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順
一、學校文化符號、文化載體和文化行為
學校文化符號指的是學校口頭或書面文本闡述的文化主張。構建學校文化系統的路徑大致可分為:歷史視角——依托所在地歷史提煉學校文化;依托與學校有關的名人表達學校文化;基于學校自身的歷史闡發學校文化。教育理念視角——表明教育態度、表述培養目標、表達教育教學方法追求。品牌形象設計視角——創意學校理念、行為、視覺識別系統。環境視角——構建學校文化景觀。
學校文化的載體指的是學校文化的呈現及傳播方式。有的將理念文化意象化、具象化后有新景觀呈現,有的對現有景觀進行新的解讀。要讓師生參與學校文化的創建,對學校文化進行改造,變成我們的文化。當然,與時俱進對制約學校發展的舊文化結構及新文化創建機制也在此列。
文化行為指的是文化效果、文化作用。學校文化是寫在師生臉上的;學校文化是落實在師生行為上的;學校文化是彌漫在校園里的;學校文化是滲透在師生血液里的;學校文化是可以影響人一輩子的……
學校文化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是從活動、行為表現出來的。
學校文化是一種組織文化,是一種關系文化,師生、生生在校園、課堂真實關系就是文化。
學校文化是師生踐行對教育、學校、課程、課堂的實踐解讀。
學校文化是師生為人處事甚至言行遵循的內隱規矩、規則,即學校的潛規則,是道德考量。
學校文化是文化對師生學習、思想、精神的熏陶、啟蒙、點化,是一種生態系統,是對師生成長的“場”影響。
校長朋友,我想你已明白創建學校文化的三個境界(層次):文化符號、文化載體、文化行為。我想與同行一道思考的是:什么是真正的學校文化?學校文化建設的重心是什么?我想提醒的是:創立學校文化符號系統不全等于學校文化建設;選擇學校文化載體也不全等于學校文化建設。學校文化核心是“人”,當下之人,現實之人,指向現在,關注“物”或“事”之于人成長發展的意義。即,以文化人,人育文化。
二、學校文化建設四大新視域
創意一:建班級主題文化館,開年(期)班級文化博覽會。
學校可依照認識大自然、認識中國、認識世界、中外童話故事、中外名著、中外名人等為年級主題,再圍繞年級主題分解到班級,動員學生在查閱資料、主題閱讀、主題寫作基礎上,利用班級墻壁、走廊、黑板、橫梁、天花板等區域創意美化布置班級主題文化館,仿上海世博會形式召開班級主題文化博覽會。每個班級選拔解說員,每個孩子可以到其他班級參觀,解說員給予解說,后參與測試,若合格可在學校精美設計班級主題文化紀念冊上蓋上相應參觀的紀念章,若蓋齊全部主題館紀念章可獲得精美禮品一份。
創意二:校園增加科技主題設施,實現主要景觀課程化。
可以把科技博物館設施按聲光電等建在校園里,一讓學生體驗感知,對科學內容多元表征;二用學過的原理解釋一些科學現象。
可以飼養一些小動物,種植一些花卉,開辟班級小農場,構建天然實驗室,便于孩子科學觀察、實地操作等。
還可以特意設計一些課程化景觀。景觀不僅僅是觀賞,而是圍繞該景觀讓學生進行課題研究,我們稱之為景觀課程。依照年級不同,可以設計不同研究層次主題:如,給問題、給方法,找結論;只給問題,自己找方法、自己找結論;只創設情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自己找方法、自己找答案。這些問題我們借助校園景觀特意設計的原生態真實問題,要綜合利用各學科知識。
專家認為,一是根據問題的性質不同,問題可以分為“生活問題”和“邏輯問題”。前者主要是以現實的生活實踐為基礎,后者則以抽象的邏輯思維為主要方式。教科書的編寫主要遵循學科知識體系邏輯,它是從現實生活中抽離出來并加以概括的,更多偏向于“邏輯問題”。從學生的知識學習任務來看,需要將學科知識還原并運用于學生的現實生活世界,而不是僅僅學習孤立、靜止的學科知識內容。二是原始問題與課本習題。原始問題是指對自然界及社會生活、生產中客觀存在,能夠反映科學概念、規律本質且未被加工的科學現象和事實的描述。而課本習題則是把科學現象和事實經過一定程度抽象后加工出來的練習作業。可見,校園景觀課程化意義重大。
創意三:先征集、觀察孩子們在該年齡段成長中所存在問題,借助校園文化療愈功能診治。
先發現問題,再設計活動、景點、規則,潛移默化影響和改變其行為,我們稱之為化育。利用秋千培養孩子規則意識、等待意識;利用不找零無營業員售貨部培養孩子自律意識和愛心意識。開展無人監考、校園義工日等也屬此類創意。
創意四:校園環境文化與校園理念文化有機整合,實現物象意象有機統一。
校園環境文化建設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創設校園整體育人氛圍、引導師生正確的價值取向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校園環境文化與校園理念文化的有機整合可以從以下三個途徑來實現:原有的校園景觀中融合、嫁接、移植校園理念文化;校園精神文化、制度文化通過校園景觀這個物化載體呈現;基于學校積淀的學校精神、核心價值觀需求出發,創造性地開發校園景觀并創新校園理念文化。
三、如何讓學校文化“動”起來
校園文化是動態的,是需要更新的。有些內容,比如辦學愿景、目標、宗旨、三風一訓、校徽等可能較長時間是固定的,但內涵需要與時俱進解讀。有些內容比如作息時間表、校園景觀課程、年度人物等需要年、季節更換;有的內容比如心情樹、黑板報、學習生活園地、宣傳櫥窗等需要周日更換。若宣傳窗、學習生活園地、觀察課程、活動游戲等長久不更新,創意、設計、裝飾再好,也不認為該校有文化。
如何讓學校文化動起來有六個創意:
1.廊柱上可依春夏秋冬四季更換描寫春夏秋冬四季的古詩詞、名言警句等;走廊上、校園燈箱上可懸掛本校優秀畢業生及在校先進典型的照片及凡人睿語。
2.動態文化墻。對袖珍學校可將學校理念文化、制度文化、活動文化等內容設計成像六七十年代照相布景一樣,定期更換,也可設計成多軌道、推拉式的動態文化墻。
3.動態德育主題故事箱。就像城市街道兩旁的廣告箱,將若干個故事定時按順序更新。
4.動態黑板報。各班教室后面的學習板報,若除去報頭、欄目設置、相關插圖,文字內容只剩下區區的幾百個字,學生最多花十幾分鐘就可閱讀完畢。然而黑板報多采用的是單周或雙周更換一次,因更換速度緩慢,黑板報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但如果更換速度過于頻繁,又會增加教師、學生的負擔。如何解決這一兩難問題?我的思路是:采取“周大變、日小變,天天更新”的模式。“周大變”指的是每隔一周,無論插圖、版式設計、欄目設置、主題、內容都要全面更新;“日小變”指的是在一期板報全面設計完畢后,本周內其他幾天,插圖、版式設計、欄目設置、主題基本保持不動,只更換相關的文字內容。這樣既擴大了有效信息量,讓學生對黑板報天天有新鮮感,而且不會加重師生的負擔,何樂而不為呢?
5.小學生必背70首古詩詞互動監測屏。筆者的設想是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實現古詩詞互動監測。學生點擊屏幕可以配樂欣賞;對學生朗誦、背誦的效果可以直接打分,給予激勵性評價。
6.學生跨年級自學和文化解說的“觸摸屏”。讓校園里彌漫著跨年級、跨學科、多種變式的教學信息,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隨機進行自主、合作、研究性學習。“觸摸屏”自學的研發,旨在拓展學生學習的時空,解決班級授課制的軟肋——教學的線性和教學進度的高度一致性,使學生能自由自在地學習起來。
當然,可將學校文化景觀、文化故事等圖配畫解說形式用多媒體呈現,同時孩子可發表感想、解讀等。
讓學校文化動起來的另一層含義是文化由學生建設和消費。
1.面向全校征集校徽設計、校訓內容,征集校牌、校訓書寫者。
2.讓學生對公寓樓、教學桉、餐廳、景點命名。
3.收集用詩歌、散文等形式對校訓的解讀以及我喜歡某某學校的100條理由。
4.走廊、教室、廁所、操場讓學生用孩子視角提出設計方案;校園鈴聲、手機鈴聲、網站頁面也要征求學生競見,甚至閱讀筆記、日記、作業封面也要與學生協商。
5.培養校園文化解說員,客人到校參觀時讓學生當解說員。
6.評選校園里最喜歡的十個地方、十大活動、十大人物、十大事件。
7.優選在校園里發生的十大感人故事。
8.學校讀書節、藝術節、科技節、游學節、開學典禮等也可全校征集方案,讓學生團隊承辦。
9.可以用學生名字命名學習法、某某日等鼓勵學生創新。
學校文化形成的過程實際上是校長和師生共同參與的一種“集體敘事”,學校文化需要閱讀來支撐,倡導師生在閱讀中理解文化。■
(作者單位:河南新鄉封丘實新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