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期是否應變通
閱讀提示:隨著北方天氣漸寒,“提前供暖”成為不少群眾的強烈訴求,備受媒體和網(wǎng)民關注。11月4日,北京市政府表示,11月13日有一次較強冷空氣活動,北京有較大可能連續(xù)5天日平均氣溫低于5攝氏度,決定將正式供暖時間提前至13日。本期輯選網(wǎng)民文章,就現(xiàn)行供暖時間、供暖標準是否適用,“看天供暖”機制能否實現(xiàn)等現(xiàn)實問題做進一步探討。
千呼萬喚之下,北京市終于迎來了11月13日提前供暖的消息。面對僅提前兩天的結(jié)果,人們不禁想問:為何總在供暖時間上如此斤斤計較呢?
幾乎每年從10月下旬開始,供暖的時間問題總會引起大家的牢騷和抱怨,相關部門則開會謹慎評估提前供暖的必要性。輿論與相關部門就在這樣年復一年中不斷地展開“拉鋸戰(zhàn)”,令任何一方都不甚滿意。北京這種沿用數(shù)十年的供暖時間設置,學習的是蘇聯(lián)標準。據(jù)悉,因為蘇聯(lián)把室外溫度5攝氏度以下定義為冬天,規(guī)定供暖期開始,于是,20世紀50年代氣象部門就對北京這一緯度的氣溫進行測算,發(fā)現(xiàn)11月15日前后的溫度開始低于5攝氏度,于是這個時間便被固化下來。顯然,這一標準并不適用北京。
從大多數(shù)市民的感受來看,供暖前半個月和停暖后半個月左右,往往是每年最難捱的日子。
無論從氣象學的溫度,還是人的體感溫度著眼,目前的供暖時間太短了。如果說當初制定較低的供暖標準,是因為受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水平所限,以及當時民眾對于生活舒適度要求較低。但在幾十年后的今天,我們的經(jīng)濟社會水平已不可同日而語,民眾對于生活舒適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此時,政府的公共服務標準就不能停滯不前,而應隨民眾追求幸福的標準改變而變化,直面民生關切。
(微信公眾號“freetalk”: 于平)
全國各地供暖時間不一,2010年11月7日發(fā)布的《北京市臨時調(diào)整采暖期時間程序規(guī)定》明確了彈性供暖的標準:預測室外日平均氣溫連續(xù)5天低于5攝氏度時,可開始啟動供暖。
中國北方的城市主要采用基于城市管網(wǎng)的集中供熱,其運營方式直到2003年仍大體采用“單位包費、福利供熱”的“保燒制”,即供暖費用由企事業(yè)單位支付給國營供暖企業(yè)。這種建立在計劃經(jīng)濟體制上的集中供暖方式成本高、效率低、能耗大,難以為繼。
2003年7月,城鎮(zhèn)供熱體制改革開始試點進行,改革后,試行職工采暖補貼,原本由企事業(yè)單位繳納的供暖費用變?yōu)槠笫聵I(yè)單位發(fā)到職工手中的采暖補貼,而需采暖的住戶直接繳費給供熱企業(yè),同時逐步實行按用熱量分戶計量收費的辦法。只是,收費方式的轉(zhuǎn)換需要改造原有供熱管網(wǎng)、在住戶家中安裝用熱計量表,改造成本大,地方政府、企業(yè)和住戶都不愿承擔成本,目前大部分集中供熱地區(qū)還是根據(jù)住房面積進行收費。
所以,“看天供暖”其實并不看天,何時供暖考慮更多的還是成本,2015年濟南的提前和延長供暖就并非因為天氣,而是煤價下跌。
(網(wǎng)易博客:唐欣樂)
關于這一輪對“提前供暖”的討論,似乎從一個簡單的供暖條件是否達到的問題,被一些媒體復雜化成了制度問題、標準問題,而其中的一些評論分析又顯得缺乏常識,反而將如何提前供暖的話題推向了一種不可解的狀態(tài)。
“北方供暖時間不宜固化”這個說法本身就不成立,中國按照秦嶺淮河區(qū)分南北,北方的供暖時間本來就不是統(tǒng)一固化的。有資料顯示:哈爾濱、佳木斯的采暖期為180天,長春、沈陽為150天,蘭州為135天,而西安的最短,供暖時間為101天。
也有媒體指出,北京現(xiàn)有的供暖時間11月15日是20世紀50年代參照采暖補貼制度形成的,時間久遠應該修改。
也有人提出,能不能干脆就直接按照室外溫度,低于一定溫度就供暖,高于一定溫度就停下。這樣想的人大概把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地區(qū)的供暖理解成了自家開空調(diào)開關。須知每次供暖之前,熱力部門都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提前購買供熱所需的材料、疏浚管道、安排服務維修人員等,也就是說這些工作必須提前開展,而且準備周期絕對不是一兩天。
(新浪財經(jīng):梁千里)
供暖時間提前,給了不少在冬日里煎熬的市民以期待,也展現(xiàn)出從善如流的姿態(tài)。這決定審慎而不易:畢竟一邊是廣泛的民意訴求,一邊是供暖后增加的巨額成本問題。由于北京還沒有真正實施居民依照實際使用的暖氣熱量繳費,每提前一天供暖,都是不折不扣的額外支出。
2012年北京市曾延長供暖時間,按當時測算,每提前或延長1天,全市費用支出約4000萬元。按以往做法,這些都是財政埋單。畢竟,很難對提前供熱產(chǎn)生的費用精確核算到每平米需要多少錢;在目前每戶多按照一個采暖季繳費的背景下,對提前供暖另行收費也挺困難。
就成本層面看,這提示我們,解決冬季取暖問題,沒必要把目光停留在集中供暖上面,通過日益完善的取暖設施,完全可以實行相對個性的供暖需求,政府要做的或許是在寒流降臨時,為那些生活相對拮據(jù)的群體發(fā)放供暖補貼,這可能比為了是否要供暖而反復研究更暖心。
(今日科學網(wǎng):鄭山海)
輿論呼吁,供暖應該本著人性化管理的思路,要從天氣冷暖出發(fā),不能拘泥于“規(guī)矩”而忽視了實際,但這在現(xiàn)實中仍存在諸多問題。
首先,“連續(xù)5天平均氣溫低于5攝氏度”的限制,是一條法定的供暖“線”,而人們的主觀感覺,往往與這條“線”存在一定的差距。換言之,盡管人們感覺上覺得很冷,也覺得似乎冷了好幾天,但是嚴格來說,卻未必已經(jīng)滿足上述“兩個5”的要求。第二,對于北京來說,供暖一天耗氣1億立方米,這個數(shù)字著實驚人。而提前供暖的代價還不僅僅是錢的事,天然氣能否保證供應的隱患更大。2009年北京提前15天供暖,此后天然氣供應就出現(xiàn)了短缺,教訓無法不讓人記取。第三,從技術(shù)角度看,根據(jù)人體實際感覺,實現(xiàn)“隨時供暖、隨時停暖”目前還很難實現(xiàn)。當前普遍采用的大范圍集中供暖方式,系統(tǒng)一旦運轉(zhuǎn)起來就不能輕易停止,否則會造成系統(tǒng)的故障率增大。
很顯然,供暖“問需于民”的說法,社會意義的道理沒有錯。但是社會意義上沒錯的道理,在科學意義上卻未必行得通。僅以供暖為例,目前在“供”與“求”這兩端,供之粗與求之細的反差還有很多,有些事情的解決,甚至比提前供暖還要難。
(微信公眾號“燕鳴”:馬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