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涵
人格同一性問題探究
于 涵
人格問題一直是人學研究的重要領域,尤其是人格同一性問題也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爭辯不休的重要問題。本文基于《人學思潮前沿問題研究》、《哲學人格》以及休謨的《人性論》等重要文獻為參考資料,試圖對于人格問題、人格同一性問題進行簡要的說明,同時嘗試在馬克思哲學的視域下理解人格同一性問題。
人格 同一性 歷時性 辯證法
如果說人性是作為人的整體存在的所具有的屬性和本質,那么人格就是個體存在的人所具有的屬性和本質。也就是區分是這個人而不是其他人,當然也有群體意義上的人格,但是人格主要體現的是那種特殊性與多樣性。“人格,是個體的人或群體的人所占有的特定的格位、品味”①,我們講“人格”就是一個人的品格,他的德行、品行,他的言語和行為所體現出來的那種品質。
人們習慣于從直觀的方式來判斷一個人,有時候會用人性來評判,而更多地時候是通過這個人的品格,他的人格來評判是否符合一個人的作為,人性是人類內心中的那個根本的,可以說是底線,觸碰或者越過這個底線,我們就稱這個人沒有人性。而浮現在表面的言辭或者行為,我們會說是這個人的品格的表現,可以說人性與人格就是一種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像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所說的,這就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當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
“一個人各方面的存在狀況、素質、能力、需要和權利,以及這些東西外化所表現出來的存在與活動方式、手段和工具都構成其人格的具體內容。”②對此,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格的內涵,人格就是一個人的本質特征和各方面屬性總和,而且從主客觀的角度上,不但是物理與生理上特有的狀況,還是在心理上所具有的狀況相結合。
余瀟楓在《哲學人格》一書中,繼承高清海老師的思想,認為人是有著兩重生命、雙重本質的存在,既有被給予的自然生命、本能生命,又有著自我創生的自為生命、智慧生命。同時,人必須經歷兩次生成,即從第一重“種生命”到第二重生命本質“類生命”,這才算人具有了完整性。
我們總會說當代中國人格缺失,這就涉及到人格同一性問題,即一個人如何能夠始終保持自己做人的這種底線,保持人格的同一。人格同一性問題也一直是哲學思考的問題之一,洛克在這個問題上給予了我們一些啟發,我們首先要區分統一和同一,二者最主要的差別在于,統一是事物之間,或者一個事物內部諸要素的這種相互依賴滲透轉化的,而同一主要是表明一事物內部自身穩定不變。從此種角度,我們可以定義一下人格同一性,那就是一個人的人格在歷時態,通俗點講,就是無論何時何地何種情況,都保持人格內在的統一性、一致性、穩定性。
洛克區分了個人與人格,認為個人是有理性能思想的存在物,但還必須有肉體與之相結合,這兩方面共同的延續、穩定不變才能構成個人的統一性。洛克提出兩個重要觀點。一是“意識永遠是和當下感覺和知覺相伴隨的”;另一個是“人格同一性(或有理性的存在物的同一性)就只在于意識。而且這個意識在回憶過去的行動或思想時,她能追憶到多遠程度,人格同一性就能達到多遠程度。”③就是說人格的存在是以理性和自我反思、特別是以能意識到自身過去生命活動的記憶為根據;人格同一性體現在意識到過去與當前活動集于某個個體自身。但是洛克只有在設想意識獨立于肉體之外存在,他的這些理論才可能是合理的。
(一)現實性原則
把一切問題、包括人都當作客觀物質性問題,而且堅持任何存在都是特定社會歷史活動和關系的存在。“其一是堅持一切問題、包括人的問題都是客觀物質性的問題;其二是堅持任何存在都是特定社會歷史活動和關系中的存在。”④強調這種現實性和特定性、唯一性也就是說,馬克思所謂的“現實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不是抽象化的人,避免了對人格同一性問題的抽象的理解也就避免了陷入傳統形而上學的問題中,同時“確立顯示性原則,就必須認為人格同一性的實現不能脫離可以客觀觀察到所謂人格的生理和社會倫理特質,任何人格都必須是一個具有特定生理組織,特定社會倫理關系的經濟人、道德人、政治人和法人。”而這也就避免了以前那種舍棄人格的存在與發展所依賴的深刻的社會歷史內容。
(二)實踐原則
在經典文獻《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首次體現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特征。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的最本質最切近的基礎是人類自己的實踐活動。人與世界的關系應該看成“現實的人”以感性活動為基礎與現實世界的關系,其中,現實的人的含義就是進行感性活動即實踐活動的人,現實世界即實踐的對象,在這樣的意義上,我們就會形成動態的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理解,“因此,只有從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及其歷史出發,達到思維與存在的實踐論批判,才能全面地、合理地、發展地揭示出由現實的人對現實的世界的否定性統一所決定的思維對存在的否定性統一關系,使辯證法理論獲得合理形式。”⑤無論是人類還是社會存在都不是固定不變的,因為都要在主體能動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建構生成,同時,實踐要求對一個問題的主觀自我判斷和客觀外在判斷各自都不能成為真理性判斷的充分條件。“實踐性原則要求我們把人格看作是生理、心理、社會倫理的一系列活動中建構而成的,因而不會得出片面的主觀自我決定或客觀外在決定的結論。”⑥可以說現實性,尤其是實踐性,超越了以往對于人格分析的那種主客矛盾和通過第三方標準來進行評判的這種缺陷與自我矛盾。
(三)辯證分析原則
在哲學層次上思考人格就要應用“辯證分析原則”,辯證分析有著強大的力量,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的最具靈魂的部分就是具有批判性與革命性的唯物主義辯證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辯證法本質有過經典的論述,馬克思說,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時包含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即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⑦。辯證法是以“批判”作為其存在的目的以及區別于其他學說的特征。同時,批判也是與人類反思相對應的活動方式。人類在自己的活動中、歷史演變中,對現實世界進行“批判”,同時對自己的行為與思想進行“反思”。辯證法的“批判性”不是它的一種功能,而是它的本性,本性使然,在運用到辯證法的地方就會有批判,就會有“反思”以此形成不斷創新、不斷進步的思維方式,對現實世界及人類產生巨大影響。在哲學的批判反思的層面上去思考人格問題。或許在馬克思對于資產階級下的人格情況的敘述我們能更好地理解這三個原則。馬克思認為資本的隱藏著的本質就是剝削,是對人性的剝奪,對人的自由的剝奪,相比之前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那種毫無人格而言,雖然說有一定程度的人格自我覺醒和自由,但是陷入了更為可悲的資產階級壓榨,淪為資本積累的工具,社會化大生產,機器的奴隸。而需要共產主義的“解放”,實現勞動解放以及每一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通過在馬克思哲學視域下的理解,這種有血有肉的“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始終以批判的思維來繼承和發展歷史上哲學家們對于人格問題的探討與爭辯,最終形成一個完善的對于人格同一性的問題的理解,從而進一步為完善人學體系做出貢獻。
注釋:
①沈亞生,人學思潮前沿問題探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73.
②同上,P74.
③洛克,人類理解論[M].關文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310.
④沈亞生,人格同一性問題的思辨[J]哲學研究,2000(3).
⑤孫正聿.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12:58.
⑥沈亞生.人格同一性問題的思辨[J]哲學研究,2000(3).
⑦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1]沈亞生,人學思潮前沿問題探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2]洛克,關文運譯.人類理解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