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泳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數學課堂 邏輯思維 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0A-0026-01
數學是一門重在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學科,在小學階段夯實基礎,發展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學生的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通過數學直觀和方法探究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解題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持續、健康的發展。
一、立足基礎知識,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對于小學生來說,感性思維占據他們思維方式的重要地位,只有依托基礎知識,才能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創設具體的情境讓學生感受、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并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實現由感性到理性的飛躍,體會到邏輯思維能力在數學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如在教學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三角形》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來感知“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一結論。學生可以通過畫出圖形,并量一量各種畫法的長度來得出;也可以通過舉出生活中的例子來感知。在此基礎上,教師給出一個三角形,讓學生討論利用上面結論你可以知道什么?這樣教學,進一步激發了學生思維的活力,學生由“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就可以得出“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進而提高了思維能力。這時教師為學生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有兩根木棒長分別為3厘米和4厘米,那么要構建一個三角形,需要再選擇一根多長的木棒(長度取整數)?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可以得出2cm、3cm、4cm、5cm、6cm都可以,由此又可以總結出“三角形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這樣也就完善了三角形三邊的關系。
二、借助數學直觀,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學生的數學學習需經歷由直觀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過程,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推理、驗證等活動可以在直觀的基礎上發展其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思維的方法。數學直觀是“因”,邏輯思維是“果”,只有將因果關系厘清,并從眾多“因”中得出“果”,才能使數學教學呈現出理性發展的需要。數學直觀讓教學形象明了,而通過理順其中的邏輯關系,則可以讓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圓柱與圓錐》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猜想圓柱體體積和圓錐體體積的關系,然后通過實驗的方式來驗證。在實驗前,學生可以將本次實驗設計為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不等底等高三組,準備好相應的容器,并用水作為實驗材料。在實驗中學生就可以發現在等底等高的一組實驗中,圓錐體容器盛滿水倒入圓柱體容器正好需要3次,而另外兩組實驗則沒有這樣的結論,由此得出“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的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的結論,并從實驗中感受到“等底等高”這一前提條件的重要性,從而避免出現“圓錐體積等于圓柱體積三分之一”這種不嚴謹的說法。
數學直觀并不是學生的“做”,由做到總結才是教學的根本,“學會了”并注意了關鍵才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只有經歷了知識形成與發展的過程,才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尋求思維方向,提升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需要注意思維的多向性,既要注重順向思維能力的培養,也要注意逆向思維和散向思維能力的培養。同時教師要有目的地指導學生尋求正確的思維方法,讓學生認識到思維的方向性,從而讓學生善于從問題中找到思維的方向。如教師可以為學生精心挑選感性材料,讓學生實現由感性到理性的轉化,也可以讓學生將新舊知識聯系在一起,利用聯想和類比的方式來探求問題的正確答案。
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運算定律》時,教師先讓學生熟練掌握每一種運算定律的結構,從而為下一步的運用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在運用運算定律時,除了運算律直接套用,還需要學生進行相應的思考,從而尋求出正確的思維方向。如在計算58×102時,學生會將102分成100+2,但在做125×32時,學生就不會將32分成4×8,這是一個思維的跨越,也是思維方向的轉變,只有讓學生實現“學會”到“會學”的轉變,才能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高與發展。
總之,教師要立足基礎知識,通過直觀和類比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由傳統的灌輸式教學轉變為啟發式教學,注重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進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善于探究的良好習慣,真正使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得到發展和提高。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