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勤高超群(.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清河小學,3400;.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大橋鎮中心小學,34005)
組練習形式寬視野 合運用維度新思路—基于《綱要》指導下組合練習運用的思考與策略
黃美勤1高超群2(1.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清河小學,314001;2.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大橋鎮中心小學,314005)
所謂組合練習是指基于一定的教學目的,選擇性地將同一類別或不同類別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動作連接,形成新的練習形式,并且是在嚴格遵循人體生理機能變化規律的基礎上進行地有機組合。
為進一步落實《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堂教學體現“技術、體能、運用”三個維度的實施構建,在對《一堂課的基本要求》也提出了“教材三個一”的指導性建議,即教師圍繞“教材三個一”在技術維度設計時有一定的基本要求,其中指出“有單一的身體練習和以此為核心的組合練習、游戲等”。因此,合理、適宜、有效的組合練習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技術的掌握、體能的發展、運用能力的提高。反之,僅僅是機械性地按照“教材三個一”來套用實施,教學效果則會適得其反。
(一)重表象而疏設計
在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常會忽視組合練習的作用,會問“這樣設計是為了干什么,有什么用?”疏忽了組合練習設計對課堂教學的促進或達成效果,只是隨意將兩個或多個動作予以組合,有的甚至是勉強地湊在一起,不僅破壞了動作本身的結構,而且忽視教學對象的接受能力。這種隨機式的教學組合不僅可能會違背教育教學規律,同時也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身體能力的發展。
案例:在研討活動中,某區在單元展示中,其中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是《單腳站立拍擊球的練習方法》。從教學內容上看,單腳站立拍擊排球這個動作有點牽強。在拍擊排球的過程中,為了排球能精準地擊入對方場地,肯定是越穩定越好,但單腳站立的方式勢必會影響拍擊球的穩定性,所以筆者認為這個教學內容不可取。從組合練習的方式來看,原地單腳站立拍擊球接拍擊球走接力,這種組合方式不僅破壞了排球拍擊球本身的特點,還會因學生完不成動作失去學習興趣;從學情的角度來看,小學二年級的學生能夠做到連續拍擊球已經很不錯了,拍擊球走這個動作有點拔高難度,而且還要接力,對于低段學生而言,一旦接力,他們會認為跟速度有關,有時會為了加速而破壞游戲的規則。
(二)重形式而忽差異
《綱要》提出了《一堂課的基本要求》“教材三個一”(單一的身體練習和以此為核心的組合練習和一個游戲),所以很多教師會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運用組合練習進行教學,尤其在展示課教學中,教師常常會拘泥于教學的效果而忽略學生的個體差異。由于學生的運動能力存在著一定的個體差異性,有些組合的難易度決定著學生的心理狀態,當他們無法克服心理障礙時,容易選擇放棄或消極對待。
案例:在本次研討活動研討課中,A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設計了兩人之間的“火速搶棒”、四人同方向“火速搶棒”、四人不同方向“火速搶棒”后,設計了加大距離直線跑+小猴跳的組合練習。在大量的跑后,班里身體素質相對薄弱的學生出現了減慢速度,小猴跳自然也不能保質保量地完成了。但一個身體肥胖卻咬牙堅持的學生,感動了在場看課的教師。如果教師在設計課的時候,重視學生的差異性,采用目標認領式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則會完全不同。
(三)重體能而超負荷
在部分組合練習中,我們常常會運用到技術與素質的組合,但往往會演變為以身體素質訓練為主。這種重體能、超負荷的組合練習,不僅會導致學生失去學習體育的興趣,還會使學生的身體機能超負荷,從運動訓練學的角度來說并不利于學生身體技能的恢復,更難以保質保量地完成技術動作。
案例:在本次研討活動展示課中,B教師的教學設計緊緊圍繞“教材三個一”設計的。單一的動作練習,圍繞單一動作衍生的組合練習和一個游戲。但整個教學過程可能因為過分緊張,漏了部分教學環節,導致后面教學時間過多。在課的設計中,有“爬行+拍擊球”和“滾動(橫向)+拍擊球”這兩個組合練習,在教學時間充裕以及教師沒有強調練習要求的情況下,學生專注于爬行與滾動,對于該如何拍擊球已經拋之腦后,身體機能超負荷運轉,部分學生練到最后疲憊不堪。
(一)明確方法,注重實效
部分教師在設計課時會出現為了組合而組合的情況,例如前滾翻+接力,學生在單一動作練習時,團身很緊,但在游戲中,學生為了追求速度,破壞了前滾翻原有的動作結構。所以,明確組合的方法,準確把握運動技能的形成規律,才能保證課堂的有效實施。組合的方法如下:
1.疊加:指同一技術的疊加。如連續前滾翻2次或3次,可以是連續的,也可以是非連續的。這種組合練習的方法適用于技巧類動作。在初步掌握技術階段,為了更快更好地形成對技術動作的完整表象,進一步鞏固動作,最適宜的方法就是疊加法。不必過多地追究技術細節,通過連續練習完整動作,提高技術水平,體能也相應提高。
2.主從:指技術與素質的組合,即技術為主,素質為輔。如“前滾翻+原地高抬腿”等。在改進技術提高階段,學生已經具備了技術基礎,可以通過技能+素質的方法,不斷細化技術本身,通過多種組合協同強化技術,增強體能。
3.融合:指兩個不同技術的組合。如前滾翻+燕式平衡等。在鞏固技術定型階段,在疊加法、主從法的基礎上,使所學的技術具備實用性,這就要將兩個不同技術進行融合,甚至是三個、四個不同技術反復地進行強化,從而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
(二)重視差異,及時調控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關注地區差異和個體差異,保證每一位學生受益”。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考量學生的運動能力,尤其是對運動能力相對薄弱或心理上存在障礙的學生,教師要切實考慮學生的感受,及時調控課堂并改變教學策略,幫助學生體驗成功的感覺,讓學生更有信心學習技術動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方法如下:
1.組合的調整變化
對于運動能力較強的學生,可選擇的組合練習方式是A+B或A+B+C,甚至是A+B+C+D的組合;反之,對于運動能力相對薄弱的學生,可選擇的組合練習方式是A+A或A+B。
2.器材的調整變化
對于運動能力較強的學生,在組合練習時,增加器材運用的難度,如《魚躍前滾翻》一課,可以通過增加魚躍前滾翻撐的遠度或障礙物的高度等來提高難度,增強學生挑戰的欲望;反之,對于運動能力相對薄弱或心理上存在障礙的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對組合反復練習。雖然前者與后者的組合練習動作相同,但通過器材的調整變化,滿足了學生的不同需求,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三)化整為零,循序漸進
在教學過程中要學會“化整為零、循序漸進”。方法如下:
1.充分了解學生。學生身體機能的好壞決定執教教師上課的練習量。盡管有時是借班上課,但作為執教教師一定要做好備學生的功課,通過對任課教師的詢問了解、課前對學生的談話詢問以及課前的試教等,加深對學生的了解。
2.根據學生的身體機能設計組合練習的內容與次數。如果該班學生的身體機能普遍較好,組合練習的難度與次數都可以相應提高與增加;反之,該班學生的身體機能情況一般,組合練習的難易度與次數都要相對控制;當該班學生的身體機能情況出現兩極分化時,教師在設計組合練習時,則要區別對待,設計不同的組合練習方式來提高學生的體能及技能。
3.對每一個組合練習設定有層次、有梯度的任務要求。對于學生而言,更喜歡有挑戰性的任務,通過設定由易到難、有層次、有梯度的任務要求,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技術動作,并在無形中提高體能。
[1]楊瑞發,朱從德.中學體育教學中組合練習的應用[J].當代體育科技,2013.
[2]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