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濤 楊 英
(四川文化傳媒職業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關于實踐教學改革中的重要舉措探討
曾 濤 楊 英
(四川文化傳媒職業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通過對現行高校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初步探討,加大對實訓室建設的投入,完善實訓室的管理體制,強化實訓教學的主體地位,同時要加強對實訓教學人員的培訓,不斷地提高他們的專業素養,挖掘實驗教學資源,提高利用率,還要創新實訓教學內容,促進教學研究實訓室一體化建設,通過建立開放性實訓室、虛擬實訓室等措施,來培養創新型人才。
實訓教學;教學體系;教學改革
引言
實踐教學是教學改革中的重要環節,高校實訓室是從事實踐教學、實訓技能的重要基地,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素質培養的重要基地,高校實訓室建設和管理的是否好壞,直接關系到學校人才培養的質量的好壞。目前,由于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普遍存在著對實訓室的建設投入力度不夠,設備的不到位,實訓人員專業素養不強,實訓室的效能的利用不高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影響到學校的人才培養的質量。
1.1 對實訓教學的主體地位認識不到位
在目前高校教學體系中,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是這個體系中具有同等重要作用的有機部分,“兩者是辨證統一的關系,而不是主從關系,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促進高校教學體系的全面協調發展。長期以來,實訓教學地位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大多學校把實訓人員作為教學輔助人員對待,認為實訓教學是理論教學的輔助環節,是理論教學的補充,實訓教學是為了加強、幫助理解理論教學內容的。這種將實訓教學從屬于理論教學的片面做法有孛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將嚴重影響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1]在教學兩大體系中之一實踐教學體系長期以來一直處于從屬地位。
1.2 實訓教學的經費投入不足
目前,由于各個高校都在擴大招生規模,隨著在校學生人數的迅速增加,而相應實訓經費投入相對滯后與不足,特別是在保教學、保日常運轉的情況下,實訓室的經費投入更顯不足,尤其是偏遠的地方民辦院校情況更為嚴重。普遍存在問題主要有:實訓人員業務水平不高,實訓室設備陳舊,更新速度慢,跟不上教材更新的步伐,設備儀器得不到及時維修保養,損壞率高,實訓教學所急需的高價值儀器設備不能購置等,造成這些問題源頭都是源于經費投入不足引起的,結果導致實訓教學人員的積極性得不到發揮,現代化的實訓技術與手段得不到應用,實訓教學在低層次的水平徘徊,創新性實驗不能深入開展,實訓室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中的作用未能充分發揮發揮,嚴重影響著學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質量。
1.3 實訓教學人員培訓有待加強
由于傳統的管理體制問題,強化硬件弱化軟件的管理,對人才隊伍建設缺乏統一管理,對他們重視不夠,被作為教人工具對待,目前實訓室人員結構不合理,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往往把缺乏實訓經驗的教師安排到實驗室,而且實訓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得不到應有的承認和肯定,待遇不高,嚴重挫傷了實訓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部分優秀的教師由于對他們的重視程度不夠,轉入理論課教師,造成了人才流失。因此,加強實訓教師的人才建設,開展人員培養培訓確為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2.1 強化實驗教學的主體地位
教育改革需要強化和突出高校實訓教學的主體地位,各級領導要高度重視實訓教學,要把實訓教學放在與理論教學同等的地位來看待,要加強實驗教學的管理模式、內容、方法的創新,如建立開放性實訓室等,以提高實踐教學的效能。要充分重視實訓技術人員的培養,保證經費,提高待遇和地位,充分發揮實訓技術人員在教學、科研中的主觀能動性,激勵他們的主人翁責任感。在政策措施、經費投入、激勵機制等方面予以傾斜,切實落實實訓教學人員的職稱評定、進修學習、學術交流、評優獎勵等方面享有與理論教師同等的待遇,才能整體提高學校教學質量。
2.2 加大對實訓室建設的投入
在實訓室的建設中,加大對實訓室投入是滿足實訓室教學能夠符合高校教改需求的必要條件和保障。這些投入是全方位的,包括人員、經費、設備、場地和軟件等方面,要建立長效的經費投入機制,以集中投資為主,分散投資為輔,除實驗室日常維護費用外,集中資金對教改內容變化,學科的發展需要的實訓所需設備進行專項投資,把有限的經費花費在刀刃上,同時注重自主開發新的實訓技術與方法。學校要整體規劃實訓室的建設、實訓設備的更新,統一專項經費管理,統一規劃建設,建設重點實訓室,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的浪費,合理配置實訓教學資源,充分發揮實訓室的效能,提高實訓室的利用效率。
2.3 加強對實訓教學人員的培訓
實訓室人才隊伍建設是實驗室建設的根本,直接影響實踐教學的質量,加強對實訓教學人員的培訓是實訓室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環節,首先,要制訂切實可行的人員培養計劃,這計劃必須是長期的、制度化,有目的、有計劃對教師進行培訓,而且要確保培訓目標的實現。其次,在培訓的內容上要緊跟學科的發展,對教學中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進行重點培訓,確保教學人員能夠在新專業培養方案下更好地勝任實訓教學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任。第三要積極探尋實訓人員培訓的最佳方式、方法,提高他們的知識更新、業務能力,如采取“請進來,送出去,”的辦法來創新對現有實訓人員的培訓方式,著力提高實訓人員的業務能力、 專業素養,還要對他們專業融合的知識、交叉學科的知識進行拓展培訓。對于專業相近的教學人員還可實行定期相互交流,以促進實驗教學水平的整體提升。通過有計劃的、系統的、行之有效地培訓,進一步提高實驗技術人員的學歷層次、專業素養和創新能力。
3.1 采用多媒體的教學形式
增大學習的信息量。多媒體技術可以使教學更易學生接受和掌握,視覺化的畫面及可視形象的表達方式,可以生動地表述既抽象又無味的概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多媒體課件聲、像、圖文并茂,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對專業課程的教學顯的尤為重要。比如,多媒體課件能把逼真、直觀的表達建筑形體的外形和內部結構,以及建筑物的裝飾裝修效果。
另外,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簡便、靈活的特點,加大知識量,開闊學生視野。借助于多媒體,對一些過程進行仿真和模擬。如建筑物剖面圖的形成,斷面圖的形成過程等等,都能夠很逼真的重現形成過程。
3.2 加強實驗實訓課的教學
在實驗教學方面,減少驗證性實驗,更新實驗內容,有計劃地開設設計型、綜合性、創新性實驗項目,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開發他們的思維潛能。
3.3 加強購買最新教學技術
購買或錄制大型現代化制造企業的高性能加工裝備、先進制造過程和生產管理方面的錄像或光盤,可以使學生對工程實踐有直觀形象的認識,對現代制造技術在企業的應用有更深的了解,尤其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清楚地了解工程實踐在制造業中的地位,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3.4 校企結合
實踐“產學研”是實現教學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一方面,校企結合與產學研協調發展是院校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強化師資隊伍、鑄造金領人才的可靠保證,是使教學更加貼近社會,更加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培養高技術應用型人才目標的重要途徑。首先,培養的學生是生產一線的職業崗位(群)或技術領域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因此,培養方案的落實依賴于企業的合作,利用企業的人才、設備資源和管理經驗。同時,產學研相結合協調發展有利于學生的整體職業素質提高,學生在項目學習操作實踐中與企業結合,接受企業文化、企業精神的熏陶,從而培養愛崗敬業、吃苦奉獻、團隊協作的精神,以及質量意識,效益意識和競爭意識。這樣,既有利于社會的需要確定學生的培養模式,又有利于把各專業的優勢和教師的科研實力推向社會,從而形成了學校與社會的互動互利的培養模式,適應社會對新型人才的需要,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共贏的目標。
[1] 蘇式冬. 教學改革探索錄[J].高教探索, 2007
[2] 劉輝. 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J].社科教育, 2016
[3] 潘懋元. 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J]. 高等教育, 2011.
曾濤(1981—),男,漢族,四川彭州人,講師,大學本科,四川文化傳媒職業學院(五年一貫制校區),研究方向:教育理論與實踐。楊英(1983-),女,漢族,四川省邛崍市人,講師,大學本科,四川文化傳媒職業學院(五年一貫制校區),研究方向:教育理論與實踐。
G420
A
1672-5832(2016)11-00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