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青
體育專業跆拳道課程“三類分流”教學改革分析
賀 青
我國當前體育專業中的跆拳道教學中存在著很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有專家提出了“三類分流”教學模式,所謂的“三類分流”指的是特技團、品勢團以及競技團。所以,應當對跆拳道人才培養方案進行相應的改革。本文簡單介紹了“三類分流”教學模式,并闡述了分流的原則,最后提出了幾點進行“三類分流”教學模式改革的措施,以期為跆拳道的教學提供可以借鑒的資料。
跆拳道 三類分流 教學改革
在韓國跆拳道素有“國技”之稱,在1988年時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之一。當前我國跆拳道專業的發展十分迅猛,不僅受到廣大學生的積極追捧,很多高校專門開設了跆拳道選修課程,甚至有的高校將跆拳道列為一門專業課程,還是全國錦標賽、全運會等重大體育活動的比賽項目。但是,我國當前的跆拳道培養方案,并未根據這一體育項目的自身特點來進行規劃。為提高跆拳道教學水平,有專家提出了特技團、品勢團、競技團的“三類分流”教學模式。
所謂的“三類分流”教學模式即是指特技團、品勢團、競技團。(1)特技圖的組織目的是公開呈現出一些特藝,包括自衛術、雙節棍、品勢舞、基本功等等,并利用這些動作所具有的豐富表現力來表達跆拳道這一體育項目的精髓,這種表現形式不僅非常獨特,其觀賞性也非常強,對運動員具有非常高的要求。(2)品勢充分體現了跆拳道深厚的底蘊文化,主要是通過其別具一格的表現力、實戰、禮儀等來征服觀眾;組織品勢團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意志品質以及理想信念,充分發揮品勢團在三類分流教學模式中的作用。(3)競技團的組織有利于團隊建立群體規范意識和共同的目標感,進而實現提高競技技術的目的,與此同時,還能培養團隊的潛在動力,提高競技團隊自強心和自信心。總而言之,在跆拳道的教學中,通過組織特技團、品勢團以及競技團,以提高學生的團隊精神,進而建立一種分流培養、專業合成的跆拳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1]。
在跆拳道教學中實施“三類分流”教學模式,應當遵循以下幾點分流原則:(1)根據每個學生自己的特點開展分流教學,這是提高學習效果的最基本前提條件;(2)根據跆拳道的規律、特點,對學生的力量、速度、柔韌性、協調性等綜合能力進行全面的考核;(3)對學生的特長、腿法、品勢套路等進行全面的考核,同時還能檢驗這些指標的客觀性、有效性以及可靠性;(4)對條件比較好的學生進行一線培養:第一,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其相應地分成特技班、品勢班以及競技班,開展分流教學,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出符合我國當前社會需要的綜合型、創新型人才;第二,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根據不同區域的特色以及建設發展的需求,建立健全的培養制度和體系,培養出符合我國當前社會需要的復合型跆拳道專業人才[2]。
(一)對師資配置進行改革
根據跆拳道自身的特點,以及評價知人、競爭選賢的原則對跆拳道教師進行有效的配置。遵循技術為主、理論為輔的原則,盡可能地聘用國家隊等的退役跆拳道教練或者運動員。分流培養這種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應當具有一定的比賽經驗,對技戰術運用跟頭、表演操、特技、品勢教學應當具有行之有效的實施方法。此外,教師應當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水平,盡可能地參加國際交流,通過比賽來增加自己的實戰能力。對教學方法能夠不斷地創新,激發學生的興趣,進而實現推廣跆拳道運動的目的。
(二)改革課程體系
要想實現跆拳道“三類分流”教學模式,,必須通過教學使學生的文化素養、理念、專業技能不斷提高。把和通才、理念教育進行有機地結合,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團隊意識,分流培養的核心就是加強專業課的教學。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的專業發展和就業,而三類分流教學模式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點。(1)特技班以跆拳道操、跟頭、競技腿法、擊破為主要內容;還可以體操、武術的項目特點,對學生進行跟頭練習,培養學生的特技能力和水平。(2)品勢班根據動作緩急、力量強弱等區分品勢類型,在練習中加強爆發力、柔韌性、協調性、腿法的練習,對整套動作的規范性、流暢性進行加強;同時還可以將品勢舞、特技動作為教學輔導,以跆拳道理論為中心指導思想,通過品勢教學和交流比賽來鍛煉學生的品勢技術。(3)競技班以裁判法、實戰、技術對抗、腿法等作為主要的內容,通過教學比賽來鍛煉學生的實戰能力,以特技和跆拳道品勢教學為輔,以跆拳道理論為中心指導思想,對學生多技能的培養。通過這一體系的構建,開展分流教學,培養出當前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應用型人才[3]。
當前我國開展跆拳道教學的目的基本上是為了讓學生學到東西,并且學習每種技能,這就導致了學生學習的博而不精的現狀,所以,應當對跆拳道教學進行相應的改革,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而“三類分流”教學模式的提出很好地解決了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問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跆拳道技能,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值得在各個學校的跆拳道教學中進行推廣。
[1]張修昌.體育專業跆拳道課程"三類分流"教學改革探究[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4(05):121~123.
[2]龐俊鵬,王彬,李禎.體育院校跆拳道課程建設設計優化研究——以武漢體育學院為例[J].湖北體育科技,2014(10):937~940.
[3]劉衛華.普通高校跆拳道課程教學模式創新的理論與實踐[J].四川體育科學,2014(05):123~125.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