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妍智 鄧高發
淺析邊疆民族地區人與自身和諧的觀念變遷及和合文化影響
段妍智 鄧高發
社會主義和諧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以及人與自身的和諧,其中無一例外人都是主角,都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這實際上提出了人的主體性問題,強調了人在各種關系中的極其重要性,我們可以說人與自身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發展的根本前提,因此考察邊疆民族地區人與自身和諧的觀念變遷及和合文化影響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邊疆民族地區 人與自然和諧觀念 和合文化
在數千年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邊疆民族地區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和諧傳統文化。在宏觀層面自由、平等、公正、和諧的思想以及中觀層面和平、安寧、誠實的思想,還有微觀層面正直、孝順、團結、互助的思想是為邊疆民族和諧文化的核心和主流,長期引導、規范和制約著各族人民的日常行為,促進各少數民族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及發展。
少數民族歌曲是自然的和聲。邊疆民族地區大多居住在山區,往往都是依山傍水,山清水秀,而且這些地區開發比較少,所以環境優美,加之邊疆民族地區的人們都是靠山吃山,對自然十分敬畏。他們祖祖輩輩都在這種優美的自然環境中生活和繁衍生息,特別容易使人們對一些富有音樂感和節奏感的自然和聲,如鳥叫、泉水聲等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聯想從而進行直接認識和模仿的音樂雛態,創作出歌曲和舞蹈。邊疆地區的人們在生活和生產中以歌傳情,以歌育人,以歌述史,以歌養性。正如侗族歌曲唱的:“我們大家在一起唱歌不圖別的,就是圖個高興,我們來到世界有吃有穿還不算,還要過得快樂自在才是真”①。
邊疆民族地區的人們通過唱歌凈化心靈、規范行為。邊疆民族地區的很多少數民族都是有語言而沒有文字的,所以其民族的歷史、生活的經驗、生產的技能及道德規范等方面的知識都是靠歌曲和舞蹈來傳承的。邊疆民族地區就是通過“以歌養心”使人們的心靈得到凈化,實現人與自身和諧;使人們的情感得到交流,實現人際關系的和諧;使人們的行為得到規范,實現人與社會和諧。
邊疆民族地區人們在重大的節慶日要求“集體參與”和“全民投入”唱歌。邊疆民族地區喜好“集體交往”,歌唱是這一風俗中不可缺少的環節,人與人之間的情誼便在集體歌唱的氛圍中產生。“年輕人通過歌唱相識相知,中年人通過唱歌交流經驗,老年人在歌場敘舊擺古”②,唱歌成為邊疆地區人們交流感情的重要方式。除此之外,集體唱歌特定的禮儀規范,必須在規定的場所進行,在服飾、頭飾、禮節等儀禮方面也有要求,不同節日,不同的歌曲場所不同,禮儀要求也不同。因此這種要求“集體參與”和“全民投入”的民俗民風,可以使每個人平等的產于參與到本民族的社會事務中,有利于修身養性、交流合作、規范行為。
自古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交往不斷加深,邊疆民族地區與中部、東部地區的交往不斷加深,使得文化的交融也不斷加劇,邊疆民族地區的人們也深受和合文化的影響,在人與自身的和諧、自我身心的協調上,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無為而治”思想影響最深,邊境地區一般以“中庸”之道自我調整心理的得失,過著古老、樸實的生活。“中庸”之道造就了邊疆民族地區人們和平的心態,以平靜而恬淡的生活面對人世間的大喜大悲、潮起潮落、瞬息萬變,以平和的心態泰然處之,在平和中協調,在平和中保持心理的平靜,實現人與自身的和諧。
邊疆民族地區的人們對生活的態度實在、知足,非常具有現實性。他們不追求外表的花哨,不強求不易得到的東西。他們腳踏實地,實實在在的、平平靜靜地生活著。對于外來的現代的沒見過的東西,只是講講,并不采取非常手段來謀求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再好不屬于自己的不追求,從自己的條件出發,量力而行。邊疆民族地區的人們以是否勤勞,是否會當家,是否會孝敬老人視為做人的基本的品德。
邊疆民族地區的和合文化主要表現在:追求人與人的平等;講規矩,守紀律;追求自然樸素的美;男女老幼,溫順平靜;重現實,求實在等。由此可以看出,邊疆民族地區的人們是平和實在的,以自我的平和的心態,平等的觀念,中庸的哲理,遵紀守規和務實的精神打造邊疆民族地區和合文化。
注釋:
①李俊杰.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和諧元素及現代價值——以侗族為例[J].民族論壇,2008(02).
②申茂平.侗族大歌賴以產生的生態環境及其嬗變與保護[J].貴州民族研究,2006(08).
[1]杜成材,生計方式與文化模式的和諧之音[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09).
[2]王姍萍,少數民族和諧傳統文化與民族團結教育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03).
(作者簡介:玉溪師范學院)
段妍智,玉溪師范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思想政治教育;鄧高發,玉溪師范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