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濤
?
公共藝術時代下對城市雕塑發展的困惑
張 濤
【摘 要】1982年3月黨中央批準中國美術家協會《關于在全國重點城市開展雕塑建設的建議》,城市雕塑的概念得以確定,得到社會的認可并飛速發展。由于我國歷史上缺乏開放性的城市文化傳統,這一特征決定了我國當代城市雕塑更需要強化“公共性”。同時城市雕塑特有的“次藝術性”性質,使得我們在強調公共性時忽略了作為藝術的雕塑本身的藝術性,而產生了一系列的垃圾城市雕塑。
【關鍵詞】公共藝術 城市雕塑 次藝術
目前,我國城市雕塑的發展面臨一個十分尷尬的局面,原本由于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對城市雕塑作品的大量需求,會刺激一大批優秀作品的誕生并引導全社會城市雕塑發展達到一個新的藝術高度。但實際情況是這些繁榮和數量巨大的城市雕塑后面,優秀作品不多,整體藝術水平令人擔憂,不少城雕作品不僅沒能實現應有的社會功能,相反對城市文化和城市環境造成一定“污染”。
城市雕塑作為設置于公共空間的雕塑藝術作品,不僅屬于藝術的范疇,同時也屬于“公共藝術”范疇 。“公共性”是“公共藝術”的基本前提。“尤根·哈貝馬斯(Jurgen Habermas)將公共性理解為一種公民們自由交流和開放性對話的過程,一種表達意見的公共權利的機制。”[1]城市雕塑內在的公共藝術性質,客觀上要求任何作品都必須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公民們的自由交流和開放性對話的需求。“公共藝術與非公共藝術的最大的區別是它的參與性,它一定是開放的、民主性的,它一定十分尊重參與者的社會權利,并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參與者的意見。公眾參與的方式是多樣,公共藝術的參與性不僅表現為公眾對于作品結果的參與,還表現為公正對于過程的參與,共同推動作品的進展。”[2]藝術家不僅在藝術創作過程中首先要考慮作品能否與公眾對話,還要考慮作品放置到城市公共空間后能否承載公眾文化需求的問題。城市雕塑的公共藝術性質決定了藝術家藝術個性處于公共需求的服從地位,藝術個性在藝術作品中處于次要地位,這就是城市雕塑的“次藝術性”屬性。
城市雕塑的次藝術性屬性反映了大眾藝術意識與藝術家“精英”藝術意識的沖突關系。公眾的審美水平和藝術修養與雕塑家是有差距的,公眾本身也是一群無限個體的集合,所謂公眾審美水平和藝術修養是不可能定義的。雕塑家與公眾的對話只能是一個非常有限的范圍,作品是否能反映公眾的需求和滿足公眾的審美具有不確定性,雕塑家只能在雜亂的公眾意識中尋求答案,藝術家與公眾的審美沖突,一般都只能是藝術家放棄藝術個性來解決。
雕塑家與公眾的對話是一個非常復雜和曲折的過程,雕塑家對城市文化的理解、對公眾意識的理解是創作優秀作品的基礎,但雕塑家與公眾的對話和交流機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為只有雕塑作品完成并設置在城市公共空間,公眾通過作品才能獲得與雕塑家自由交流和公開對話,在此之前公眾是通過相關的權力機構或者權力代表與雕塑家對話。因此,城市雕塑創作過程需要體現的公眾意識的要求,演變為權力機構和權力代表的意識對雕塑家的要求,對話演變為服從,藝術家的藝術創作精神被削弱,甚至有被淹沒的危險。因而,不少的城市雕塑會失去完美的藝術個性,很難達到完美的藝術形態。
城市雕塑的次藝術性屬性的客觀存在是一股看不見摸不著的力量,影響著雕塑家藝術個性的發揮,影響著作品藝術表現的完美性。本質上次藝術性屬性只是雕塑家進行自由藝術創作的起點,而不是對自由藝術創作的限制。次藝術性屬性只有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下才會被夸大,成為限制雕塑家自由藝術創作的障礙,甚至在很大的范圍內影響整個城市雕塑的藝術性水平。我國目前城市雕塑發展出現的問題,是我國的傳統文化、政治經濟體制、雕塑家自身修養共同影響的結果。
我國是一個在傳統上缺少公共藝術、缺少城市雕塑的國家,更容易產生權力意志代替公眾意識的問題。伴隨市場社會在中國的興起,產生了一種新的主宰城市雕塑的主體,即所謂“甲方集團”,他們通過市場經濟和商品交換方式強制性地將個人意志納入公共空間,有些城市雕塑開始淪為部分社會財富聚斂者的工具,在這種條件下雕塑家的藝術個性沒有任何價值,一大批劣質城市雕塑出現,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和社會根源。
城市雕塑是城市整體審美意義的一部分,雖然城市雕塑作品是雕塑家藝術創作的成果,但個體作品必須滿足城市整體審美需求,這需要一套制度,如在資質、招投標、取費、質量標準、驗收、責任等方面 ,建立相對完整的行業標準與規范。我國現階段城市雕塑建設缺乏完整的制度約束,特別是招投標中的“暗箱操作”,是導致大量劣質作品產生的重要原因。英國在這方面就做了成功的嘗試。
雕塑家是城市雕塑創作的主體,雕塑家的思想觀念和藝術修養對作品的藝術性有直接的影響。任何藝術作品的藝術價值都必須通過獨有的藝術個性來表達,沒有藝術個性的作品就沒有藝術性。藝術技巧無論怎樣完美,都可以復制,復制不是藝術,藝術創作就是藝術個性的展現。我國城市雕塑出現的問題,很大部分來自于模仿和抄襲。在商品經濟社會,價值規律和經濟性原則是最強大的社會力量,如果雕塑家按照這樣的原則去進行藝術創作,甚至把城市雕塑創作當作一種任務和一種經濟來源,藝術創作就會等同為商品制造。除此之外,目前我國雕塑家群體的素質參差不齊,有相當數量的雕塑家沒有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和能力,觀念落后、知識陳舊、缺乏藝術創造力不乏其數,同時雕塑教育中城市雕塑教育落后等等,都是影響我國城市都是健康發展的因素。
參考文獻:
[1]黃專.中國當代雕塑的公共性[J].2006.
[2]孫振華.公共藝術論綱[M].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