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娟 嚴民富
試分析邊境兒童心理健康現狀及影響因素
——以防城港市為例
杜曉娟 嚴民富
邊境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其心理健康狀態(tài)有著自己的特點,而較少學者對此有過研究,本文以邊境城市防城港市為研究對象,以文獻綜述法結合訪談法,對防城港兒童心理健康狀態(tài)進行了簡單的研究,發(fā)現邊境兒童有著較高的自我意識、更多的厭學情緒、社會認知混亂等心理健康問題,并分析了家庭環(huán)境、多種族文化和跨國婚姻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也從家庭、學校和兒童本身三個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議。故本文選題具有創(chuàng)新性,對邊境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有著代表性和實踐性的意義。
邊境兒童 心理健康 影響因素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其心理健康狀況一直備受關注。但是目前為止更多學者關注到的特殊兒童群體都是留守兒童。兒童因為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都有著獨特的特點,邊境兒童也成為一個較為特殊的群體。對邊境兒童的心理健康同樣應該受到重視,對邊境兒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卻十分缺乏。
防城港地處廣西北部灣經濟區(qū)的核心區(qū)域和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與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相連,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東盟陸海相通的城市,大陸海岸線584公里,邊境線200多公里。全市總人口中,漢族人口為46.48萬人,占54.04%;壯族及各少數民族人口為39.53萬人,占45.96%。其第一產業(yè)依舊是農業(yè)和畜牧業(yè),第二產業(yè)才是鋼鐵、物流、化工等大產業(yè),且與邊境海陸相連,外貿發(fā)達。在教育方面,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97.0%。初中畢業(yè)生升學率91.4%。全市普通高考本科上線1775人、專科上線3564人,本專科錄取率79.2%。[1]
本文以防城港市邊境地區(qū)兒童為對象,具有代表性和針對性。通過文獻研究、個別訪談的方式分析了邊境地區(qū)兒童心理健康現狀,并結合實際,對兒童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提出應對措施,為防城港市兒童發(fā)展研究提供參考依據,也對后期邊境兒童心理健康發(fā)展研究有借鑒意義。
(一)社會認同狀況
社會認同是個人自我界定的一部分,源于個人對他在一個或一些社會群體中成員地位的認識,即個體認識到他(或她)屬于特定的社會群體,同時也認識到作為群體成員帶給他的情感和價值意義。社會認同理論認為個體通過社會分類,對自己的群體產生認同,他們擁有共同的信仰、價值和行動取向[2]。
在對防城港50個兒童訪談記錄的整理統(tǒng)計后發(fā)現,從“你是哪個國家的人”的回答結果來看,73%左右的兒童明確知道自己的國籍,17%左右的兒童回答不知道;其余兒童認為自己即是中國人,又是越南人。在對自己所屬民族的結果統(tǒng)計中發(fā)現,24%的兒童不知道自己的民族;16%的兒童不確定自己的民族。結果可見,在社會認同上,部分兒童不知道或不確定自己所屬的社會群體,出現社會認同困惑狀態(tài)。
(二)厭學狀況
有厭學情緒的學生往往對學習的目的不明確、對學習失去興趣、不認真聽課、不完成作業(yè)、怕考試;甚至恨書、恨老師、恨學校,曠課逃學;嚴重者一提到學習就惡心、頭昏、脾氣暴躁甚至歇斯底里[3]。所以兒童是否有厭學情緒被納入了兒童心理健康范疇。據此,訪談中加入了“認為自己學習成績如何”、“為什么讀書”、“喜歡老師嗎”、“逃課過嗎”等問題來探查兒童學習情況、學態(tài)度和學習動機。
統(tǒng)計結果顯示,13.7%的兒童認為自己成績優(yōu)秀、63.2%的兒童認為自己成績一般,將近23%的兒童認為自己成績較差;有18.4%的兒童表示不喜歡老師;2%的兒童表示逃過課;32%的兒童表示讀書是為了識字,47%的兒童表示讀書將來好上大學,找工作。17%的兒童表示不知道為什么要讀書。
可見,邊境部分兒童的學習情況不是很好,但是學習態(tài)度較好;少部分討厭上學,部分兒童學習目標不明確。
(三)自我意識狀況
自我意識的意識性是指個體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世界的關系有著清晰、明確的理解和自覺的態(tài)度,包括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對自己和外界關系的理解[4]。
調查中發(fā)現,邊境兒童對自我的認識較為明確,但是對自己與他人的關系理解在上,過于以自我為中心。95%以上的兒童能肯定的說出自己是誰,和父母爺爺奶奶的關系。同時36%左右的兒童表示自己是家里最重要的人;33.7%的兒童表示自己想要什么就會得到什么;54.4%的兒童表示做事情不會考慮別人的想法;7%的兒童承認不經別人同意拿過別人的東西。
(一)家庭教育觀念的影響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對兒童影響最大的一是家庭,二是學校,所以家庭教育觀念嚴重影響著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家庭教育觀念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家庭本身對兒童的教育和引導。一方面是家庭對社會教育的看法。
在調查中發(fā)現,邊境城市很多家庭的父母忙于商業(yè)、忙于農活、陪伴孩子的時間較少,這使得兒童容易缺乏安全感、難以滿足親密需要;多數人由上一輩老人或保姆帶著長大,而老人對孩子容易寵愛,保姆對孩子容易聽之任之,所以孩子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其次,邊境家庭受外來貿易的影響過多,更多的是看中從商,在對孩子未來目標的引導上也是偏向創(chuàng)業(yè)從商,不重視學歷教育,甚至有家長認為書讀多了也沒用,能賺到錢就行,學歷不重要,這種不重視學校教育的觀念也會潛移默化到兒童身上,使得兒童對學習不重視,沒有學習目標、產生厭學情緒。
(二)跨國婚姻的影響
由于邊境城市地處兩個國家交界,所以有時候出國成
本低于出省的成本,跨國婚姻變得常見,而這些跨國婚姻一般來源于三種形式:一種是戀愛自由結婚;一種是熟人介紹來自不同國家的雙方認識、結婚;還有一種是他國的人因為各種原因被騙嫁到此地。無論哪一種,都使得這樣的家庭中勢必要接受兩國文化的沖突和融合,而兩國文化在價值觀、人生觀、金錢觀的不同,會帶入到家庭以及對孩子的教育上面。這種環(huán)境長大的孩子適應能力更強,受兩種語言的影響,思維更活躍,更加具有創(chuàng)造力。但是也會給孩子帶來困擾,首先是社會認知的混亂、其次是比一般兒童更難確定消費觀念、學習態(tài)度,可能厭學的同時又知道學習的目的,可能學會省錢的同時又會對金錢沒有概念等,這種矛盾,兒童獨自難以調和,會極其容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三)復雜的民族成分影響
防城港作為邊境城市,其民族構成不只一種民族,漢族人口為46.48萬人,占54.04%;壯族及各少數民族人口為39.53萬人,占45.96%,即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幾乎各占一半,這些民族有壯族、京族、瑤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民族,其中東興市江平鎮(zhèn)京族三島是我國京族的唯一聚居地。
如此復雜的民族成分使得兒童所處的環(huán)境時刻充斥著其他民族的人,很多的家庭更是由兩種或是多種民族構成,而兒童因為認知有限,所以難以對各個民族進行區(qū)分。這就導致兒童在進行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的時候出現混亂。
(一)改變家庭教育觀念
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應該跟上時代的步伐。家庭多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與眾多方面相關。首先是父母的陪伴,滿足孩子安全需要以及親密需要,這其中又以母親的陪伴更為重要,如果這兩種需要得不到滿足,兒童成長缺乏安全感,容易形成孤僻、社交障礙等心理問題。謝靜靜等人研究證明,穩(wěn)定的教育方式影響著孩子的情緒發(fā)展、目標確定等心理發(fā)展[5]。穩(wěn)定的教育方式表示監(jiān)護人的教育要統(tǒng)一,不可以出現父親嚴厲懲罰的同時母親護著的狀態(tài),否則兒童容易情緒不穩(wěn)定。眾多關于留守兒童的研究發(fā)現,監(jiān)護人不同,對孩子的影響不同,隔代監(jiān)護或者親戚監(jiān)護的兒童更容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所以最好是父母雙方,至少也要是父母其中一方長期是兒童的直接監(jiān)護人。
在學習上,首先家長應該改變自己對學習的看法,正確看待學校教育,重視學校教育。其次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建立學習目標,幫助孩子認識到學習是為了什么,當孩子在學習上取得成就時,適當的夸獎孩子或者給予獎勵,以正強化的方式促進孩子對學習的興趣,當孩子出現逃課、不做作業(yè)時,可適當懲罰,對學習態(tài)度負強化。
(二)教會兒童自我管理
兒童心理健康需要外界家人、老師、幫助引導和調試,但是最有效的還是要兒童自己懂得進行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的主體性存在方式,伴隨著一生發(fā)展過程。兒童是自我管理素養(yǎng)形成的關鍵時期,從縱向結果看,主要包括時間的管理、物品管理、情緒管理;從橫向看,主要包括自我認知、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控。
洪明的調查結果顯示10.6%的家長認為孩子管不住自己,28%的家長同意此觀點,所以沒有對孩子進行自我管理教育,因為不相信孩子,所以很多生活中的小事情都是家長一手包辦,更加阻礙了孩子自我管理的發(fā)展。所以首先家長要充分相信孩子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取消掉包辦行為。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主要體現在學習習慣、思維習慣、生活習慣方面,如制定計劃、生活自理等。家長在幫助孩子學會自我管理的過程中可慢慢引導,如周末讓孩子先制定學習和娛樂的計劃,然后家長幫助看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外出旅游也讓孩子自己制定計劃,去哪里、去多久、要準備什么等;另外還可以制定起床計劃、每天的學習計劃等;這些計劃的執(zhí)行家長要陪同并且做出表率。家長還可以要求孩子每周定時整理自己的房間,夏天的衣服自己洗等。
(三)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根據國家教育政策,幾乎每個學校都會有心理咨詢老師,開設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是這些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著較多的問題,如教師不專業(yè)、課程只是虛設,注重形式化和表面化、沒有系統(tǒng)的課程設置等。
要加強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得改變這些狀況。學校需要真正有資歷、專業(yè)性強的心理咨詢老師,而不是簡單的由別的老師去擔任這個工作。其次學校需要定期的給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個月一次、甚至設有相關課程卻被別的科目取代,可以設置為一周或兩周一次,每次兩個課時,其他課程不得占用等。再有課程設置要有合理性和系統(tǒng)性、須符合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特點,如可以認識自、認識學習開始,逐漸增加課程的深度和寬度,需涉及到兒童的人際交往、自我認同、自我管理、情緒管理、金錢管理等方面。課程過程采用簡單易懂,互動為主的方式,真正幫助到兒童建立好的心理素質。另外,需要加強各科老師,尤其是班主任在兒童心理健康方面的認識、了解和干預,因為對兒童影響最大的還是接觸最多的平時的老師,每個老師都應該由責任有能力去發(fā)現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并在無形中引導學生,進行心理矯正。
本文以防城港市兒童為研究對象,發(fā)現邊境兒童與非邊境兒童的心理健康在自我認識、自我意識和學習態(tài)度上存在更多的問題,簡單分析了家庭環(huán)境因素和社會環(huán)境因素,即多民族文化、跨國文化、跨國婚姻、家庭教育方式這幾個方面對兒童心理健康形成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對家庭本身、兒童本身和學校健康教育三方面提出了一些矯正措施和引導方式。后來的學者可以在影響邊境兒童心理的各個因素方面展開更細致和精確的實證性研究。
[1]陳新花.廣西邊境地區(qū)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化差異分析[B].西北人口,2013.
[2]劉曉慧,王曉娟,楊玉巖,哈麗娜,李秋麗,戴秀英.不同監(jiān)護類型留守兒童與一般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2(13).
[3]裴永光,劉可.國內外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現狀[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4:04(03).
[4]杜寧娟.低齡兒童厭學量表的編制[D].贛州:贛南師范學院,2014(06).
[5]謝靜靜,劉曉晨.家庭在少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影響[J].中國校外教育.2016(25).
(作者單位:廣西財經學院防城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