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葉葉
“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行為的改變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影響研究
李葉葉
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發生深刻改變,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全新挑戰,并直接影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從研究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行為的改變現狀入手,深入分析大學生思想行為改變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影響,進一步提出微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改進策略,對當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微時代 大學生 思想政治 教學
“微時代”概括而言就是:以移動互聯網技術為基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便攜式移動終端為核心媒介,以微博、微信等應用軟件為基本載體,以微內容、微傳播、微公益等為表現形式的新傳播時代,充分體現了移動互聯網技術、意義和文化的高度融合,它是互聯網發展的最新時代。[1]微時代背景下全新的信息獲取、傳播、交流特點全面影響了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導致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發生深刻改變。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分析大學生思想行為的改變,深入分析存在的問題與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影響,并提出有效應對策略,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值得研究與探討的課題。
(1)學習生活方式的改變。在傳統的互聯網時代下,受限于臺式電腦移動不便、筆記本電腦尺寸較大等特點,大學生利用電腦的場所相對固定,集中在家里、學校機房或網吧等;利用電腦的時間也相對集中,一般是在固定場所集中使用,不能離開上機場所。而在當前以移動互聯網和移動智能設備為基礎的“微時代”下,一切時空限制都被打破。以智能手機的使用為例,大學生利用手機能夠實現移動式、片斷式的學習,可以坐公交時看一段老師的微課視頻,走路時聽一段英語演講,食堂吃飯時邊吃邊與老師在線討論問題。同樣,利用手機能夠實現隨時隨地的各種生活服務,可以使用手機支付寶、微信等實現快捷消費,使用手機QQ、微信、微博與老師、同學和親戚朋友們交流溝通,使用手機關注一切感興趣的話題與新聞。“我在移動,我的學習、生活,我的老師、同學、朋友和我一起移動”,“我醒著,我在線,我睡了,我也在線”成為當前大學生學習生活方式的一種形象寫照。
(2)自我展示方式的改變。現代大學生不再滿足于當一個安靜的聽眾,更多的人渴望成為被關注的焦點、渴望與人分享自己的心情、觀點與收獲,渴望表達自己的需求。當前,微博、微信等交流軟件成為手機上使用頻率最高的應用,大學生利用這些交流平臺討論新聞、點評時事、轉發評論、圍觀吐槽、給好友點贊等等,盡情地展現自己的個性與風采,也許一張微博照片、一則朋友圈消息、一句微信留言就能讓你成為高校中的熱門人物。大學生利用“微時代”下的這些交流平臺,或主動或被動地將自己展現給了他人,獲得了一種可以自由展示個性、實時交互溝通的自我表達方式和社會參與途徑。
(3)社會交往方式的改變。傳統互聯網時代下網絡極大地延伸了人們的社交范圍與空間,大學生交友不再只限于家人、朋友和同學這些熟人,傳統熟人知根知底的交往變成了陌生人匿名未知的交往。微時代背景下微博、微信、人人網等社交平臺的逐漸成熟與完善,“實名制”與日趨嚴格的認證審核使得人際交往方式再次改變,陌生人的交往開始走向真實透明,熟人交往和陌生人交往方式不斷融合,當前大學生已經習慣使用手機即時交互軟件與網絡平臺與人進行社會交往,他們利用微博、微信、手機QQ、人人網等多種方式與人交往,針對不同的情況和對象選擇合適的社交平臺,比如和親密死黨的微信私聊、班級同學的QQ群聊、對于明星名人的微博關注、尋求廣泛交友的人人網、QQ聊天等。
(1)微時代信息獲取傳播的豐富快捷與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更新較慢,信息較少之間的矛盾。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本教學內容相對穩定,一部分基礎知識和概念與中小學階段的政治課內容重復,教材中的某些案例比較陳舊,某些章節理論知識較多,聯系實際較少,且受紙質教材本身信息量大小與教材改版的時間限制,造成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信息量較少,更新速度較慢,導致部分大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學習主動性不夠、學生不愛閱讀教材。相反,大學生利用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大量最新信息,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喜好選擇感興趣的話題與內容,可以自由地學習相關知識并發表自己的觀點與想法,可以方便快捷地與人進行討論。
(2)“淺閱讀、厭思考、問網絡”的習慣造成部分大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下降。微時代下大學生喜愛使用手機獲取知識、傳播信息,但面對海量的各類信息,學生們無意中養成了快讀、淺讀的習慣,大量內容就是匆匆一瞥或是隨意瀏覽,既沒有對信息內容進行調查了解,也沒有對事件內涵進行深入挖掘。大學生在海量信息、即時信息面前,大腦變成了硬盤,信息的存儲器。不需要反思、不需要追問、不需要價值和意義,僅僅是被動接收信息、接受信息,不分析、不辨別、不思考,大學生深度閱讀能力在弱化,注意力持續時間在縮短。[2]并且,相當一部分大學生一遇到問題就掏出手機搜索,老師布置的作業和討論主題變成了網絡上的復制粘貼,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弱化下降。
(3)微時代下大學生自我展示與社交方式的改變對傳統師生互動的挑戰。一方面,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
式為主客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即高校教師將學生當成消極被動接受教育的客體,學生沒有接受知識的選擇性和自主性。[3]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學生在臺下聽講,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會組織問答、分組討論、上臺演講等形式的師生互動,但本質上仍然以教師為主要角色,舞臺更多地留給了教師。而微時代下大學生更加崇尚張揚個性,熱衷于展示自我,希望自己成為被關注的對象,渴望學習與研究自己感興趣的知識與話題,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不能滿足大學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很多高校只注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理論功底,只看學歷和職稱高低,忽視了教師的信息化素養和能力培養,部分教師從不用微博、微信、QQ等社交軟件,只在課堂上與學生交流,課后師生之間從不聯系,如此一來,學生不能順暢地與老師交流,老師不能實時地把握學生動向,師生之間無法形成一個長久穩固的關系紐帶,也間接地影響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
(1)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相比傳統互聯網時代,微時代下信息容量更大、更新更快、傳播更廣,學生們可以在微博、微信、QQ等網絡平臺上實時地獲取海量的知識,傳統紙質教材上的授課內容已經無法滿足大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及時豐富教學內容,在授課時將當前最新的政治時事、熱門話題、社會焦點與當前的實際教學內容相結合,設計成生動的教學案例,靈活地運用圖片、動畫、視頻等網絡素材制作精美的多媒體課件,讓教學內容更新穎、更多樣,也變得更具有吸引力。教師還可以把學習主題、討論案例交給學生,讓學生利用微時代下豐富的網絡資源與先進的多媒體軟件自主設計制作展示作品,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拒絕網絡負面影響,培養理性思維能力。相比網絡時代,微時代下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與移動智能設備的全面普及讓信息的獲取、存儲、加工利用變得更加方便快捷,大學生利用自己的智能手機就可以隨時隨地完成網絡時代電腦才能完成的任務,但是這種快捷方式也給學生們帶來了不良影響,“淺閱讀、厭思考、問網絡”的壞習慣成為當代大學生的凸顯問題。針對這種情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注重三個方面:第一,堅決抵制不良網絡思潮,樹立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第二,加強深度閱讀,提倡多讀書、讀好書。第三,提高學生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理性思維。
(3)更新課堂教學模式,提高教師信息素養。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當大膽改進教學模式,積極采用參與式教學、探討式教學等先進教學模式,讓大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自己成為課堂的引導者,多組織各種形式的主題研討、分組辯論、個人演講等,減少生硬的理論灌輸,加強生動的案例討論,將教材中的基本概念、理論知識融入到實際的政治時事、熱門事件、典型案例中,教師在課堂上更多地是把握總體方向,掌控課堂全局,而師生之間的互動方式可以更加地靈活多變。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切實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學習并掌握目前常用的社交軟件,開通賬號、利用微博、微信、QQ群等主流社交平臺與大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用學生們熟悉和喜愛的社交方式與他們進行互動,教師可以把課堂教學中沒有完成的、需要拓展的內容放到網絡社交平臺中,利用社交網絡平臺的自身優勢,發起主題討論、開展在線答疑、布置課后作業等,如此一來既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增進了師生友誼,又能加強師生之間的相互了解,學生能全面地了解老師,更好地配合教師教學。教師也能及時地掌握學生思想動態和學習進度,更好地調整教學方式。
[1]羅迪.微時代大學生思想行為新樣態透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5(04).
[2]邢紅梅,謝士法.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的挑戰與應對[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03).
[3]雷結斌,郭優."微時代"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課有效性的路徑探討[J].職教論壇,2016(20).
(作者單位:長沙師范學院)
本文系2014年度長沙師范學院院級重點課題《“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行為的改變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影響研究》(課題編號:XYZD201406)。
李葉葉(1984-),女,滿族,吉林通化人,碩士研究生,長沙師范學院黨委組織部,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