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鳳
讓情感彰顯課堂教學的魅力
郭玉鳳
針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往往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忽略學生的情感感受的問題,分析了情感教學的必要性,指出課前熟悉學生挖掘教材,設計適合學生學習的課堂環節;課中創設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情境,讓學生主動、欣然地投入學習;課后借助文本閱讀感悟、品味生活,提升情感體驗的調動學生課堂積極的情感因素的方法,學生既學到知識,又能愉悅心境,讓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愉悅心靈的體驗場,從而樂于學習、主動學習,學有所得。
情感 語文課堂 積極 感悟
奧地利教育家貝爾納說:“沒有情感的教育不會成為成功的教育;沒有情感的課堂不是成功的課堂。”作為教育者追求的是成功的教育,作為一線教師追求的就是成功的課堂,而成功的課堂更是源于師生的共同的用心用情。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我敢拿腦袋擔保:如果學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歡樂和痛苦告訴教師,不愿意與教師開誠相見,那么,談論任何教育都總歸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可見,課堂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和諧融洽的教學環境,妥善處理好教學過程中情感與認知的關系,通過情感交流增強學生積極的愉悅的情感體驗,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們形成獨立健全的人格,會對教育教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以前往往有人忽略學生的情感態度,認為教育教學是需要學生的意志品質的,尤其是中學生,積極樂觀的情感會讓學生變得懈怠、懶惰,過于輕松愉快的情感教學是無法達到教育教學目標的;也有人認為,中學生已經是大孩子了,思想日臻成熟,不適合也沒有必要像小孩子那樣強調情感教學。事實上,積極的愉悅的情感是教育教學的主要動力之一,特別適用于教師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教師通過激發學生積極情感能更好地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尤其中學生處于青春活躍期,自我約束力不強,容易受到外部環境影響,所以我們的教學更不能只進行簡單的機械講解。枯燥無味、缺乏興趣的教學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可見,積極樂觀的情感教學對中學生非常必要。
教師只有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調動、感染學生,學生的積極的情緒才會潛滋暗長,教學才能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那么,教師怎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愉悅的情感因素呢?
課前:精心設計適合學生的教學是基礎。
教學設計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的內容、目標、要求,結合自身的經驗、特點,從學生知識、能力狀況的實際出發,對教學要素進行整合,設計出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喚醒學生的聯想和想象,激發他們的種種積極情感的教學活動方案,作為課堂教學的前奏,它是至關重要的。設計時就要考慮到哪個細節最可能觸動學生的興奮點,從而找到最佳的切入點,使教學貼近學生,使學生貼近生活。教師只有自己先把握住教材的重難點,駕輕就熟,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師生相互配合、思維同步,才能完成教學任務,否則就會事倍功半。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也就是說只有了解孩子,明白孩子的需求,才有更好地教育教學。孩子在教學的情感訓練和體驗占舉足輕重的地位。了解學生的情感認知,做孩子的知己,才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設計《兩小兒辯日》一課時,針對學生對直觀感受快,喜歡趣味性的課堂同時又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的年齡特點,我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先讓學生觀察早中晚太陽的特點與不同,用記日記的方式寫下自己的感受,課堂中再采用“論辯”的方式來進行。由孔子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引導學生,品悟孔子之言,體察孔子之行來進行教學的導入;然后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抓住關鍵詞“辯”,分析辯什么----辯的觀點---辯的理由----人物在辯中的表現;三讀課文:談悟出什么道理,思考“辯斗”給我們帶來的啟示。這樣設計的確激發了孩子們的好奇心、求知欲,愉悅課堂氣氛,課堂氣氛濃烈,效果非常好。
課中:利用情境激發興趣是關鍵。
教師通過創設情境,充分運用競賽、實驗、故事、音像等多種多樣的方式,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使之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會激發學生無窮的學習樂趣。
例如在講艾青的《我愛這土地》一課前,我先播放了日本侵略我東北,以及屠殺我國同胞的畫面,隨著畫面的展開,《松花江上》的歌曲又作為背景音樂緩緩響起。看著尸體遍野,血流成河的凄慘場景,聽著哀婉悲壯的曲調,我看見了學生的表情凝重,義憤填膺。我說,愛之深恨之切,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慘遭涂炭的現實,悲憤痛苦的情感恒久縈繞于心,因而作者“眼里常含淚水”,作者投入全身心的情感和力量,傾訴了對祖國的熱愛,對侵略者的恨。那么,生活在新時代的我們,是否就該忘記這段歷史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艾青的《我愛這土地》這首詩,讓我們來銘記歷史,再次激發我們的愛國情。學生的情緒激昂,我知道這個導入成功了,不但自然地導入本課的學習,更重要的是水到渠成地換回了學生心中的愛國的激情。
一個良好的導語,能讓課堂幻化成課文中的各種意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一旦出現“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態勢,就將具有超強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發揮巨大的潛能,提高教學效率,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體現。
教學中,還可以利用有價值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講完《社戲》的字詞、閱讀完課文進入課文的學習階段,為了更好分析文中的人物,我問,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我”在平橋村最難忘的經歷是“看社戲”和“偷豆吃”兩個情節,那么,在此過程中,哪個人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他們都具有怎樣鮮明的性格特點呢?如果有一天你到平橋村做客,你最想結識的是誰?請結合文章內容說說你的理由。學生紛紛閱讀教材了解不同的人物,找適合自己的朋友,挖掘他們的優點,很難分析的問題通過學生的討論問題就解決了。這一問題,對于整篇文章來說能覆蓋全篇。具有“牽一發動全身”的功效,既能開啟學生的心智,激發學生的思維,又能引發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與探究。
課后:借助閱讀感悟生活是升華。
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不僅讓學生學到新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開啟他們求知的心窗,能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感受生活的美好,從而熱愛生活,品味生活,去創造生活。
在講《孤獨之旅》后,學生還在興奮中,我說,如果你是一位導演,準備將《孤獨之旅》中的杜小康在蘆葦蕩放鴨的經歷拍成電影,你準備將哪些鏡頭搬上熒幕呢?請大家再讀課文,結合相關的語句,發揮想象,把這個鏡頭描繪出來。于是,課堂再度熱情起來,有設計成“杜小康拿著竹竿,目光追隨者鴨子,隨著鴨群逐漸遠去,消失在茫茫的蘆葦蕩中的”;有設計成“杜小康在追鴨子時迷路,頹然地坐在草叢中,四周密密的蘆葦,包圍著他,白白的蘆花使他的目光有些茫然,周圍水鳥的鳴叫,一下驚醒了他——”“不同設計,角度不同,手法不一,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大家知道是什么嗎?”“我覺得共同點就是都用環境來渲染主人公的孤獨”“為什么要這樣設計呢?”“為表現杜小康在孤獨中成長的堅強。”通過挖掘文本,互動交流,激發了學生的主體感受、愉悅了心境,豐富了想象,促進了思考,理解了創造的含義,使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獲得心靈的滋養,能力生成,情感的浸染,心性的陶冶,完成了潛能發掘和超越。
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鼓勵、喚醒、鼓舞而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能激動人,沒有主動性怎么能喚醒沉睡的人,沒有生氣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我想,這就是情感教學的魅力吧。
正如17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教學的藝術,就是一種教來使人感到愉快的藝術”。教師只有創設多種情境,以情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學生主動融入課堂的濃烈的氛圍中,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我想這就是課堂教學的真正意義。
(作者單位:遼寧省本溪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