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英
精彩“生活”,精彩課堂——淺談初中英語生活化教學模式
杜 英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為了切實有效地提高英語課堂教學質量,本文緊密結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以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初中英語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探索,并在實際探索中認真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把英語教學活動置身于逼真的生活背景當中,最終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
生活教育 課堂教學 生活化
語言起源于生活,學習語言當然不能離開生活,只有在生活中學會的語言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語言。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精髓告訴我們:我們所過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須的一切東西,便是我們的教育內容;生活與教育必須一致,否則就不能起到教育作用;教育不能脫離生活,必須與生活相聯系,甚至必須與生活打成一片。新制訂的《英語課程標準》基于生活教育的指導思想,非常強調生活教育,它的字里行間都洋溢著生活的氣息。從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實施建議都提到材料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生活和語言水平。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白“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一”,引導學生逐漸形成“英語是生活的組成部分,英語須臾離不開生活”的觀念,從而養成時時、處處吸收英語知識,真正掌握并能得心應手地運用英語這一人生斗爭的武器。
(一)讓生活走進英語課
(1)生活化的課堂氛圍。學生是課堂的中心,要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英語教師就應該致力于一個民主和諧的生活化課堂氛圍。笑容滿面、和藹可親的教態會使學生在心理上感到輕松,進而發揮他們最大的潛能。教師要盡可能地把生活中的情景搬進課堂,鼓勵學生合作,發展與他人的溝通能力,學會用英語做事,在“做”中學,在學中“做”,使知識與能力同步發展。例如:教師可以把一些食物圖片如hamburger、hot dog、cake、juice等貼在教室四周,以此來營造生活化的英語教學氛圍。又如:在學習Shopping一課時,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畫一個簡易商店,在講臺上擺一些與課文相關的物品和學生文具等,使學生情不自禁地走進生活化的課堂氛圍。
(2)生活化的教學內容。課堂教學應把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通過生活化的教學內容來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譯技能,使語言技能訓練的內容和形式盡可能貼近生活,貼近逼真的語言交際,提高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運用英語的能力。例如:我在上“When is your birthday?”時,事先查閱了學生的成長記錄冊,得知上課那天是張梅玲同學的生日。上課之初,我就把已經準備好的小生日蛋糕和蠟燭帶進了講臺,為本課創造了生活化的教學環境:Today is Zhangmeiling’s birthday.Let’s celebrate together.隨之而來的是學生的一陣歡呼。本課的“When is your birthday?When is his/her birthday?”的問答以及年月日的表達方式訓練非常到位。又如:在學校組織的年級籃球賽結束后,筆者就把中午的籃球比賽作為課堂教學資料,結合本節課要學習的一般過去時,提出下列幾個問題:“Which class did we play against today?”
“Who won?” “Who played better?” “Who is your favourite player?”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學習精神勁立馬上來了。本課雖然是一節語法課,但實際的學習效果卻是相當不錯。
(二)讓英語課走進生活
(1)將英語用于生活。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是一種交流的工具。環境對語言獲得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語言和環境相互作用,尤其是在與人們的語言交流中。因此,筆者經常鼓勵學生將所學的英語在生活中大膽運用。形成一個人人開口說英語的良好氛圍。從最簡單的問候開始,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在生活中真正運用起來,使知識和技能真正地轉化為能力,讓他們真切地體驗成功的喜悅。
(2)創設逼真的生活語境。語言環境是否真實直接影響著學生能否真實地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教師在教學中要把課堂設置成一定的情景,讓學生擁有一定的身份或角色,去完成某個任務,并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例如:在教授Asking the way這一單元時,在呈現部分,可以按本鎮某條街道的布局,借助課桌把教室布置成公園、商店、醫院、街道等情景,給學生創造貼近生活的語言活動情境。教師扮作游客向路人(學生)問路,讓學生在模擬的生活情景中去掌握Where is the post office? next to,behind,in front of,turn right at the first turning等知識。在演練過程中,學生完成了為自己信息增值的任務,學會了用英語問路并學會給他人指路。
(三)讓英語走進實踐
(1)教學目的生活化。教學目的生活化,即為了生活和服務生活的教學。《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的學習,即是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磨煉意志、陶冶情操、豐富生活經歷、開發思維能力、發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
(2)教學過程生活化。教學過程生活化,即把教學過程看作師生運用課程資源共同建構知識和人生的過程。教學即生活;生活即教學。學習的過程,即是生活的過程。課堂教學活動,就是師生共同享受生活的活動。
(3)考試內容生活化。考試內容生活化,即加強考試內容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重視考查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實踐操作的能力。英語中考試題這些年基本上保持了穩定的命題思路和風格,內容豐富多彩,更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知識覆蓋面更廣,更加注重對考生實際運用能力的考查。
在探索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生活化模式的過程中,筆者發現還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教師往往會忽視中學生的心理變化;有些英語材料的使用不合理;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生活經歷和體驗等等。但在生活化的課堂教學里,學生和教師都“活”了起來,師生雙方在生機勃勃、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里盡情地吸引知識的營養,受益匪淺。
(一)課堂“活”了
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筆者發現,不僅課程的內容活、形式活、情景活,而且是師生雙方的知識活、經驗活、能力活和精神活。課堂教學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使教師體驗到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感悟。
(二)學生“活”了
學生變得更加熱愛英語學習,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對英語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的職能從傳授變為指導;學習目標從單一變為綜合;學習的空間從封閉變為開放;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學生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
(三)教師“活”了
生活化的英語課堂教學,可以更好地優化課堂結構,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在學生的實際運用中,既能讓他們的所學得以正確運用,又能讓學生獲得成就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教師也能從學生的角度思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大膽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英語這一語言工具的作用。
綜上所述,英語教學應打破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壁壘,將生活引入英語課堂,用生活理念構建英語教學的大課堂,使英語真正融入每一個學生的生活。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改變課堂教學單一、封閉和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各方面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煥發課堂教學的生命活力,建立起“知識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橋梁,讓語言教學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學,為生活而用。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洋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