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嚴 黃麗蓓
(西南民族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00)
基于兒童行為和心理需求的游樂空間設計研究
申 嚴 黃麗蓓
(西南民族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00)
本項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學研究生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項目(基于兒童行為和心理需求的游樂空間設計研究;編號:2016ZYXS102)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
現代經濟突飛猛進,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被混凝土包圍,在未來的發展中兒童是重點,兒童的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兒童的游樂空間也需要深入研究。隨著有關游樂與游樂環境的信息不斷更新,人們開始考慮設計更加安全、更具挑戰性以及對兒童身心發展更適宜的游樂環境,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為孩子創造真正適合他們健康成長的游樂空間。
兒童行為;心理需求;兒童游樂空間
兒童和成人都需要需要適合的社會交往空間,游樂空間以兒童行為和心理需求為主題的體貼且敏銳的空間設計已經獲得普遍共識。兒童對環境的反應比成年人更為直接和活躍。他們總能發現高低、遠近、軟硬、明亮的概念。而他們用來探索這些概念的客觀物體則又能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樂趣。隨著設計師對兒童系統的觀察,發現經過精心設計和組織的空間能促進合作和建設性的行為,減少破壞行為,使游樂空間更富于活力、更多彩、更有效。
為了服務于性格各異的兒童群體,活動環境應該包括不同情緒、運動量和交往類型的空間,適于兒童身體、認知和社交能力發展的環境,要我們的設計和布局會特別注意兒童行為和心理反應及空間環境。
從設計的角度看,兒童人口的兩個重要方面是被服務兒童的數量和他們的年齡范圍。設計兒童空間的一個基本問題,是創造若干獨立的空間以供不同兒童群體使用。決定區域劃分的因素有很多,取決于場地本身及其與建筑的關系;其次,至關重要的是空間環境與教育相互作用,如果把游樂活動的時間看作是某一年齡階段兒童群體同其他年齡的兒童接觸了解的良好時機,那么太過分的細分場地 就不能達到此目的,不過如果在于提供各種兒童挑戰的機會,為避免小一些的孩子產生挫折感或大一些的孩子產生厭煩感,分割空間還是必要的。就安全性而言,主要問題在于防止年幼一些的兒童被年長一些的兒童撞倒或是嘗試過于復雜的活動。
設計的一大失誤就是平面圖上看起來不錯,但當人親身經歷時卻難盡人意。在為兒童做設計時,必須特別注意兒童在活動場地中走動、奔跑、攀爬及爬行時的目光視線。對坐、跑、騎車等活動進行設計時,應該考慮到孩子的視覺感受,這樣設計才會增強孩子們的體驗。例如,成人可以輕易看過去的屏障也許完全擋住3-5歲視線,他們的平均身高才約94-109cm。意識到兒童的體型較矮,就可以解釋清楚為什么兒童普遍喜歡爬樹、爬塔,他們能夠從中獲得居高臨下俯視的新奇感,以及隨之而來的自豪感。
在兒童游樂空間中要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機會,有的兒童場地簡單的設備,我們要提供有益于兒童全面的發展的活動。無論是在某一個單元還是在整個活動場,多樣性都是評價環境使兒童保持興趣和參與度能力的量度,大量的活動機會能確保兒童對多樣性自然而然的產生反應,從而做出自己的選擇。
兒童游樂空間面臨的另一挑戰是如何突出并增強刺激,不僅僅是單調的瀝青鋪面和一些植物。蘇珊娜·德·蒙楚克斯寫到:“小孩子以一種非常直接和細致的方式來感受環境。”加里·穆爾相信“實體環境的性質能夠對兒童產生直接的刺激性影響。物體的顏色、質地、形狀和活動中心的布局可以激勵兒童同環境交流,并從中學到很多。”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表面使孩子們的注意力集中在身邊的世界中,成為學習探索的重要方式。人們發現兒童在任何情況下都會改變并控制周圍的環境,如果設計中沒有滿足這種需求,他們一定會千方百計地實現它,一些行為就會變成我們對破壞行為的定義,我們要對兒童的天真、好奇和好動的行為特征足夠考慮。
許多研究表明,兒童活動場中,25-50%的兒童在觀察活動中的其他兒童,這可能是兒童參加活動的序幕,在活動場地的設計要分布合理可坐和觀看的空間,我們在設計時要考慮兒童的心理活動,許多兒童在參與活動之前總要進行觀望,如果座位休息區位于高使用頻率的活動設施附近,兒童可隨意地觀察別人的情況,而且自己不會被明顯的注意到,然后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加入群體。為了不明顯表現出他們希望加入的興趣,有時借助掩蓋性的工具自然的接近一都要個群體,我們做設計的時候往往會忽略細節,要注意兒童在游樂空間中如何參與游樂。
兒童在迎接挑戰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小宇宙,但有時遇到困難他們也會中途退卻,甚至在最后時刻決定放棄。在游戲的過程中,我們要保護兒童的自尊心,讓他們建立起對自己判斷力的自信,很重要的是孩子們不能因為退出而遭到同伴的嘲笑,或是盡管害怕仍然被迫繼續活動,設計師可以通過具有挑戰性的游戲設備退出點和其他用途,從而造成“體面的”退避。
在兒童的游樂空間,能夠容納1-2個孩子的愜意舒適的私密空間是必要的。給兒童在某些地方的獨處感是很重要的,這也是與群體孩子玩耍的不同。
綠色植物也是設計師創造出色誘人的兒童活動最豐富也是最靈活的手段。兒童對植物等自然元素有要一種親近感,植物可以提供各種可能性,比如植物茂密的地方適于探險和發現,植物可用來進行明確但又通透的空間分隔,植被的高度和繁密度決定了聲音和視線的私密性的程度,有效利用綠色植物在空間中很重要。
對兒童行為和心理的揣摩,可以有效的為兒童提供創造、探索、發現和學習的游樂空間,這正是我們設計師對設計兒童空間應該研究的。
[1] 黃曉鶯《居住區環境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2] 克萊爾·庫伯·馬克斯,卡羅琳·弗朗西斯.《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申嚴(1990.07-),女,漢族,河南人,碩士在讀,西南民族大學,環境藝術設計方向。
TU984.199
A
1672-5832(2016)11-016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