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菊
文學評論
我觀蕭紅,皆著我之色彩
韓菊
獨愛蕭紅,不僅僅因為擁有與她類似的童年,更因其在描寫蒼茫人生苦難的同時,熱愛著輕薄如紙片般的生命。蕭紅的生死觀與愛情觀都讓我觸動,也盼望自己能如蕭紅,擁有自己的黃金時代。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女作家雖不如男性作家般灝如煙海,但也實在算不得少,我獨愛蕭紅,究其緣由,可以說是復雜而酸澀的了。蕭紅傳奇跌宕的一生被無數人品評過,而我大概也是無數人中的一員,像大多數人一樣憐惜她孤獨無愛而又倔強隱忍的童年生活,佩服她反抗包辦婚姻出逃家庭的勇氣,更是欣賞她嘗遍世間坎坷悲傷,依舊相信生活人生溫暖美好的生死觀,以及渴求愛追求愛不舍棄不放手的執著愛情觀。
幼年喪母,父親冷酷封建,只有祖父張維禎給她一點疼愛和溫暖,童年的經歷成了構成蕭紅復雜性格的重要因素,給蕭紅年幼蒼白的心靈與不健全的世界觀以各種涂抹,或潑墨揮毫,或潛移默化。此中經歷,我也有一點點體味。我幼年的世界總是伴著口古井,風吹竹林,嘩然而過,此后是長久的寂靜,那時候還不知道有一個詞叫做寂寞。一張長凳,幾本雜書,清泉綠茶,于瓦屋窗下,一個小小的我,寂然無聲。孤獨寂寞是蕭紅與我都品嘗過的滋味,成為陪伴漫長本應多彩童年的重要伙伴。因為從小缺少父母關愛,至此時光流轉,空間轉移,長大成人后的蕭紅那么渴求愛情,即使懷著前一個情人的孩子,即使蕭軍于她來說可以算是父親的角色,也死死地抓著這根愛情稻草,不放手,我想是不敢放手。
古往今來,無論是功成名就的大作家,還是湮沒于茫茫人海的市井商販,不管是高高在上的陽春白雪,還是以娛樂大眾的俗文學,都思考過一個問題,生死的問題,我們為什么活著?我們什么時候死亡,我們死亡時會是怎樣的姿勢?這些問題不知道蕭紅什么時候思考過呢,是在被包辦未婚夫遺棄在東興順旅館里時?是寫到《生死場》中的可憐不幸,未過門便懷孕的金枝時?還是在過世前說“生平受盡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的低喃時?蕭紅的《生死場》,對女性生產進行了細致的,血腥的暴力的描寫,令人戰栗。麻面婆在生產時受不了痛苦,“肚子疼死了,快把我的肚子剖開吧。”金枝在懷孕時無力應付丈夫冷酷冷漠的要求,導致早產,生產的經歷也是異常痛苦,“她炕角苦痛著臉色,她在那里受著刑罰。”古時有種說法,女人生產時就是半只腳踏進了鬼門關,其中兇險,蕭紅作為一個生育過兩次的女人,必定深有感觸。《生死場》中甚至有對生死更為直接的描寫,“在鄉村,人和動物一樣忙著生忙著死,”其中有對封建社會時期弱勢群體的同情,也有對國民劣根性的批判,但也不乏對生活深層的思考,他們的生命如此匆忙無為,我的生活呢?
曾經有段時間極端喜樂極端痛苦、極端自由極端困窘,時時刻刻活著卻無時無刻不想著死亡。那時的世界太小,寄宿高中,四墻一圍,四四方方的天就是整個世界,一場小小的考試失利就像天塌地陷般不可挽回,時常想象死亡時生命流逝的荒誕,時常希望收到來自天堂的邀請。后來對死亡最初的體驗來自我的奶奶,我對于她的去世,既無喜悅亦無憂傷,但當停棺三天,眾人拜別的時候,她冰冷的軀體、血色全無的臉頰、緊閉而又充滿褶皺的嘴唇帶給我相當大的沖擊。死亡原來是這么的、這么的不美好,帶不走的留不下,留不下的也無法牽掛。魯迅說,人必活著,愛才有所附麗。《我與地壇》中說,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蒼茫一生,抔土半杯,世上最為公平之事只有兩件,生與死,但是其中姿彩斑斕的生活卻是足夠我們選擇的。
蕭紅至死都在尋找溫暖,尋找生命的意義,《呼蘭河傳》可以說是蕭紅的童年回憶錄,為我們展現了她作為一個女性,細膩溫暖的視角,訴說她向陽而生的,追逐溫暖的腳步不停。說到溫暖,說到愛,就不得不重提開啟蕭紅啟蒙生活的,在蕭紅生命中至關重要的人物—她的祖父,“從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惡之外,還有溫暖和愛,”“所以我就向著這溫暖和愛的方面,懷著永久的憧憬和追求。”我們總是越缺少什么,越是渴求追逐什么,在茅盾為《呼蘭河傳》寫的序文中,茅盾多次提到蕭紅寫《呼蘭河傳》時的寂寞,這寂寞很深,深到蕭紅輕易便被家中為其包辦的男子所騙,即使懷著一個男子的孩子,也要投入另一個男子的懷抱里。溫暖對于蕭紅來說,真的很簡單,祖父的陪伴,后花園中的蝴蝶、蚱蜢、蜻蜓,還有年年種著的小黃瓜、大倭瓜,那早晨的露珠、中午的太陽、黃昏的晚霞,現在都去世了、荒蕪了、沒有了、不能想象了。茅盾在為《呼蘭河傳》作的序文里還說:“一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為誘人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詩或凄婉或悲愴或抒情,風土畫濃墨重彩相得益彰,歌謠婉轉動聽使人迷醉,詩歌、風土畫、歌謠結構技巧各異,但都是極富有生命力的,給人溫暖給人愛。蕭紅于無垠的人生中體味到的一點溫暖足以令其回味半生,也真的只是半生而已。
由于家庭的陰影,我不十分相信愛情,總覺得
其太過虛無。身邊有太多這樣的例子。遠到古代封建帝王,一諾千金,許諾深情,只是這帝王有無數千金可以揮霍,可供瀟灑。近到身邊感情和睦,自由婚姻的叔父一家,分別也就是一句話一盞茶的時間。小小的我都如此現實地看清愛情的虛無,蕭紅是以何信念在世情冷暖后維持她愛人的本能。立于天地間,孤獨一人,寂寞作伴,青燈古佛只差一步,只因其缺少愛而選擇愛嗎?我想還有對于生活本能的熱愛與本心本性對兒時溫暖的留戀吧。人類的內心說脆弱也脆弱,說堅強也堅強,從內打破心門,便可以成為無敵的存在了吧,就這點來說,我是由衷地敬佩與仰慕蕭紅,我還在修煉的路上,以后很長一段時間依舊會在修煉的路上。可單就蕭紅的筆下的《生死場》而言,似乎她筆下的女性都無愛而只有不幸的苦難,又或者是愛情被生活所脅迫,只能仰慕而不能擁有,這又與蕭紅的人生經歷何其相似!《生死場》中女主人公貧農王婆,一個飽受磨難的老婦人,她的第一個丈夫虐待她,第二個丈夫貧病而死,她便不得不嫁給第三個丈夫老趙,幾經波折,至老年兒子又因反動政府而被槍斃,這樣悲涼而又無望的一生,終止于抗戰的決心里,漫漫長路,總要有分信念作支撐。
蕭紅并不是大作家,她沒有師傅魯迅批判國民性的深刻,更沒有茅盾獨占文學史教材整整一個版面的殊榮,可她就是如此獨特,就是在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蕭紅的文字,自有一股力量,這力量在她散文化小說的抒情筆調里,在她女性視角的莽蒼庸碌而又充滿生機的底層生活中,令我們這些蕭紅真愛粉難以割舍,憐惜異常。
遼寧大學 11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