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正義+方春林+付輝云+胡成鈺+毛慧玲+吳斌+賀剛+余靜春+王慶萍



摘要:長江“四大家魚”是江西乃至全國的寶貴種質資源,因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獨特的水文條件,造就其優良的品質,具有個體大、生長快、抗逆強等特點,經濟價值十分明顯,深受養殖戶青睞。人工增殖放流是恢復水產資源,實現可持續開發利用的主要方法之一,而保證種質資源的原生態是其核心問題。開展長江四大家魚原種的科學篩選與系統培育工作關系到長江四大家魚的可持續開發及其種質資源的保護。
關鍵詞:長江;四大家魚;瑞昌;原種篩選;培育;種質鑒定;同工酶;染色體組型
中圖分類號: S96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9-0257-03
長江四大家魚,是指棲息在長江干流的青魚、草魚、鰱魚、鳙魚的統稱。因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獨特的水文條件,造就其優良的品質,具有個體大、生長快、抗逆強等特點[1-2]。據李思發教授研究,長江四大家魚比珠江、黑龍江水系的四大家魚生長速度快10%~15%,經濟價值十分明顯,深受養殖戶青睞[3]。目前,我國養殖四大家魚的苗種來源復雜,種質參差不齊,養殖過程中表現出生長慢、病害多、個體小、畸形率高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漁業的健康發展。江西省瑞昌長江四大家魚原種場是較早取得國家級資格的單位,承擔著搜集、整理、保存長江四大家魚原種,為苗種繁育場提供后備親魚等任務。近年來,隨著長江魚類資源的日益枯竭,長江四大家魚魚苗數量明顯下降,品種比例失衡,加上捕撈魚苗環境發生很大變化,給原種篩選與培育工作帶來巨大的挑戰[4]。因此,長江四大家魚協同研發課題組結合資源特點和有關要求,堅持開展長江四大家魚原種篩選與培育技術研究,探索有效方法,提高資源利用和工作效果。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捕撈工具 (1)籇網,是捕撈長江四大家魚魚苗的主要工具,漁民稱之為“撈”,別稱“弶網”,計量單位為部,它是用2片梯形的夏布或維尼龍網片縫合成錐形網具,在水中張開后像“籇”,所以稱為籇網,籇口寬3.5 m,籇尾用竹片固定成圓形小口,直徑15 cm,籇長5.5 m,籇網40目。(2)小網箱,別稱尾箱、小箱,是連接在籇尾的1個網具,供收集魚苗之用。它是用70目的夏布或維尼龍網片縫合成無蓋小網箱,長、寬、高分別為40、25、25 cm,在寬方的1個側面開有15 cm長的口,籇尾通過此口與小網箱連接。每1個籇網均連接1個小網箱。(3)大網箱,別稱暫養箱、大箱,用于暫養魚苗。用70目的夏布或維尼龍網片制成無蓋的網箱,長120 cm、寬80 cm、高80 cm。每20個籇網需要配備1個大網箱,大小網箱分別用木框架和竹片支撐,浮于水面。
1.1.2 培育水面 (1)池塘,位于江西省瑞昌長江四大家魚原種場官田湖分場內,總面23.3 hm2,共計38個,分大小2種規格,大的0.67 hm2/口,小的0.33 hm2/口。池塘布局合理,排列整齊,水源充足,水質優良,電力充沛,交通方便。 (2)大水面,位于江西省瑞昌長江四大家魚原種場資源庫分場內,總面122.67 hm2,是2個天然湖泊,水深2~3 m,水位可以控制,水質符合養殖標準。
1.2 方法
1.2.1 魚苗篩選 每年的5—6月,在長江瑞昌段的老鼠尾處捕撈長江天然魚苗,采用籇網、小網箱和大網箱等主要工具,共設置20~30排水,掛40多部籇網,捕撈魚苗約2 000萬尾/年。捕撈上來的魚苗包括好多種魚類,而且有大有小,必須進行篩選,即“篩、擠、撇”等方法,除去雜魚,只保留四大家魚。每天早晨將小網箱中的魚苗舀起來,用2種不同規格的篾篩篩2次,去掉浪渣(屑)和個體較大的魚苗,然后將魚苗放到大網箱中暫養,當收集到一定數量后要采取“擠、撇”措施,進一步除去野雜魚苗,提高四大家魚魚苗的比例,立即打包運到官田湖分場池塘中培育。
1.2.2 原種培育 長江四大家魚原種培育在池塘和大水面中進行。從魚苗到3齡原種要經過三級四選精養法。第一級是在小池塘(別稱發塘)中培育,面積3 333.33 m2/口,放150萬~225萬尾/hm2,精心培育約20 d,要經過多次拉網鍛煉和除野,當個體長度達到5~6 cm的夏花開始挑選分塘,第1次選擇率不超過70%。第二級在較大池塘中培育,面積6 666.33 m2/口,放夏花45 000尾/hm2(采取多種混養模式),經過5~6個月培育成冬片,第2次選擇率不超過50%。第三級在大水面中培育,將冬片放在1.23 km2的湖泊里,45尾/hm2,以鰱鳙魚為主,搭配草魚和青魚,經過1年培育成2齡原種,年底用網圍捕進行篩選,把符合要求的放回大湖繼續培育成3齡原種,不好的上市銷售,第3次選擇率不超過80%。第2年大湖繼續放冬片,方法如前,到年底同時選擇2齡和3齡原種,第4次選擇3齡原種,放入暫養池中供外調,其選擇率不超過90%。
1.2.3 種質檢測 長江四大家魚原種種質檢測委托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進行,檢測指標為生物學特性、生化遺傳學特性和細胞遺傳學特性,主要儀器為離心機(005)、電泳儀(049)、顯微鏡(028)。
2 結果與分析
2.1 原種魚苗篩選結果
2008—2013年長江四大家魚原種魚苗篩選結果見表1。受長江魚苗資源和苗汛等因素的影響,每年捕撈各類魚苗總數不同,導致原種魚苗篩選結果也不同,而其中的青魚、草魚、鰱魚、鳙魚比例也略變化,從近幾年看,鰱魚最多,約占55%,依次是草魚、青魚、鳙魚(圖1)。
2.2 原種夏花、冬片培育結果
原種夏花出塘時間在7月上旬,規格為5~6 cm(全長),原種夏花選擇率為70%。原種冬片出塘時間在春節前后,規格為18~22 cm(全長),原種冬片選擇率為50%。2008—2013年長江四大家魚原種夏花、冬片培育結果,見表2。
2.3 原種2、3齡培育結果
原種2齡規格為1.0~1.5 kg/尾,選擇率80%。原種3齡規格:青魚為6.0~8.0 kg/尾、草魚為3.0~5.0 kg/尾、鰱魚為2.0~3.0 kg/尾、鳙魚為4.0~6.0 kg/尾,選擇率90%。2008—2013年長江四大家魚原種2、3齡培育結果見表3。
2.4 原種種質結果
2.4.1 可數性狀 隨機取樣(每個品種30尾),對長江四大家魚原種可數性狀進行檢測,見表4。其結果與GB 17716—1999《青魚》、GB 17715—1999《草魚》、GB 17717—1999《鰱》、GB 17718—1999《鳙》的可數性狀特征相符。
2.4.2 可量性狀數據比值 在長江四大家魚原種可數性狀檢測的同時,也檢測其可量性狀,并計算出每個品種的相關數據的值(表5)。除4種魚頭長/眼徑的值和草魚的體長/尾柄長比值超出范圍外,其他比值與GB 17716—1999《青魚》、GB 17715—1999《草魚》、GB 17717—1999《鰱》、GB 17718—1999《鳙》可量性狀數據比值相符。
2.4.3 生化遺傳學特征 由圖2至圖5可知,青魚、草魚、鰱魚、鳙魚肌肉組織LDH同工酶電泳圖結果與GB 17716—1999《青魚》、GB 17715—1999《草魚》、 GB 17717—1999《鰱》、GB17718—1999《鳙》肌肉組織LDH同工酶電泳圖特征相符。
2.4.4 細胞遺傳學特征 由圖6至圖9可知,青魚、草魚、鰱魚、鳙魚染色體組型結果與GB 17716—1999《青魚》、GB 17715—1999《草魚》、GB 17717—1999《鰱》、GB 17718—1999《鳙》染色體組型特征相符。
3 小結
3.1 長江魚苗資源不容樂觀,四大家魚比例失調
近年來,長江魚苗資源繼續在下降,捕撈難度增大,而且四大家魚比例失調,突出的是鰱比例提高,達到55%,草魚比例為32%,鳙魚約4%,其中鳙魚數量太少。其原因可能:一是電魚現象嚴重,無序采砂和水質污染加劇,對魚類資源破壞很大,而增殖放流的數量遠不及濫捕和死亡的數量;二是因鰱魚魚種價格低,各地增殖放流以鰱魚為主;三是涉水工程建設使長江四大家魚產卵場遭到破環或變遷,導致四大家魚苗大大減少;同時涉水工程建設切斷了魚類洄游通道,導致鄱陽湖洄游性魚類急劇減少,尤其導致鳙魚親本發育不良和魚苗的減少。
3.2 捕撈魚苗場所處的水域環境發生很大變化,對魚苗棲息和捕撈帶來很大影響
隨著沿江開發進程的加快,瑞昌段已列入到九江整體開發的范圍,沿江的碼頭鎮晉升為省級工業園區。目前已建設成3個大型工業和物流碼頭,看上去江邊樁柱林立,船只來往頻繁,不僅破壞了生態環境,使水流受阻,方向改變,魚苗難以通行,更為嚴重的是工業廢水大量排放,存在污染水質的風險。捕撈魚苗只能在狹縫中開展,人員安全受到很大威脅。
3.3 長江四大家魚原種夏花培育至關重要,技術要求高
從近幾年來看,長江天然魚苗純度下降,四大家魚魚苗比例低,野雜魚多,其中包括許多兇猛性魚類,如鳡魚、鱖魚等,盡管在收集魚苗和起運前都要經過“篩、擠、撇”等措施,除掉了大部分野雜魚,難免會帶入少量的野雜魚以及兇猛性魚類到夏花培育池中,它們不但擠占水體,消耗餌料生物,甚至吃掉四大家魚魚苗,大大降低成活率。當魚苗下池后,要精心管理,待養至1周時間便開始著手拉網鍛煉魚苗和除野,這些工作需要耐心和技巧,對于促進四大家魚魚苗生長和提高成活率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李思發,吳力釗,王 強,等. 長江、珠江、黑龍江鰱、鳙、草魚種質資源研究[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2]李思發,等. 中國淡水主要養殖魚類種質研究[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3]李思發,等. 長江重要魚類生物多樣性和保護研究[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4]曾一本. 淡水魚類種質資源生態庫的研究現狀和展望[J]. 水生生物學報,1999,23(3):273-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