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霍州煤電集團物業服務分公司 山西臨汾 031412
防范國有企業腐敗現象的路徑
李 娟
霍州煤電集團物業服務分公司 山西臨汾 031412
“堅持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全面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這是我國十八大報告上提出的反腐倡廉建設的具體要求,充分反應了黨和政府對反腐敗工作的高度重視。隨著反腐敗力度的加大加深,“老虎”、“蒼蠅”一起打,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不容忽視的是,目前國有企業中的一些腐敗現象沒有得到根本的遏制,致使國有資產流失嚴重。因此,必須深入探析國有企業腐敗現象產生的原因,完善相關的監管機制。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防治國企腐敗,爭取“標本兼治”。
縱觀十八大以來,隨著反腐倡廉工作的不斷推進,習近平總書記以“猛藥去疴、重典治亂、刮骨療毒、壯士斷腕”進一步表明黨和政府的反腐決心。通過對近年來查處的國企腐敗案件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國有企業腐敗現狀如下:
(一)腐敗主體更加復雜化。通過對發生腐敗的國有企業進行分析,可以看出現階段我國國有企業腐敗的主體更加復雜化,“辦一案、查一窩、挖一串”現象日趨嚴重,國企 “塌陷式腐敗”、“集團化腐敗”現象嚴重。
(二)腐敗手段日趨隱蔽化。被查處的國有企業腐敗案件中,國企高管們主要用以下幾種合法形式進行腐敗活動:一是借親友名義成立私人公司轉移國有企業資產;二是在經營管理中進行違規操作,致使大量國有資產變為私人所有;三是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對資產進行虛假評估,低估企業資產、或者高估企業債務;四是成立空殼公司等進行虛假交易,套取國有資產。
(三)腐敗后果愈發嚴重化。經濟方面的危害:因為國企腐敗往往涉案金額巨大,造成大量的國有資產的流失,給企業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對國有企業的破壞力也愈來愈重大。社會方面的危害:國企腐敗會導致國有資產大量流失,進而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常秩序、損害我國經濟的穩健發展,從而引發大量社會問題。不僅如此,國有企業腐敗還會造成政治層面的深遠影響,加劇政治腐敗。由于國有企業的高管,往往具有國家公職人員的身份,國有企業的腐敗案件大部分都發生在國企高管層中,這些高管違背黨的宗旨、中飽私囊,嚴重損害黨和政府執政為民、廉潔奉公的形象,影響黨長期執政的基礎。
本文通過對十八大后揭露的國企腐敗案件進行分析研究,認為國企腐敗是由于以下兩個大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外部監管不到位。在我國,國有企業與政府聯系密切,政府對國企領導進行委任,國企則履行政府的部分職能,在過去為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在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經濟體制改革的轉軌時期,這種“行政性壟斷體制”由于國有企業與政府權力邊界模糊,加上國有企業擁有的特權和優勢資源,容易導致權力尋租,成為滋生腐敗的溫床。
產權制度方面。在當前市場經濟體制面臨深刻改革、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正在不斷調整的過程中,國有企業產權制度不健全并與行政權密切聯系是導致腐敗的重要原因。法律規制方面。我國現行法律對國企腐敗的規制、對查處的腐敗案件的懲處力度不夠,這種法制不健全帶來的是低廉的腐敗成本和高發的國企腐敗。
(二)國企內部監督制約機制不完善
1、國企缺乏有效監督的權力制約機制。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紀檢監察獨立性不夠。在國有企業內部,同級紀委在人員編制和財政經費方面要受制于同級黨委,不能形成有效監督;其二,上級對下級的監督缺乏有效性。上級紀委無法對下級黨委的日常工作進行及時、有效的監督,對黨委發生的違法違紀行為往往很難及時制止,出現“山高皇帝遠”、“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從”的情形;其三,國有企業內部紀檢監察部門對黨委的監督在內容方面存在單一、不全面的問題,紀委的監督近體現在對黨委制定決策和貫徹決策上面,對黨委其他違法違紀行為既無監督之職,也無監督之權。
2、國企某些高管思想道德敗壞。國企高管在缺少權力制約監督的環境下容易放松警惕,思想滑坡,在巨大經濟利益的刺激下,加上當今社會大轉型,過分強調經濟利益,導致思想道德腐敗。
(一)優化外部制度環境
1、優化政治體制改革,切實實現政企分開,明確國資委的職能定位。優化政治體制改革有利于社會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有利于“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開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體制建設。首先,防范國企腐敗需要對國有企業進行分類管理,分為公益性、競爭性、壟斷性三種不同類型,同時國資委對不同類型的國有企業所享有的職能定位也有所不同。其次,需按政企分開的原則,厘清政府與國有企業的關系。明確政府并非國企的領導者,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中擁有獨立的經濟地位和完全的經營自主權。
2、完善人事制度,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對國企高管進行去行政化改革,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精英職業經理人的招聘由人大常委會負責組織,按照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從社會上通過公開的選撥程序挑選,并采用責任風險匹配的薪酬制度,接受人大監督并對其負責。通過這樣的制度安排,可以很好的遏制國企高管的腐敗行為。
3、明確國企所有者制度。由于國有企業產權制度的不完善,國有企業理論上是屬于全體人民,但是“人民”無論從政治角度還是法學角度來看都具有寬泛性和不確定性,導致在日常的經營管理活動中所有者缺位、治理層混亂的局面。本文認為應由人大代表行使所有者權力,這樣才能體現國有企業“全民所有”的屬性,也能解決之前國資委職能定位不清的問題。
(二)完善企業內部的監督制約機制
對十八大以來發生的國企腐敗案件進行分析,不難發現監督缺位是導致腐敗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絕對的權力產生絕對的腐敗”,權力須接受監督,因此,必須在企業內部建立長久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
1、建立企業內部監督制約新機制。首先是創新國有企業內部的民主監督機制,制約國企高管的權力,避免權力過度集中和濫用。其次,創新國有企業內部的部門監督機制,賦予部門監督機構應有的職權,使之對國企高管的行為能夠進行行之有效的監督和制約。最后,構建職工監督平臺,疏通監督途徑。國有企業的職工在發現國企高管違法違紀行為是可以及時向工會檢舉揭發,工會在收到職工檢舉后及時向部門監督機構反映情況。
2、改善法人治理結構,切實推行現代企業制度。要逐步取消國企高管的行政任命制,切實執行現代企業制度,將企業的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權相互分離,通過分權使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之間相互制約。
3、確立國企高管財產申報制度。在我國,國企高管擁有雙重身份,一是作為企業的高層管理、身居高位,二是由于行政任命,高管還擁有“準官員”的身份,這種雙重身份的優勢極易導致權力尋租從而引發腐敗,因而必須引進財產申報制度。將高管及其關系人員的財產及其收入、交易情況、領受與贈與及債權債務等具體情況按一定時間向國資委和監事會進行申報,后者在進行核實后及時將申報情況和審查結果等內容公開,接受人民的監督。
4、完善內部審計制度。在前文提到了目前國企腐敗手段日趨隱秘化,有國企高管巧借經營決策失誤暗行貪污腐敗之事,因此有必要完善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制度。具體來說,完善內部審計制度,首先需強化審計的獨立性,建議內部審計部門建立在監事會下,由監事會領導開展工作,提高審計的權威性;其次內部審計部門需加強對國企高管職務消費的關注,進行專項審計檢查,并根據一定情況設置額度進行實報實銷、超支自負,同時將高管職務消費情況及由此做出的審計意見作為信息公開的一部分,定期公布,接受民主監督。
十八大三中全會提出“加強反腐敗體制機制創新和制度保障”、“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從此可以得出:制度完善是反腐倡廉的關鍵。本文就是從這個視角探討如何治理腐敗,如果本文中的建議能夠得到很好的貫徹執行,勢必對抑制國有企業腐敗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必須看到,國企腐敗是我國當前腐敗的一個縮影,必須加以綜合治理,才能起到標本兼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