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慧妍
長春工業大學 155100
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問題分析
賀慧妍
長春工業大學 155100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不僅是取得市民身份更是在經濟、社會和文化全方位融入城市的過程。目前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存在市民化成本過高,公共服務不均等、自身文化素質較低等問題。本文經過對問題的分析提出以下意見,建立合理的政府、企業和個人三方成本分擔機制,緩解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壓力,打破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職業技術培訓機制,鼓勵轉移人口參加社區活動,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順利進行。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共公服務成本
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不同于其他國家直接由農民變為市民,由于二元經濟社會結構,農業人口雖從農村轉移到城鎮,但無法立刻獲得城市戶籍,因此無法和市民同等享受公共服務,阻礙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本文參考目前國內學者的相關研究,定義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不僅是就是取得城鎮戶籍,更有包括在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全方位融入城鎮,與市民同等享受公共服務的過程。
第一是市民化成本過高。2014年,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人均公共成本13萬,私人成本1.8萬元①。農業轉移人口在農村實現增產難度越來越大,在城鎮低技術工種收入有限。加上沒有城鎮戶籍,難以享受如子女義務教育、社會保險等公共福利補貼,使農業轉移人口承擔過高的市民化成本,有沒有有效的成本分攤,嚴重阻礙市民化進程。
第二是農業轉移人口難以和市民同等享受公共服務。目前我國農業轉移人口享受公共服務不足城鎮居民的一半。首先,從農業轉移人口子女教育方面來看,一是地方政府負責義務教育經費行發放的政策排擠農業轉移人口子女經費。二是有限的教育資源排擠農業轉移人口子女入學。雖然,我國政府早以法律的形式確保公平對待農業轉移人口子女義務教育,積極開辦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比重雖有提高,但是仍不足一半。其次,從農業轉移人口簽訂勞動合同比重方面來看,比重不足城鎮居民半數。最后,從外出農民工參與各項社會保險情況方面來看,工傷保險參與率和城鎮人口相近,在養老和醫療保險方面,農業轉移人口參保率整體較低。
第三是農業轉移人口文化素質較低。與享受公共服務程度不足城鎮人口一半相比,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受教育程度更低,僅為城鎮居民的三層。大多農業轉移人口文化水平集中在高中以下程度,而且相當一部分人口沒有受過正規的技能培訓,較低的文化素質直接導致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中難以找到穩定的工作,收入不高,難以在城鎮中真正安家落戶。
第一是建立合理三方成本分擔機制。根據社科院的測算,未解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政府每年約支付6500億公共成本元,不足政府公共財政6%,在政府合理承范圍之內,但是目前我國沒有關于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財政預算的安排。因此,我國目前不缺資金,關鍵是首先要建立一個有效的成本分擔機制,確定政府主導市民化公共成本,政府、企業和個人三方分擔私人成本的多方參與的合理的成本分擔機制,得以確保資金高效使用。在國家財政主要承擔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所需的公共成本,同時積極促進一些慈善事業、非營利組織等社會力量參與,比如,社區的基本健身設施可以由企業來贊助,學校、醫院等公共事業引入私人投資。城市基礎設施融資體系完善,盤活社會資本,用于城市建設。對于私有成本要政府、企業和個人三方分擔,如政府補貼經濟適用房、廉租房,提高企業住房公積比例,個人支付購房余款。
第二,打破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農業轉移人口無法與市民一樣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務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政府制度由于城鎮戶籍的居民提供公共服務。由于轉移人口流入大城市,導致城市的承載力下降,危害社會安全和穩定。因此政府排斥農業轉移人口落戶,限制更多的農業轉移人口流入緩解大城市承載壓力,比如說在上海實行的積分入戶制度,北京實行的居住證制度,根據積分制度可以先領取居住證,享受一些和居住證相掛鉤的福利待遇,即緩解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過程中一部分自身的壓力,也可以一定程度地緩解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
對于中小城市應該合理的引導農業轉移人口,積極推進其和當地居民同等享受公共福利的制度。目前由于固有觀念的限制轉出地政府大多不愿主動做相關勞動力輸出工作,不愿向外地轉移自己辛苦培植的勞動力,為外地服務。轉入地政府不了解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優勢,簡單認為農業轉移人口普遍屬于廉價的勞動力和低技術工種,城市資源承載和運行保障壓力將隨著農業轉移人口入戶而驟增,增加政府公共服務的壓力,因此,中央政府應該建立完善的轉移支付機制,調整財政政策,對農業轉移人口流入地給以財政上的鼓勵。只有轉入地政府和轉出地政府共同努力才能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順利進行。
第三是提升農業轉移人口自身文化素質。由于文化素質的限制和自身固有的思想限制,農業轉移人口的文化生活更固守于農村的生活方式,休閑娛樂一般就是睡覺和看電視,不會參加居委會、社區活動等融入到城鎮居民社會生活交往的活動中。社會組織應積極組織農業轉移人口積極拓寬自己的交際圈子,加強城鄉之間相互溝通、交流。由于現代企業發展越來越依靠勞動者的文化技術,而農業轉移人口技術水平較低,我國政府應財政補貼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培訓費用,完善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培訓機制,城市職業培訓網多層次分布,以改變農業轉移人口文化技術水平較低的現狀。
注釋
①中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報告,2014.
[1]于乾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困境及解決對策[C].河海大學,2007.
[2]何以鳴,羅必良,高少慧.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基于制度供求視角的實證分析[J].經濟評論,2014(5):38-48.
[3]李興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障礙因素分析[J].湖南農業科學,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