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紅(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江蘇 南京 210000)
?
滄桑南京的歷史變遷
周永紅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江蘇 南京 210000)
摘要:南京是一座具有2470年歷史的文化古城,著名古都,先后有十個朝代在此建都,建都時間累計達450年。南京因此擁有悠久的文化資源。了解南京的歷史文化,對人們更深一步地認識和研究這座古城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南京;歷史;變遷;文化
南京具有相當悠久的歷史。近年來曾在南京東郊的湯山,發現古人類遺址和猿人頭骨,表示南京早在數十萬年前就是人類聚居之地。而根據史書記載,南京的建城始於春秋時代。而在二千多前的三國,孫權更是據此以建國立都,史稱孫吳。自此之后,南京便成為中國歷史史上舉足輕重的都城,更是一座擁有珍貴歷史文化的名城。在孫吳之后,陸續有東晉、南朝(宋、齊、梁、陳)、隋、南唐、明朝前期在此建都,史稱六朝,再加上后來的太平天國和國民政府時期的中華民國,於是又有“十朝都會”之稱。
南京是一座有著近2500年建城史的文化古都。春秋時期的“冶城”和 “越城”是南京歷史上最早的城垣。公元前333 年,楚國建金陵邑,南京“石城”之名,便淵源于此。公元229年,東吳孫權定都建業,此后的東晉、宋、齊、梁、陳共六朝先后定都于此,故南京又名“六朝古都”。建康在隋滅陳后全部平毀,至今其確切的城址仍然是一個謎。南唐烈祖李異于公元914年重建金陵城 ,并作為南唐的首都。金陵城“跨水立城,周圍25里,凡八門”,四至約在今北門橋、中華門、大中橋、水西門,成為明南京城的基礎。明太祖朱元璋依據“高筑墻、廣積糧”的思路,依北斗七星筑南京城墻,歷時21年告竣,筑有四重城墻,即外郭、內城、皇城、宮城,其中宮城和皇城依據禮制“前朝后寢 左祖右社”成為北京宮殿的范本。明南京的城市建設,達到了歷史鼎盛時期。清代改江寧府,駐兩江總督是東南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太平天國戰爭對江寧造成了嚴重的破壞,諸多名勝古跡毀于戰火。清軍攻克江寧后,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重建。民國定都南京后,開始了首都計劃,修筑中山大道等通街大道,興建了數量可觀的民族形式和其他標志性建筑。今天的南京城源于江防要塞,復興于南唐(公元914年),盛于明初(1368),又頹于太平天國(1853—1864),再興于清末南京正式開埠至民國26年(1937)。日軍占領南京期間多有破壞。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還都南京進行了一些新、復建工程。此后國民政府忙于內戰,近代建筑往昔繁華景像也一去不復返。經歷了三次重要城址變遷和多次戰火洗禮,成為由多重歷史沉積構成的城市。
南京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有著一脈相傳的歷史文化積淀和豐富濃厚的文化底蘊。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后,命謀士范蠡在秦淮河畔的古長干里構筑越城,迄今已有2700多的建城史。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在清涼山筑金陵邑。此后,秦朝稱之為秣陵,東吳稱之為建業,東晉稱之為建康,唐朝稱之為白下、上元,元朝稱之為集慶,明朝稱之為南京,清朝稱之為江寧府治,太平天國稱之為天京,1927年設南京特別市,1930年改稱南京市。期間,六朝時期的東吳、東晉、宋、齊、梁、陳,還有南唐、明初、清末的太平天國和中華民國先后定都南京,共有54位帝王、元首在位,建都歷時447年。南京還是中國近代史的起點和終結,沒有任何一個城市更清晰地展現中國近代歷史滄桑。作為“六朝古都”“十朝都城”,南京文化光輝燦爛,從湯山古猿人類到六朝文化、明清文化、民國文化乃至當代文化,古都與文化的交融,彰顯出南京文化的最大特色,形成了獨具魅力的特色文化。1982年,南京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
南京共有市級以上文保單位275處,其中國家級文保單位14處43個點,省級文保單位110處117個點,市級文保單位129處。2003年明孝陵“申遺”成功,成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南京擁有70多座各級各類博物館、檔案館、陳列館和紀念館,收藏著大量珍貴的文物和史料標本。南京歷史文化資源數量之多、門類之全、跨越時間之長及保護手段之有力,位居同類城市之前列。近年來,南京有幾十項重大考古成果,其中三處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一處獲得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提名榮譽獎。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國文化和近代革命文化等南京特色文化具有“人無我有、異彩紛呈”的鮮明個性,成為南京歷史文化的品牌。
南京經過數千年的風雨,通過各種文化的不斷碰撞、融合,不僅留下了豐富的有形文化遺產,而且孕育了無形的獨特的文化氣質和優良的文化傳統。這種文化氣質與傳統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養成了尊師重教的傳統。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和十朝都會,在教育的設置和經費的投入上優于其他地方。因此南京在歷史上曾擁有中國曾經出現過的各類學校,上至太學、府學,下到縣學、義學。晚清之后廢科舉而興學堂,南京則涌現出各種現代的大學、專業學校和中小學堂。自從南京開辦學府之后,尊師重教一直蔚然成風。二是造就了海納百川的胸懷。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南京自古以來就是南北文化交匯的地方。另外,由于戰爭、政治等因素造成的大規模的人口變動,不同地域文化的人口在南京混合,促成了本地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造就了南京文化“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風度。三是形成了凝重而不古板的氣質。南京歷代王朝,由于政權頻繁更迭,使得南京在文化上產生不了西安漢唐時期及北京明清時期所出現的盛世文化,但也正是這種偏安王朝的文化特色,形成了南京與其他古都的不同之處,宮廷文化和市井文化在這里相互補充,形成了凝重而又不古板的文化形態。
南京自六朝以來文化名人輩出,文化成果豐碩,文化中心地位延及至今,為世人公認。李白、劉禹錫、杜牧、韋莊等詩家名士留下了與金陵有關的許多不朽詩篇。結束帝制進入共和,南京積累了可觀的民國文化,中山陵就是其建筑文化的杰作。在文化領域,有南朝古經史文學家、《文心雕龍》作者劉勰;有以南京為第二故鄉的清代《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有總領文壇五十年的清代《隨園詩話》作者袁枚;有《紅樓夢》作者曹雪芹;有以南京作為戰斗一生之起點的現代文豪魯迅;還有言情小說家張恨水。在戲劇領域,有踏遍金陵為一劇的清初大劇作家《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有當過梅蘭芳昆曲導師的近代詞曲大師吳梅;還有國歌歌詞作者、劇作家田漢。在教育、科技、醫藥等各學科也人才濟濟,貢獻卓著。
帝王之周,金粉盡散。今日的南京雖然不再是政治重鎮,卻仍處處可見那尚未消褪的六朝繁華及王者風范。歷史歲月并不曾帶給南京滄桑的色彩,反而四處可見昔日繁華的馀韻來到南京,感受明朝文人的悠閑氣氛,想像當年秦淮河畔的旖旎風情,欣賞婉約可人的南京佳麗,相信更多的人應該能徹底地明了“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中圖分類號:P4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0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