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寶怡 廖潔虹 李美潼 通訊作者:林耀佳 羅春科
(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應用外語系 廣東 廣州 510510)
多元視角下的客家傳統文化教育及傳承研究
——以梅州客家文化為例
黃寶怡 廖潔虹 李美潼 通訊作者:林耀佳 羅春科
(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應用外語系 廣東 廣州 510510)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客家傳統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思想道德之典范,是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修養的“好教材”,在大學生即將踏入社會的過渡階段,學習好這本“好教材”對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懷,提高自身的文化道德素質,堅定理想信念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梅州客家文化為例子,先通過研究現代大學生存在的思想道德缺失的現象,表明學習客家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的意義,再通過實踐所得的經驗提出對大學生進行客家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徑的方式,最后總結了客家傳統文化教育及傳承的重要性。
客家傳統文化;大學生;教育與傳承
梅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素有“世界客都”之稱。梅州客家傳統文化憑借其濃烈的客家區域特色,對大學生進行客家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傳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時,梅州客家精神的鮮明特點,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影響。
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總體呈積極穩定、健康向上的趨勢,他們有著較強的愛國主義精神,關心國家時事政策,時代危機感和使命感明顯增強。但同時也存在部分大學生在思想道德觀念上發生傾斜的現象,主要表現在:第一,對待國家文化的差異,崇媚洋外,全盤西化,忽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傳承。第二,部分大學生自我意識過于強烈,行為失范,漠視學校的規章制度。在生活中很少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在人際交往中居高臨下,頤指氣使,跟別人相處不融洽,集體觀念淡薄。第三,缺乏磨練,意志力低沉。一旦受到挫折就會怨天尤人,一蹶不振,不會尋求別人的幫助,缺乏自強不息的精神。
2.1 激發大學生勇于擔當的愛國情懷
從梅州明于識、練于事,忠于國的近代愛國詩人黃遵憲,到對革命事業有著大無畏精神的何子淵,到為祖國建設事業充滿滿腔熱情的中國革命家葉劍英,愛國主義精神在他們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的接班人,理應同樣具備強烈的愛國主義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中國客家傳統文化的精髓,學習客家人的愛國主義精神,對于強化大學生的使命感,激發大學生勇于擔當的愛國情懷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
2.2 培養大學生兼容并蓄的文化創新精神
梅州客家傳統文化的久負盛名,在于其形成和發展的歷程不斷汲取和吸收各種優秀的文化的過程,體現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性。梅州民間藝術活動內容豐富,在梅州當地除了定期舉辦山歌節、擂臺賽、山歌座談會等活動之外,客家人還創新了廣東漢劇、客家歌舞等藝術文化,在文化兼容和創新方面做了一個好表率。大學生可以利用梅州客家文化的多元化的特點,運用到學習生活中,做到博采眾長,不斷獲取創新的能力,從而培養大學生的文化創新精神。
2.3 樹立大學生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
著名客家學研究專家羅香林教授曾說:客家人“在這漫長的遷移經歷中……經過許多的艱難困苦和殘酷犧牲。這些苦況,自不無淘汰與選擇的作用,其能達至安全境地,而發展至今,可說是一種輾轉遷移下被選擇的強者。”現代的大學生普遍存在著抗壓能力低,碰到困難或挫折就垂頭喪氣、悲觀失望,缺乏自強不息的精神。而自強不息,恰恰是客家人的精神支柱,也是整個中華民族崇高的民族道德精神。大學生了解客家人的奮斗史,不僅有助于培養大學生自強不息的精神,而且有助于大學生為堅持和實現自己的崇高理想。
3.1 客家傳統文化進大學
(1) 客家傳統文化走進校園。首先,大學生黨員應在團員和群眾學生中樹立主動學習客家傳統文化的意識,其次,在黨章活動中,學生黨支部通過開展客家文化教育的活動,如:以“溯本思源、懷國愛鄉”的客家精神為主線,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主題的一系列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培養大學生愛國情感,樹立民族自信,形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
(2) 課堂成果回饋社會。大學生黨員可以根據主題教育的成果,開展例如“敬老助殘”、“關愛老黨員”等社會關愛活動,培養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使大學生學以致用,并在校園形成一種樂于奉獻、熱心公益的良好風尚。
3.2 博物館、展覽館、人文景區設立客家人文教育區
博物館、展覽館、人文景區等人流量多的地方是學生進行客家文化教育的好場所。社會組織可以定期免費開放博物館、展覽館或者人文景區,學校通過班主任組織班級班游、指導老師組織社團進行傳統文化學習等途徑,讓客家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傳播。
3.3 大學聚集的地區設立“客家傳統文化教育周”
開展“客家傳統文化教育周”活動,主要考慮到大部分高校都有從小在客家傳統文化的氛圍下長大的大學生。他們耳濡目染的親身經歷和感受,若組建一個同鄉會,并把客家文化進行整合和傳播,每個學期或每個月組織定期開展一周客家傳統文化的展示教育,對加強客家傳統文化的交流和學習都大有益處。
3.4 高校組織大學生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1997年三下鄉活動在全國正式開展,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三下鄉的機會,組織開展大學生參加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在下鄉期間,通過下鄉走訪和調研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客家傳統文化的深化學習,并學以致用。通過支教的方式,把學到的客家傳統文化在課堂上展現出來,并將客家精神影響身邊人。這種言傳身教、耳濡目染的方式,將加快客家文化的教育和傳承。
客家傳統文化是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修養的“好教材”,如何才能把這本“好教材”讀精,讀透,不僅要靠大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更重要的是擁有一顆文化包容的心。客家傳統文化的教育及傳承,不僅僅是言語上表達,更重要的是實踐的過程。希望大學生可以學習好這本“好教材”,提高自身的文化道德素質,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努力。
[1] 羅志翠.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語境下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思考[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06:235-236.
[2] 孫卿.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重慶工商大學,2012.
[3] 匡星星,吳釩琿,童文增. 客家文化融入“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J]. 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10:115-116.
林耀佳,講師,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輔導員。羅春科,講師,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應用外語系黨總支副書記。
D642
A
1672-5832(2016)11-02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