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莉娜 孫 楠
高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學環節淺析
趙莉娜 孫 楠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改革,實踐教學尤為重要。本文闡述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自身特點,深化實踐教學環節的必要性,論述了該課實踐教學模式,進而總結出《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實踐教學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思想政治理論課 實踐教學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具有鮮明的實踐性,而且在實踐教學方面,它有著其他幾門思想政治課程所不可比擬的優勢。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已成為普遍關注的教學熱點和研究熱點。近幾年我們也將實踐教學作為“綱要”課教學改革的突破點,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是全體大學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屬于普通高等院校學生的公共課。是國家高等學校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教育、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的主陣地,與歷史系本科生的專業課有著本質的區別。本課程注意結合近現代歷史的發展,著力闡明近現代中國歷史的發展規律,總結這個時期歷史的基本經驗,也就是說,在注意加強本課程理論性同時,還要加強實踐的應用。
(1)開展“綱要”課實踐教學是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精神的需要。圍繞教學目標,制定大綱,規定學時,提供必要經費。加強組織和管理,把實踐教學與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公益活動、專業課實習等結合起來,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到基層去,到工農群眾中去。”為落實中央精神,“綱要”課實踐教學勢在必行。
(2)在當今時代背景下,開展“綱要”課實踐教學是當代教育觀的必然要求,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綱要”課教學也需突破自我,跟上時代的步伐,從傳統教育觀念中的以教師為主體,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精心設計各個教學環節,尤其積極組織和動員學生參與實踐教學。通過深入生活感受歷史,使學生在獨立思考、不斷創新、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全面深入的認識歷史,認識自我,認識社會,最終實現提升當代青年人綜合素養的目標。
(3)開展“綱要”課教學是在新的歷史時期充分考慮當代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的獨特性,切實改善該課程課堂教學效果的需要。實踐教學內容以生動的事實、實物、圖像讓學生們感受得到觸摸得到,針對性強;教學形式是體驗,參與和互動式的,更具感染力、親和力;學生們更加真切地感受歷史和社會前進的脈絡,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現實生活難題能力普遍得到提高,教學效果明顯改善,學習效率顯著提高。
(一)立足校園
(1)課堂內實踐教學。課堂內實踐教學方式主要包括:結合歷史相關知識、聯系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討論,結合課堂所講內容和自己的課外閱讀完成小論文,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探討當今社會的熱點問題,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研究能力、寫作能力。還可以組織學生觀看經典影視作品,讓學生在觀影中豐富知識,接受教育。
(2)課外實踐教學。課外實踐教學方式主要包括:①由“綱要”課教師作專題講座,引導學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問題,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獨特的視角;②請學界專家、學者來校作學術報告,利用名人效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③利用網絡資源,讓學生在網絡上完成實踐活動。通過網絡平臺上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學術綜述、問題解答、歷史文獻、原著導讀、影視資料等資料加深對歷史的理性認識。
(二)走出校園
(1)參觀考察。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要充分挖掘、利用高校所在地有影響的地方人文、歷史資源,建立一批長期、穩定的“綱要”課實踐教學基地。如參觀歷史古跡、歷史名人故里、革命紀念館、烈士陵園等重要歷史紀念地,使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歷史,加強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
(2)社會調查。在實踐教學中,社會調查又可稱為“尋找現實中的歷史”,因為歷史并不僅僅存在于書本中、檔案里,更不是遙不可及的過去,歷史就在我們身邊。社會調查就是組織學生通過調查、采訪,親自發現身邊的歷史,體會現實中的歷史。
總之,實踐教學是中國近現代綱要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實踐教學是增強綱要課程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有效環節,只有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實踐教學,才能形成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學新模式。只有以學生為主體,使廣大學生真正參與到實踐教學中,調動廣大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促使學生把理論知識和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才能提升“綱要”課的德育效果,推動“綱要”課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增強“綱要”課的現實感和吸引力,有效地提高“綱要”課的教學實效性。
[1]傅敏.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實踐教學探索[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2008(1).
[2]王繼新,董閣.《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概況分析[J].高校教育研究,2008(10).
(作者單位:長春科技學院)
趙莉娜(1983-),女,漢族,吉林汪清人,碩士研究生,長春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