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貴+李惠+周紅龍+周堂英


摘要:為了了解紅掌種質細菌性枯萎病抗性與氣孔的關系,以19份紅掌種質為研究對象,在前期紅掌種質細菌性枯萎病抗性鑒定的基礎上,進行再次接種鑒定及相關氣孔的觀察試驗,旨在了解紅掌種質細菌性枯萎病的抗性分級與氣孔多少的相關性。本研究結果再次驗證紅掌細菌性枯萎病病害的分級標準,紅掌細菌性枯萎病病害的分級標準可以推廣應用;通過光學顯微鏡觀察,紅掌種質的細菌性枯萎病抗性與紅掌種質氣孔結構相關,即氣孔多,則感病性強;然而在試驗中發現,氣孔的數量也不能完全反映紅掌種質的抗性,抗性還與溫濕度及光照等其他環境條件相關,也與紅掌植株的生理吐水現象相關;在相應試驗中發現,濕度大,溫度高,光照好,則紅掌種質感病性強。結果顯示,氣孔的數量確實影響紅掌細菌性枯萎病的發生,即氣孔多,病害傳播快;氣孔少,發病慢;并且細菌性枯萎病的發生還與紅掌種質本身的抗性密切相關,紅掌種質抗性好,發病慢;反之亦然。
關鍵詞:紅掌;種質資源;抗性鑒定;氣孔;細菌性枯萎病
中圖分類號: S436.8+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9-0138-03
紅掌(Anthurium andraeanum)是天南星科花燭屬多年生附生常綠草本花卉,別稱花燭或安祖花,原產于南美洲熱帶雨林[1]。細菌性病害地毯草黃單胞菌花葉萬年青致病變種(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dieffenbachiae)是紅掌的毀滅性病害,病原菌通過進口的紅掌種苗進入中國,2003年張榮意等首先在海南省發現,隨后蔣桂芝等在云南西雙版納也報道了該種病原菌[2-6]。該病害前期無任何癥狀,后期發病迅速,在紅掌種植區域可造成50%~100%的種植量耗損,損失嚴重。雖然徐學軍等做了相應的防治試驗[7-8],然而尚無有效藥物控制。針對該病害,選育與種植抗病品種為目前主要的防治措施,而育種的前提是獲得在當地抗性表現穩定的優良親本。本研究以云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的紅掌材料為基礎,對篩選出并且感興趣的19份紅掌種質進行抗性遺傳鑒定,在抗性鑒定結果穩定后,進行表觀遺傳觀察及氣孔觀察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供試紅掌種質共19份(表1),由云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育種室)提供。包括國內外報道的抗地毯草黃單胞菌花葉萬年青致病變種種質或優良種質10份、雜交組合8份,均采用組培苗。以粉冠軍為抗病對照,以熱情為感病對照。
以云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紅掌基地活體植株攜帶鑒定的病菌為試驗菌株。接種前約30 d,在紅掌成熟葉片及成熟植株上接種繁殖備用。待用肉眼觀察檢測該病菌繁殖成功及菌種量適中時,進行接種鑒定試驗。2013—2015年在云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試驗基地的遮陽網下進行露天人工接種抗性鑒定,且部分種質經多次鑒定。
1.2 試驗方法
人工接種鑒定成熟紅掌植株,接種時期選擇在4—11月,用直徑120 cm的塑料花盆移栽。紅掌植株移栽成活,生長健壯后,采集經肉眼觀察檢測為地毯草黃單胞菌花葉萬年青致病變種的新鮮病葉。在無菌豆漿機中,用地毯草黃單胞菌花葉萬年青致病變種接種緩沖液打碎過濾,調整接種液的濃度為10 mg/mL(重量體積比)。采用注射器針頭刺孔噴壺噴灑接種。噴口距接種植株3 cm,每株噴射接種時間約為3 s。每株噴射3次后立即用噴壺噴少量自來水,以提高接種效率,根據該病菌的侵入、潛育時間,每7 d調查1次,記錄調查結果。同時,對紅掌種質吐水現象進行詳細觀察,并且進行相應的病害調查。
根據鑒定結果,選取綠箭、水晶花燭、272、105等材料,在光學顯微鏡下,采用10、40倍的物鏡來觀察紅掌表皮氣孔,根據具體的病害鑒定結果,通過氣孔觀察來推斷氣孔與抗性的關系。
1.3 病情調查
紅掌接種細菌性枯萎病病菌后,參考其他經濟作物細菌性病害的分級標準,又根據紅掌細菌性枯萎病的病害調查情況,對紅掌細菌性枯萎病的病害進行分級(表2):0級為全抗,1級高抗,3級中抗,5級感病,7級中感,9級易感[9-11]。每隔7 d調查發病情況,連續調查10~18次,或調查至感病對照病情指數達到80左右為止,詳細記錄發病情況。
在氣孔觀察試驗中,選取綠箭、水晶花燭、272、105等材料在光學顯微鏡下,用鑷子撕取紅掌表皮,撕取表皮1 cm3,用清水在載玻片上展平,分別在10、40倍物鏡下觀察,注意標尺,保存好圖片。驗證紅掌細菌性枯萎病的傳播途徑及病害程度是否與氣孔相關、相關度有多大以及與光照、溫濕度的關系。
2 結果與分析
2.1 種質資源的抗性鑒定
對篩選出的19份紅掌種質進行細菌性枯萎病抗性鑒定分析,結果顯示,084-5、綠箭表現為高抗;272、105及水晶花燭表現為抗病;粉冠軍和小a表現為中抗;熱情和17912表現為中感;325和086-6表現為感病;0832-24表現為高感。由接種調查結果推測,272和084-5抗源可能為隱性遺傳或基因片段缺失造成的抗性,接種病害調查結果見圖1,鑒定結果見表1。
2.2 相應種質的氣孔生理試驗
通過前期的病害調查試驗及相關文獻的查閱,以及紅掌種質氣孔的觀察試驗發現,紅掌種質的細菌性枯萎病抗性確實與氣孔數量有關,但實際調查中氣孔的數量與病害沒有必然的聯系,而是與紅掌種質早晨的吐水現象相關性更強,表現為紅掌種質早晨吐水越多,感病就越強。同時在試驗中也發現,氣孔的數量也不能完全反映紅掌種質的抗性,還與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條件相關。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光照條件差,光照不足,發病慢;溫度低,濕度大,發病慢;溫度高,濕度小,發病慢。相應的試驗結果見(圖2、圖3、表3)[9-11]。
2.3 相應紅掌種質吐水抗性試驗
針對優異的10份紅掌種質進行氣孔觀察、抗性鑒定、病害分級及病情指數統計,結果顯示, 吐水量相同時,氣孔數相同且接近,分級不同,病情指數不同;氣孔數不同,分級相同,病情指數接近。然而, 對于紅掌種質,吐水量多,則紅掌種質病害嚴重,病情指數大[9-11],相應結果見表4。
3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在露天遮陽網下通過針刺穿孔接種紅掌細菌性枯萎病,鑒定紅掌種質對細菌性枯萎病的抗性。抗性結果顯示,在露天遮陽網下盆栽接種,可以提高紅掌植株接種量的均勻程度,增加紅掌種質的適應能力,通過對紅掌種質病害調查鑒定,發現大多數紅掌種質對細菌性枯萎病抗性較弱,99%紅掌種質會感病,只是發病周期、病害表現不同。紅掌接種細菌性枯萎病病菌后,參考其他經濟作物細菌性病害的分級標準,又根據紅掌細菌性枯萎病的病害調查情況,對紅掌細菌性枯萎病的病害進行分級(表2):0級為全抗,1級高抗,3級中抗,5級感病,7級中感,9級易感。從試驗結果來看,在沒有紅掌細菌性病害分級標準時,本研究紅掌細菌性枯萎病病害分級可以實際應用推廣[9-11],在試驗過程中也發現,在高溫、高濕的情況下,健壯植株的抗性更好,光照也影響到該病害的發生。選擇以上環境條件,試驗結果可靠,推廣具普遍性,為下一步開展紅掌細菌性枯萎病的溫濕度試驗及光照試驗打下了堅實基礎。
通過前期的病害調查鑒定,選取有代表性的幾種紅掌種質,對氣孔進行觀察,得出紅掌細菌性枯萎病的傳播與氣孔的數量沒有太大關系,而與紅掌的吐水情況密切相關,而紅掌早晨的吐水現象與病害發生關系密切,為下一步病害傳播及紅掌吐水生理研究提供經驗[12],為溫室栽培和紅掌細菌性枯萎病的防治提供指導,為深入紅掌細菌性枯萎病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參考文獻:
[1]馬廣瑩,鄒清成,劉慧春,等. 紅掌FLOWERINGLOCUST同源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學分析[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2):31-33.
[2]蔣桂芝,郭春雷. 西雙版納紅掌細菌性葉疫病病原菌初步研究[J]. 熱帶農業科技,2003,26(3):10-12.
[3]郭春雷,蔣桂芝,祝 偉,等. 熱帶植物花卉紅掌葉腐病病原菌的分離與初步鑒定[J]. 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5(增刊1):32-34.
[4]姬廣海,魏亞東,蔣桂芝,等. 紅掌細菌性疫病的病原菌初步鑒定[J]. 植物生理學報,2004,34(2):107-111 .
[5]蔣桂芝. 紅掌栽培細菌性病害及其防治方法[J]. 農業與技術,2004,24(6):116-117.
[6]蔣桂芝,楊雄飛. 紅掌細菌性病害的癥狀及防治研究初報[J]. 中國熱帶農業,2005,28(3):40-41.
[7]徐學軍,梁玉文,楊道蘭,等. 西北地區紅掌病蟲害防治技術[J]. 農林科技,2007,36(5):156.
[8]王 釗,儲麗紅,趙 凱,等. 利用免疫磁性分離-PCR檢測安祖花細菌性枯萎病病原菌[J]. 園藝學報,2013,40(8):1600-1608.
[9]中國煙草總公司青州煙草研究所. YC/T 41—1996 煙草品種抗病性鑒定[S].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6:1-4.
[10]王麗花,黎其萬,和 葵,等. 我國花卉質量標準現狀及與國外比對分析[J]. 農業質量標準,2008(2):29-32.
[11]中國煙草總公司青州煙草研究所. GB/T 23222—2008 煙草病蟲害分級及調查方法[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9:1-6.
[12]湯麗莎. 露和植物吐水的區分與鑒別[J]. 廣西氣象,2005,26(增刊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