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寧
包容性增長下農村居民收入提升路徑分析
張 寧
文章闡述了包容性增長的概念,分析了農村居民收入的構成,并從創造平等的發展機會,促進經濟成果共享,扶持弱勢群體三個方面提出了包容性增長下農村居民收入提升的路徑。
包容性增長 農村居民 收入提升 路徑
隨著經濟發展,居民收入有較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改善。但也存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這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農民增收問題是農村問題的關鍵,也是制約中國經濟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的最大障礙之一。因此,如何提升農村居民的收入成為社會重大問題。
包容性增長的基本含義是機會均等化的增長,公平合理的分享經濟成果。包容性增長包含以下三個基本特點:第一,城鄉居民機會均等的參與經濟發展;第二,城鄉居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第三,經濟發展關注弱勢群體。其強調的是全面的,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與我國的科學發展觀,和諧發展觀一脈相承。
在農村居民的收入構成中,家庭經營性收入占到一半的比例以上,其次是工資性收入,也占了近三分之一的比例,而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所占比例較小,總共不到10%。城鎮居民的收入構成中,工資性收入占了絕大部分,其次是轉移性收入,最后是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其主要差別來自工資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
農村居民的經營性收入主要來自種植業、林業、養殖業、建筑等行業獲得的收入。按照國家統計的相關內容,農村居民的工資性收入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在農村非企業組織中勞動獲得的工資,二是在本地鄉鎮企業出賣勞動力所得,三是農村居民離土離鄉出賣勞動力所獲得的報酬。農村居民的財產性收入主要是指農民承包土地、出租房屋或者通過儲蓄所獲得的收入。農民的轉移性收入指通過國家的糧食補貼、養老金、社會福利等獲得的收入。
(一)為農村居民創造平等的發展機會
包容性增長強調機會均等,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消除城鄉之間的歧視,使農村居民也平等地參與到經濟建設中來。
繼續實行戶籍制度改革,逐步放開城鄉戶籍限制,使農村勞動力合理流動。從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構成可以看出,農村居民的工資性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較小,而城市居民的這一比例較高。因此,放開戶籍限制,農村勞動力可以進入城市,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另一方面,放開戶籍限制,讓進城農民享有與城鎮居民同等的權利,保障他們的基本權益,能使農村居民享有更多的發展機會,從而提高收入水平。
加強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實現就業公平。隨著科技的進步,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農業的生產效率提高,就產生了農村剩余勞動力。這一部分人由于知識層次低,技能缺乏而在進城后就業受到歧視。因此,應該加強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從而實現就業公平。人力資源開發是由雇主提供的有組織的學習體驗,在一段特定的時間內,增加雇員在提高自己職位上的績效和發展個人的可能性。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是指通過培訓和教育的方式對農村居民的知識、經驗、技能等進行開發和培養。政府應組織人力物力對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培訓,提高勞動力的文化和技能水平,并與有勞動力需求的企業合作,提高農村勞動力的就業率,實現就業公平。
(二)保障農村居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
這是平等發展觀念的延伸,也是包容性增長的核心所在,即倡導所有公民公平合理地分享經濟發展成果。
增加農村教育衛生等公共產品投入。公共產品是由政府提供的,能夠為大多數社會成員共同消費的產品或服務,它具有非競爭性和排他性。針對目前農村地區公共產品服務落后的現狀,政府應加大對農村教育、醫療基礎設施的投入,提高農村居民的整體素質,在此基礎上增加對交通、通信等領域的投入,擴大公共產品在農村地區的覆蓋范圍,為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礎。
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在農村建立起工傷和失業保險,為農村居民外出務工提供保障,減少其后顧之憂;加快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減輕家庭養老負擔,加大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提高補助標準;健全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提高對農民的補助標準,減少看病的開支;不斷提高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減輕低收入者的負擔。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從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村居民的轉移性收入,同時可以增強農村居民增收的信心。
(三)關注農民群體的發展
包容性增長不僅意味著社會群體不應因社會地位、收入的差異而受歧視,應共同分享經濟發展成果,還意味著應幫助社會上的弱勢群體破除參與經濟發展、分享成果的阻礙。
在財政和政策上向農民傾斜。農民因為所處的區位因素及資源條件的限制,處于收入增長的弱勢地位。國家要堅持對農民的扶貧政策,采取“政府投資,地方籌集,社會支持”的扶持投資戰略,扶持當地具有發展前景的企業,并積極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鼓勵外地成功企業落戶農村,為農民增收創造機會,政府應為落戶企業提供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
加大對農業的投入。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第一產業,作為與農民聯系最密切的產業部門,農業生產應該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一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二是增加現代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運用,鼓勵發展農村電商,讓農民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增收;三是要鼓勵以農產品為基礎的加工、貯藏、銷售等二、三產業的發展,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實現農業產業化。一方面,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抗風險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夠提高農民在市場交易中的議價能力,為農民的增收創造條件。
(作者單位:陜西國際商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