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國光
遼寧綠園農業科技開發中心 110004
基于供給側改革下的科技信息服務改革研究
邢國光
遼寧綠園農業科技開發中心 110004
針對中央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路,通過梳理供給側改革的理論基礎,在總結我國科技信息服務行業在供給側現狀的基礎上,分析科技信息服務業所面臨的三大挑戰和機遇,提出基于科技信息供給側要素的分析框架,結合科研人員、企業等創新主體的需求,著重探索科技信息服務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所面臨的新契機,希冀對歷史發展的新階段如何促進科技信息服務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供給側改革;科技信息服務;智能服務;資源結構性;服務時效性
本文在深刻領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精神的基礎上,通過梳理我國科技信息服務行業發展現狀,結合科研人員、企業等創新主體的需求,面對互聯網+、大數據、中國制造等新形勢和新需求,著重探索了科技信息服務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所面臨的新契機,從而為促進科技信息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制定提供參考。
當前,學科交叉和技術融合加快,創新要素和創新資源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加速,科學技術正孕育著新的突破。科技信息服務作為科技服務業的有機組成,一方面要認識到科技信息服務對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潛力,另一方面要清醒地看到當前科技信息服務所面臨的挑戰。從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情況來看,為了迎接科技發展的新挑戰,發達國家加緊構建多源異構科技信息資源門戶。各國都從戰略高度建立了一批多源異構科技信息資源整合共享門戶,目前已經整合70個國家的科技資源庫,形成了工作形態聯盟化、資源獲取一站式、檢索語言多樣化的服務特點,為用戶提供跨語言的一站式深網搜索服務。經過近10余年的建設,我國科技信息資源建設進入新階段,在國家有關部門的積極支持下,通過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專項(NSTL)、高校文獻保障系統(CALIS)和文化部文化共享工程等實現了文獻資源的整合和共享。
信息需求旺盛,大數據科學正在變革著科研環境當前,研究機構的國際領先地位日漸倚重數字化科學數據的優勢,“數據驅動”正逐步成為新興的科學研究新范式。2013年,白春禮在接受神州學人雜志采訪時指出,“大數據科學成為新的科研范式,互聯網技術、互聯網經濟學、超級計算、環境科學、生物醫藥等研究產生海量數據,催生了大數據科學這一新的研究范式,將引起科研組織方式的深刻變化,并使知識的創造和應用的結合更加緊密”。以復旦大學圖書館為例,復旦大學圖書館數據庫總量是296個,其中中文、外文數據庫分別為75個和221個。從下載量來看,2014年全年復旦大學圖書館電子資源庫的全文下載量達到1772. 6萬篇。其中,中文數據庫的下載量首度突破千萬篇,外文數據庫超700萬篇,占到四成以上。科研投入不減反增,產業融合環境面臨變遷全球主要國家期望以科技創新促增長、增就業、渡危機,科研投入不減反增,這一趨勢延續至今,導致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美國奧巴馬政府在7年中力推9大科研領域的發展,分別是先進制造、精準醫學、腦計劃、先進汽車、智慧城市、清潔能源和節能技術、教育技術、太空探索和前沿計算技術。歐盟正式啟動第八個科研框架計劃地平線2020科研規劃,投資總額達770億歐元。日本則提出2016年至2021年建設全球領先的“超智能社會。我國也制定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并且針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若干重點領域的新突破將不斷拓展產業價值鏈體系。
(一)優化科技信息覆蓋范圍和結構
科技信息服務供給方式是溝通聯系供需雙方的橋梁媒介,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環節。伴隨著“互聯網+”上升為國家戰略,在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優化和集成生產要素、改變生產要素的使用結構、提高要素使用效率、創造出嶄新業態的生動場景下,科技信息行業作為國內最早一批接入互聯網的行業,具有先天的技術和實踐基礎。傳統科技信息研究和服務,主要依托的數據類型是以科技期刊等為主體的文本類數據。在新時期,各類數值類數據、圖像數據、聲音等多媒體數據應用發展迅猛;除科研用數據之外的工業數據、社會管理數據大量涌現。在供給側有必要豐富科技信息覆蓋范圍、類型,延伸科技服務中下游數據鏈條。用戶已不再僅僅滿足于簡單的文獻需求,數據挖掘正成為新的科技信息服務模式,例如通過對文獻大數據的分析,認識科學研究前沿熱點變化規律,獲得研究熱點的知識圖譜。總之,用戶獲取信息的需求一直存在,但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科技文獻,更希望關聯全領域數據,發現經驗之外的知識,引領面向未來的創新,數據成為創新的要素。
(二)創新科技信息服務供給方式
健全多態并存的普惠與精準服務供給從科技信息服務的供給環境來看,就我國的人口數量和素質來講,在我國經濟體內,發達、中等發達和不發達經濟體的形態以及舊供給與新需求的差異化將在一段時期內并存。基于這一客觀現實,應當充分考慮科技信息服務供給方式的多樣性、差異化,也即傳統的原文傳遞獲取服務不可或缺,同時,面向主題的全領域數據獲取、及時、精細化的個性服務將成為改善用戶體驗的主要突破口。為此,面對大數據時代的產業升級,需要進一步夯實科技信息服務的基礎,強化科技信息服務的普惠性,提升國民的科技信息素養。依托各類大數據分析挖掘技術,與時俱進,吸引跨領域人才,綜合運用智能網絡、移動互聯、數據云等領域的新興技術,提升科技信息服務的精準化水平,優化科技信息服務結構,提升科技信息服務的供給側管理。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理解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一把鑰匙。科技信息服務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直面當前經濟社會發生的巨大變革,把握未來產業升級的大趨勢、大方向,針對市場需求的不同層次,發揮科技信息資源積累與沉淀優勢,在內容供應方面要提檔升級,在成本上要節約,在服務上要精準,在供給側與需求側之間找到平衡點,促進人才、數據/知識、資本等各類創新要素的有效集成和高效配置。
[1]曾建勛.基層科技報告體系建設研究[J].情報學報,2016.
[2]劉利劍.科學技術報告在科技開發中的管理與應用[J].企業管理,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