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健
(遼寧工業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
大學生心理壓力問題及對策研究
宋健
(遼寧工業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摘要:大學生心理壓力問題普遍存在,如何做好大學生心理壓力問題的化解,成為大學生培養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本文從心理壓力概念入手,分析大學生心理壓力的三個主要來源,并提出緩解大學生心理壓力的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壓力;主要來源;對策
壓力一詞最初源于工程學、建筑學,二十世紀初,加拿大生理心理學家漢斯塞利首次提出壓力的概念,是指由生理系統中對剌激的反應所引發的非特定性變化而形成的,用以表示人體的過度負荷。
心理壓力是個人與環境之間的一種特定關系。心理學中目前對壓力的比較普遍的看法是:個體面對具有威脅性刺激情境時,伴有軀體機能以及心理活動改變的一種身心緊張狀態,也稱應激狀態。
(一)學習需求與學習能力的矛盾。大學當中學習任務成為大學生的首要壓力。由于社會競爭的激烈,對高能力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高校對于學生的培養比較重視,對學生的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導致學生普遍感覺壓力較大。目前,高校當中對學習感覺有壓力的學生普遍感到自身對學習的需求,加之突然轉變的學習環境、學習內容、學習模式與自身學習能力的矛盾是造成學習壓力的主要原因。大學生直接面臨學習方式的轉變,這種轉變從學生適應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轉化為以學生為主的自學模式。對學習模式轉化的不適應突出表現在大學生自學能力的普遍不高。這也成為有學業問題引起心理壓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交往需求與社交技巧的矛盾。交往需求與社交技巧之間的矛盾成為大學生社交壓力的重要原因。大學校園里,大學生的社會屬性也被第一次正式的放大。這個特定環境中,大學生需要強烈的歸屬感,對朋友、對友誼有著熱切的期望與依戀,希望被人理解與接納。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如性格差異、交往技巧缺乏、交往過程中溝通不足、關系失調等原因,使得很多同學在必要的社交技巧方面存在欠缺,造成交往需求得不到滿足。調查顯示,89%的大學生對待愛情是“寧缺毋濫,等待自己的真心人”。這說明大學生對待感情并不像傳聞中的那樣隨意,愛情觀還是比較正面積極的,但處于等待的消極方式,仍是社交技巧不夠帶來的結果。
(三)物質需求與經濟水平的矛盾。經濟原因一直是在校大學生的主要心理壓力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調查當中,71%的學生選擇“走自己的路,過屬于自己的生活”,22%的同學選擇“自己打工賺錢”來緩解經濟帶來的壓力,這是一種積極、健康的態度,再加上近幾年國家對于學生助學貸款、獎助學金等助學措施的支持,很多貧困生都可以通過申請來緩解生活所需,特別是一些貧困生學習認真,連續多年獲得獎學金,通過獎學金解決部分學費及生活費,這也是抗壓能力的表現。但不可避免的是,整個外部環境擴大了在校大學生對物質的需求,產生了好多基本需求以外的不必要欲望。另一方面,大學生是還未完全經濟獨立的群體,經濟能力不高成為物質需求過分擴張情況下的主要需求制約。長期處于這種“求而不得”的狀態,大學生心理壓力必然成倍的增長,這是大學生經濟壓力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認知教育。個體要想維護情緒和心理健康,必須有合理的認知。首先,個體對角色職責的自我意識及自覺程度,我們稱之為認知責任。利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豐富,交流的及時,個體意識的強化進行認知自我責任、家庭責任、集體責任和社會責任。通過正確認知責任讓學生認識到壓力不可避免,但同樣是可以化解和處理的,面對大學生活里的種種不如意,渴望而不可得,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要及時正確認知。其次,培養大學生的抗壓能力,首要正確認知壓力。通過大量的事實我們可以看到,給人以適度的壓力,不僅可以磨練人的意志,提升積極有效的抗壓能力,增強人對逆境的承受力,還可以激起人們奮發向上,最后取得成功。要學會對產生壓力的原因進行分析,了解自身個性不足之處,認識自己所處的客觀環境,及時調整個人努力目標。最后,是認知自身,即要學會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果一個人認識自我能夠全面、正確,評價自我能夠客觀、準確,就可以做到量力而行,確立合適的“理想自我”,這樣才能夠為達到“理想自我”而不懈努力,才能看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在遇到困境解決問題時能揚長而避短。
(二)進行大學生適度心理調節。心理調節是應對壓力,進行心理疏導的一種必要方式。對大學生進行心理調節在大學生抗壓能力培養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是對壓力進行正確歸因。對造成挫折的原因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只有正確的分析和歸因,才能很好的應付和解決遇到的挫折。二是對大學生進行寬慰。寬慰自己并不是讓我們面對逆境時“逆來順受”,而是讓自己擺脫失望,積蓄力量同逆境抗衡并最終戰勝逆境。教授大學生如何認識自己的青春期心理特點,讓他們了解和掌握自己的人格和情緒控制的基本規律,教他們一些青春期心理適應的技巧,如恰當的宣泄、代償、轉移、升華。使其抗壓能力得到提高。三是教會大學生進行合理宣泄。可以輔助手段,將大學生壓力面前的情緒傾訴、宣泄出來,可以減輕或消除其心理壓力,提高抗壓能力。
(三)對大學生進行必要的人文關懷。斯諾曾提出“兩種文化”的命題,在理論上找到了對大學生進行適度人文關懷的依據。在充斥科學文化衍生物的社會環境中,大學生必然需要人文文化的滋養,使其在成長過程中得到不同思維方式,不同處事情懷的培養。自然科學異軍突起的時代,教育的對象終究是人,人是有感情的動物。當一個人特別在遇到困境,壓力重重時,本能上會暴露出脆弱、消極的一面,面對困難、挫折有渴求慰藉的需求,需要的是幫助、愛和理解,以克服各種不利于人發展的因素。遭遇挫折,產生困惑,孤獨、寂寞、無助的感覺常會出現在大學生當中,如果此時對處于困境之中的學生進行必要的人文關懷,一定能使其感受到關愛,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增強克服困難的決心,戰勝挫折。
參考文獻:
[1]鄺嘉宜,呂宣斌,鄧慧慧,李珊珊.大學生心理壓力、應對方式及其關系實證研究[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11,04:39-42.
[2]王成德,康金艷,段曉娟.大學生心理壓力狀況及應對策略[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2:115-119.
[3]余秋梅,王荔.大學生心理壓力的調查與分析[J].昆明學院學報,2010,05:134-137.
[4]楊杰文.不同年級和專業大學生心理壓力現況調查與對策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01:50-51.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1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