民關系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一)政府過度干預,無法真正了解公眾需求
政府為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很好的管理,長期以來還是習慣于全面干預,強調行政管理。我國政府始終扮演著“全能”角色,對所有事物進行管理。政府常常會過度擴張自己的權力,最終導致過度干預。
(二)公眾參與渠道不夠通暢,政民難以有效互動,政府公信力缺失
首先,政務信息公開機制不完善,暗箱操作、貪污腐敗現象依然存在。在決策過程中,政府也很少征求公眾意見,公眾掌握的政策信息往往不準確,這樣公眾的滿意度就會降低;其次,傳統媒體時代,缺乏信息過濾機制,一些負面信息的快速傳播,產生畸形輿論,這些信息會對公眾產生錯誤的引導,長此以往就會降低政府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三)貪污腐敗和侵權現象嚴重
傳統媒體時代由于法制不健全以及缺乏有效監督的原因,政府官員的貪污腐敗現象嚴重,貪污腐敗現象嚴重損害了人民的利益,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此外,傳統媒體時代由于政府與公民之間缺乏互動,公民無法向政府表達自己的意愿,政府也不了解群眾的呼聲,這樣公眾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就無法保障,侵權現象時有發生。貪污腐敗和侵權現象破壞了政府在公眾心中的形象,是政民關系緊張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新媒體時代對政民關系的影響
首先,新媒體時代推動了我國民主化進程,輿論空前民主,公眾心中形成了評價政府的新尺度,公眾對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有更大的需求。其次,新媒體時代信息可以更快速的傳播,政民可以有效的互動,公民主體參與意識增強使得政府與公民關系變得更加直接和敏感。最后,在新媒體時代,公民參政議政的積極性被有效地調動起來,公民開始對政府進行監督,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也懂得通過合法途徑維權。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貪污腐敗和侵權現象的發生,有利于建設廉潔政府。
四、改善新媒體時代政民關系的建議
(一)從公民角度
新媒體的發展為公民提供了一種低成本、高效率的參與政治生活的途徑。公民要提高自身的社會責任感,積極參與到政治生活中,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為政策的制定和執行貢獻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同時,由于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渠道多樣,一些負面信息也會經過網絡快速傳播,作為一名負責任的公民,我們要提高辨別能力,理性的參與政治生活。最后,公眾也要維護自己的權利,防止侵權行為的發生,在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要懂得通過合法渠道維護自己的權益,抵制侵權行為的發生。
(二)從政府角度
1.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提高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建設透明服務型政府。首先,要想建立良好的政民關系,必須準確定位政府角色、深化行政體制改革,轉變和優化政府職能,規范政府的行為,從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其次,要積極建設透明的服務型政府,做到信息公開,建立政民互動的公共決策機制,在決策過程中充分聽取民意,建立符合實際的、代表民意的政策,提高公眾滿意度,從而提高政府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2.充分利用新媒體,創新民主參與方式,優化民意表達機制,實現全面互動。新媒體時代方便了政民之間的溝通,政府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把新媒體當做政民互動的橋梁,要重視政府官方網站和主流媒體的作用,把官方網站和主流媒體打造成一個開放窗口。同時也要在多種平臺發布政務信息,讓公眾更多地參與政治生活,有更多的渠道反映民意,可以通過新媒體與公眾做好互動交流,及時解決問題。
3.培養公民參與意識,開拓政府與公眾的溝通渠道。登哈特認為,政府應依靠社會資本建立高效網絡為公民開辟新的對話方式,并對公民進行教育以培育公民社會。所以政府要積極培養公民的參與意識,改變公民以往“事不關己”的消極心態,讓公民以“主人翁”的心態參與國家的政治生活。
4.加強對新媒體的監管力度,減少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噪音干擾。政府也要加強對新媒體的監管,政府相關機構要積極立法,各部門各司其事,通力合作,發揮好網絡信息把關人的作用,過濾網上傳遞的信息,及時注意觀察輿論導向,全方位進行主流輿論引導,壯大主流思想的輿論領導力,減少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失真的風險。
5.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制度建設。首先,要規范政府行為,倡導行政法治化。其次,政府要完善監督機制,反對腐敗必須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 注重從源頭上預防,進一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最后,建立公民網絡參與的保障機制,保障公民的話語權,以便政府了解民情,成為公眾滿意的政府,最終達到“善治”。
新媒體的應用拓寬了政民互動的渠道,豐富了政民互動的方式。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必然會促進電子政務的發展,成為政民互動的重要平臺,對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將產生積極作用。政府必須在新媒體的背景下,積極引導公民參政議政,參與到政治生活中,政府也要廣泛聽取公眾的意見和呼聲,建立讓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推進政府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使政府與公民之間形成平等、合作、相互溝通的和諧關系,實現政府“善治”的目標,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
(作者單位為山西大學)
參考文獻
[1] 林剛.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
[2] 李金兆.梁進.政府門戶網站建設與政民關系重塑[J].中國信息界,2011(3):29-32.
[3] 李曉方.以微博為媒介的官民互動特點分析[J].電子政務,2011(9):61-68.
[4] 丁煌.西方行政學說史[M].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5] 王新才,何鐘涵.基于社會媒體的政府信息服務障礙及策略研究[J].電子政務,2014(5):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