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飛 馬本龍
武術散打的核心部位訓練研究
王 飛1馬本龍2
當前武術散打在整個運動項目已經具備一定地位。本文主要將研究武術散打核心部位訓練。首先筆者將介紹武術散打核心部位,隨后提出當前對于武術散打運動員核心部位的訓練存有許多誤區和不足,最后針對這些不足提出運用科學合理的武術散打核心部位訓練手法,幫助武術散打競技運動更加健康。
武術散打 核心部位 訓練
在中國有很多人癡迷武術,尤其是最近幾年,武術散打受到許多人們的青睞和追捧,受歡迎程度與日俱增。人們經常觀看武術散打節目,從中看到散打冠軍王洪祥、武僧一龍、鐵英華等人出類拔萃的表現,更加激起了人們學習武術散打競技運動的熱潮。散打人員高超的身體素質和超強抗擊打能力,都是通過日常武術散打訓練時對身體核心部位聯系得到,要想保持武術散打核心部位肌肉平衡、穩定,訓練手段尤為重要。
從醫學角度和運動方面來看,武術散打運動員的核心部位是腰腹、臀髖和整體軀干部位。核心部位訓練就是鍛煉武術散打人員的腹部肌肉、骨盆底部肌肉、髖部肌群和整體軀干部位的肌群。鍛煉這些核心部位的目的是將這些肌肉鍛煉的更結實更有韌性,給身體強而有力的支援,使身體肌肉如盾牌一樣保護內臟器官,將比賽的損傷率降到最低。從人體結構和生理出發,真正的了解、掌握武術散打核心部位的生理機理與主要功能,才能夠設計出科學合理的訓練方法。所以武術散打教練和運動員都要熟練掌握身體的核心部位,以科學的方法開展訓練,進而提高武術散打人員的競技水平、平衡能力、使散打動作技術要領都規范到位,在比賽時更靈活、更矯健。
(一)核心部位認識上的誤區
我國正規的武術散打教練少之又少,使很多的散打人員跟隨民間武術教練學藝,其學習項目和訓練科目,全憑老師喜好、隨意指導進行動作訓練。這種傳統的訓練方法對核心部位的概念不明,在訓練中也有很多的弊端,隨著長時間的訓練,養成一個習慣后就不容易改變了,所以須經過正規、專業的指導,認識到身體核心部位訓練的重要性,并從誤區中走出來,提高訓練的效果。
(二)訓練缺乏正確的指導
目前武術散打運動員核心部位訓練還不完善,沒有得到準確的引導,訓練方法形形色色,有人使用單一的傳統訓練方式,有人學習現代競技的體育訓練方法,沒有一套統一的、科學的訓練方法,全憑教練的吩咐,正確的指導少之又少。其根本原因是競技體育人才稀少,只有經過長年累月的堅持訓練,才能成就一番事業,現在有很多青少年意志不堅,使得我國武術散打競技人才越來越少。
(三)訓練方式單一的誤區
武術散打深受我國傳統體育武術的影響,并將傳統武術動作訓練作為武術散打訓練的主要方法,沒有統一的標準,沒有科學的評估訓練結果。通常武術教練對學生的要求就是“一膽二力三技術”。武術散打核心部位訓練必須將運動員的身體條件和散打技術相結合,定一個目標,設立合理的訓練計劃,定時檢驗訓練結果,對訓練效果進行評判。單一的訓練方法也是武術散打核心部位訓練的誤區。
(一)提高對現代競技體育科學訓練的認識
現代競技體育訓練都是以科學技術為基礎,根據武術散打運動員的真實情況和掌握技術要領的情況制定一套科學、規范、合理的訓練計劃,訓練目標應逐漸遞增,有針對性地對身體某個核心部位進行鍛煉。教練、教導員、學習人員應從心理上、思想上轉變過來,打破傳統的重視武術招式的訓練,武術散打核心部位要以科學數據為教學依據,掌握合適力度,松弛有度,科學訓練。
(二)加強正確的訓練指導
只有經過專業人員正確的引導,武術散打核心部位的訓練才更規范、更科學。我國相關部位應專門設立培訓機構、考核機制,對民間的武術散打人員進行規范、指導,民間武術師傅必須經過專業的培訓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能持證教學。在民間拜師學藝或自學的武術散打愛好者必須要開展核心部位的訓練考核,發現訓練誤區時應及時指導和糾正。競技體育訓練要設立評估機制,從科學的角度對武術散打訓練進行評估,得到科學數據開展合理、有效的指導方法,培養更多專業的武術散打人才,幫助和引導武術散打愛好者進行正確的訓練。
(三)訓練方式因人而異富有變化
作為武術散的教練應根據散打人員的身體狀況,安排合理的核心部位訓練的方式,不能一概而論,應因人而異,進行針對性訓練方法,比如:穩定能力弱的武術散打人員要增加平衡穩定的訓練科目,利用練習單腿站立、平衡墊站立和單側運動來提高穩定能力。想要鍛煉腹部肌肉應進行卷腹運動,就可以開展仰臥起坐訓練,同時俯臥撐、深蹲跳、懸掛抬腿也可以達到鍛煉腹部肌肉的目的。
武術散打核心部位訓練應逐步遞增,必須通過專業化正確引導,實行有計劃、長期、科學的堅持訓練,才能掌握技術動作的平衡和穩定能力。只有如此,在比賽時才能減少體能消耗,保證使用技術動作的有效性和命中率,并能有效避免發生運動傷害和損傷,進而提高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和競技技巧。
[1]趙曉虎,張勇.核心肌肉群剖析及核心力量練習方法綜述[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1(03):55~59.
[2]裴春燕,蔣琴華,王均銘.核心力量訓練與傳統力量訓練理論比較[J].經濟研究導刊,2011(06):66~78.
(作者單位:1.吉林省體育局;2.東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