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君
?
漢語言文學中語言的使用探析
王寶君
摘要:由于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國人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我國的漢語文化也在世界的各個角落流行起來。本文主要針對對漢語言文學中語言的使用與意境進行揣摩與分析,為進一步推動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發展略盡綿力。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語言;意境
(一)漢語言文學的目的性特點
漢語言文學的學習旨在強化學生的溝通技巧,并對經典文學作品進行更深層次的解讀,站在更加專業的角度欣賞文學作品,從而促進漢語言文學的弘揚與發展。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學生能夠通過語言應用技巧的練習,促進自身語言把握與分析能力的提升。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體特性
就現階段情況來看,參與漢語言文學學習的學生通常為文科生,這部分學生均對漢語言文學抱有極大興趣。在各高校中,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開展,重點針對文科專業的學生,對理科生并無硬性要求。由此看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習主體,完全是可以確定的。文科生在學習過程中,探析漢語言文學蘊藏的內涵其實是比較得心應手的,這是由于他們本身具有良好的文科基礎,對字詞句以及語法修辭等方面的推敲有顯著的優勢。
(三)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交際性
作為人類用于溝通交流的主要工具,隨著交流經驗的積累,人們的思維、思想等均將發生巨大改變。與此同時,人們對于某一事物會有不同的看法,并通過語言的溝通與交流,表達情感,將漢語言的魅力傳承下去。如此一來,漢語言文學將會使更多的人受到感染,愿意從不同的途徑去發現、探索漢語言文學的內涵與意義,共同促使漢語言文學日益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一)意境的起源與作用
在古代,詩人為使整首歌更具特色,通常會借助各種語言來營造一種氣氛,使讀者浮想聯翩,這種氣氛便是意境。據了解,我國詩文主要通過一些詩句或詞語來營造意境,作者當下想要表達何種情感,想要透過詩詞傳達何種思想,便會使用不同的方法來營造意境。詩人所營造的意境,多半源于生活,是詩人通過觀察與探索,再運用恰當的字詞句加以描述,并通過感悟,使詩歌的整體情感得以升華。語言運用越精妙,表達的情感便會越真切,讀者也會更加身臨其境。
(二)意境烘托中心思想
將意境帶入詩歌中,不但能夠提升整首詩的美感,還能從側面烘托作者想表達的內心情感,使整首詩變得更加鮮活、生動。我國自古以來,便有以詩言志一說,許多著名作家均透過文章來刻畫自己,表達凌云壯志,如杜甫、李白等。他們往往用詩歌抒發內心情感,表達思鄉之愁,感慨懷才不遇,或者來表達豁達,開辟仕途之路。一些作品通常會通過意境的描述,使內心情感更為深刻,烘托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意境構建的常見問題
意境的構建在文學作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在構建意境時,學生往往會出現以下兩方面問題,分別是“有境無意”和“有意無境”。有境無意指的是文章中雖然自帶意境,且美感度高,但卻華而無實,并沒有表露出真情實感,過于空洞。有意無境則是指過于抒發自身情感,忽視了對情境的設置。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作者本身經驗積累不夠,缺乏豐富的實踐支撐。
(一)有助于培養學生語言文學素養
語言的生命力需要通過合理的使用才能充分體現。良好的語言文學素養,是靈活運用語言的前提,因此漢語言的應用成就了它的使用意境。通常情況下,漢語言文學的學習,旨在強化溝通技巧,加強學生對相關作品的了解,學會從專業的角度對文學作品進行分析與鑒賞。漢語言文學中語言使用與意境分析,能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積累知識,培養語言文學素養,使學生加強對語言應用技巧的掌握,促進語言運用水平的提升。
(二)有助于增強學生文學作品鑒賞能力
人類的溝通與交流離不開語言的使用。此外,文學作品的鑒賞與分析,更是積累自身文化底蘊,提升修養的最佳途徑。在學習漢語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不但要對語言的使用環境進行分析,還需對它的使用意境進行深入了解。倘若無法掌握語言的使用方法與意境,便很難進行深度閱讀,無法充分體會文學作品中的精髓,語言賦予作品生命力。另一方面,每一部文學作品,都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讀者在鑒賞過程中,倘若只憑借語言的分析,很難領悟其中蘊藏的深刻內涵,所以還要懂得去分析語言描繪出的意境,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投入地賞析作品,領悟作品的精妙之處。
(三)有助于提升學生文筆寫作水平
漢語言文學中語言使用與意境分析,能夠提升學生對語言的運用能力。漢語言文學的學習目標,不但涵蓋對語言應用于意境的分析,其根本目的,還包括提升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寫作水平。有鑒于此,我們務必要站在客觀的角度上,全面分析漢語言文學在語言使用與意境分析方面的作用,幫助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更好地透過文字的描繪與意境的營造,表達自身的思想情感。
參考文獻:
[1]周政.淺論“漢語言文學專業導論”課的內容設置及講授方法[J].安康學院學報,2013(18).
[2]吳迪.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芻議[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4(25).
作者單位:(甘肅省舟曲縣第一中學74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