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菁玥
湖北大學
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問題與對策
王菁玥
湖北大學
在大力推動現代城鎮化的進程中,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遷移,巨大的社會流動改變著農村地區家庭結構和功能,“空巢”家庭的數量也以逐年上升的趨勢進入大眾視野。經濟基礎和物質條件匱乏、社會養老制度缺失、傳統的土地養老方式弱化等,是造成“空巢”老人養老困難的幾大原因之一。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成為當下一大亟待解決的問題。
農村;空巢老人;問題;對策
當今,“銀色浪潮”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中國的養老問題也因此由單純的家庭擴大發展成為社會問題。在擴大建設社會城鎮化的大背景下,“空巢”老人的數量也成逐年上升趨勢,雖然國家大力推行各種養老保障政策,但由于農村地區信息接收的緩慢性和現代化思想的封閉性,“空巢”老人的養老依然存在巨大問題。
何為農村“空巢”老人,筆者以為是家住農村的、子女不在身邊或另立門戶、且尚具有一定自給自足生活能力的老年人家庭。老人家庭“空巢”的原因有很多種,有些學者將其分為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維度,筆者將從個人、家庭和社會三個方面對其進行分析。從個人原因來看,上了年齡的老人或多或少都子女有觀念上、生活習慣上的相左,為了引起不必要的矛盾,老人希望自己過獨立的生活,在晚年得到更多的自由;從家庭原因來看,現代社會新一代生存壓力大,子女學習、工作忙,照顧老人的時間大大縮減,同時老人為減輕子女的生活負擔而選擇獨立生活,也有受子女經濟狀況緊張等條件制約,無法與子女同住,也包括子女快節奏的生存狀態先降低了對老人養老意識,產生“重幼輕老”或“棄老”現象的發生;從社會原因來看,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在政策的推動下,農村成員計劃生育觀念轉變,農村人口得到控制,且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造成了農村老人“空巢”。
弱化的家庭養老機制,相對缺乏的第三方服務機構,緩慢接受新知的能力,使得農村地區“空巢”老人的養老陷入困境。
(一)家庭養老保障機制呈弱化趨勢
家庭養老是我國傳統的養老形式,農村的家庭養老則是基于土地所有制的非正規保障,由于農村中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人口老齡化、家庭結構中人口數量的縮減化及“離土離鄉、進城進廠”的人口流動等社會因素的變遷 ,導致家庭養老功能日益弱化,與此同時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管理存在巨大漏洞,挪用、揮霍、貪污養老基金的現象時有發生,缺乏相應的監察監督機制。其次,由于農村地區信息交流的匱乏性和思想轉變的復雜性,使得最新的有益于農民群體的養老保障性政策在農村地區很難普及,造成了現行的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和農村地區的社會發展水平不相符合的狀況。
(二)我國農村養老保障現狀不容樂觀
由于農村分層次繳納養老保障費用的限制,選擇較低的保障層次,這種層次并不能維持老人們的生活。其次,農村的養老保障實際上是一種“個人繳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給予政策扶持”的一種強制儲蓄和鼓勵性儲蓄,是社會保障的福利性和社會性大大降低。再者,經濟發展差距大,已是當下社會不容忽視的現狀,這種差異性發展的經濟狀況也恰恰反映出農村地區養老保障的差異。有多與財產的農民更愿意為自己的未來生活進行投資,而西部的農民大多數將錢用于基本的生存,這種“保富不保貧”的路子,也是農村養老不容忽視的問題之一。農村養老問題更存在于保障在制度實施的不穩定性,缺乏相應的管理機制,在操作和運行上存在著任意性,養老保險金的流失、政策解釋隨意等等。
(一)建立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相結合的多元化新型農村養老模式
就目前情況而言,家庭養老依然是農村老年人主要的、理想的養老方式,今后一段時期,家庭還是老人解決養老問題的依托和主要來源。在政府撥助相應的財政資金的基礎上,要建立健全家庭養老機制。通過加大對子女養老的扶助機制和利益誘導、激勵的方法,調動家庭子女養老的積極性,與此同時在社會管理中納入家庭養老這一內容,建立健全并大力推行養老的社會化進程,在“空巢”老人聚集區,發動“年輕老人”幫助“年長老人”,共同推推進“新農村”建設,增強老人晚年的幸福感。
(二)通過土地流轉促進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和發展
土地,是農民生存和發展的基石,現階段,我國農村傳統的土地制度相對較為穩定,土地之間的出租、承包、共同經營合作等都在有序的框架內進行。也因此,不斷完善和強化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管理和服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市場,不僅可以提高農村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民收入,同時也可以提供“就業崗位”,留住青壯年勞動力,是勞動力回流。相應的,農民的收入提高了,自然會加大養老保障、保險的投入,這也是建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必要的物質基礎。
(三)完善和規范政府的正式支持
從加強政府、社區等其他正式組織入手,是對農村養老制度建設的制度性介入。隨著社會的發展,大環境下我國的各項社會政策越來越強調個體單位的職責,更多的強調家庭和社會責任,都適當的收縮了國家應當承擔的社會保障責任,政府的部分“抽身”既是對社會和家庭的一種挑戰,也使得問題解決主體變模糊。這種情況下,農村養老制度、養老方式、原有的養老思維勢必受到影響,政府在做到部分“抽身”的同時,也要做好基本的養老工作,完善農村的各種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如“五保”、“低保”、“合作醫療”、養老保險等,也要規范各項制度指標的操作和落實,加強監督和輿論反饋,使國家有限的財力用到刀刃上。
(四)建立非政府組織和家庭養老相配合的養老機制
非政府組織支持等第三方組織能在我國社會管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非政府組織的靈活性、針對性和自主性能有效填補政府空巢老人管理的“盲區”。培育和鼓勵非政府組織,既要在會互聯網社會下,在大數據背景中,加強輿論的正面引導,提高民眾對“空巢”老人的關注,帶動有志愿的人群參與到“空巢”老人問題的解決當中去。也要與政府配合,做好家庭養老的宣傳工作,深入“空巢家庭”,了解真實情況。由于前期計劃生育政策的推進,獨生子女養老壓力日益增加,隨著城鎮化的發展,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失既打破了原有的家庭養老格局。雖說外出打工增加了家庭收入,緩解農村家庭經濟壓力,但是大多農村外出務工者都輾轉各地,長期在外,回鄉時間屈指可數,這種長時間的“聚少離多”現象,加大的“代際分化”,子女的養老意識也越來越薄弱。非政府組織可以建立相應得到“空巢”家庭聯系網,既能讓老人及時聯系到子女,也可以讓子女隨時了解老人的生活狀況,做到非政府組織與家庭養老相配合。
總之,農村“空巢”老人的問題日益明顯,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建設需完善,紛繁復雜的養老保障工作也不能一蹴而就,我們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采用漸進式、階梯式的創新發展,養老保障推動城鄉整合,重點鼓勵家庭養老,大力發展非政府組織扶持下的養老網,對有缺陷的制度加以完善,有缺失的制度加快建立,逐步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使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幼有所教。
[1]穆光宗.家庭空巢化過程中的養老問題[J].南方人口,2002(1).
[2]梁艷.農村“空巢家庭”老人精神贍養狀況分析[C].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3]趙芳,許蕓.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狀況和社會支持體系分析[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4]瞿蓓.關于“空巢”老人研究文獻綜述[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1).
[5]謝慧娟,李桂平.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困境及對策[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6]劉燕華,胡曉婷.西部農村地區空巢老人養老模式探析——基于甘肅省的實證研究[J].大連民族學報,2010(1).
[7]許典利字號,農村空巢老人養老模式創新.人民論壇,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