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杰紅
【關鍵詞】規則 素養 尚美教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0A-0038-02
從2013年埃及神廟驚現“到此一游”漢字,到2015年中國留學生在美暴力毆打同伴,這些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無不折射出我國學生道德素養的缺失。而道德素養缺失則折射出社會、學校及家庭對規則教育的忽視。那么,學校作為德育的重要陣地,應如何進行規則教育?我校結合尚美教育的課題,在規則意識的培養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規則意識培養從低年段做起
不同的家庭,對孩子規則意識培養的重視程度各不相同;同樣年齡的孩子,對規則的認識水平也各不相同;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學校對孩子的規則教育目標也不盡相同。在幼兒園階段,孩子的行為是隨性的,學習上以培養興趣為主,在課堂上無拘無束,可以隨時站起來或者是任意地走動,還可以隨時上洗手間。但在小學階段,由于有明確的學習任務,孩子的行為應逐漸趨于理性,學會自我管理。因而對剛剛進入一年級的幼兒,學校要做好幼兒園、小學的銜接工作,銜接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即規則教育。我校重點做好兩個方面的“銜接”工作:一是新生培訓,二是行為鞏固。在新生培訓過程中,通過真實、生動的視頻及童謠對幼兒進行上學常規、課堂常規、課間常規、集隊常規、交往常規、值日常規、安全常規、禮儀常規等方面的教育,如讓學生熟背“筆墨書本早準備,起床洗漱不磨蹭”“見到老師問聲好,見到同學道聲早”“禮貌待人講誠意,互幫互助有愛心”“磕磕碰碰會寬容,做錯事情表歉意”等,學生在反復的吟誦中逐漸知曉了小學的各種規則,形成了一定的規則意識。但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自控能力差,由“知”到“行”有明顯的差距。以“上衛生間的要求”落實情況為例,新生培訓時,學校教育孩子做到“一看”(看好是男衛生間或是女衛生間)、“二站”(站好蹲位)、“三沖水”(便后要沖水)、“四洗手”,還會安排學生實地參觀衛生間,教會學生怎樣沖水、洗手。但開學第一周觀察發現,小學生上衛生間都是來去匆匆,走錯衛生間、便后不沖水的情形還是較多,于是班主任反復強調,兩周以后這種情形才基本消除。
二、規則實踐樹榜樣
長久以來,德育習慣于講大道理,習慣于高高在上,結果往往適得其反。規則不應是掛在墻上的制度,也不應是掛在嘴邊的空話,最生動的規則學習應來自身邊的故事。2015年底,我校一位老師在從學校到家的道路上遺失了錢包,被一位送孩子上學的家長撿到了,這位家長抱著第二胎孩子,走了相當長的一段路,將錢包送到了學校。在午讀后的值日小結上,值周領導飽含敬佩之情,向全校的學生講述了這件事情,同時請這位一年級的小朋友回家后向他的家長轉達老師的謝意。從此以后,學校經常能收到各種各樣的失物,也許是一角紙幣,也許是一顆小螺母、半截鉛筆、一塊橡皮擦等。從這些行為中,能感受“物雖小,勿私藏”的規則種子已在孩子的心中生根發芽。又如有一天,一位一年級的孩子見到廢包裝紙能主動拾起,學校領導看到這一幕后及時地夸獎了他,讓他第一時間感受到了“拾起紙屑,手留余香”的快樂和滿足。
三、規則養成多渠道
學校可以通過主題教育活動、國旗下講話、學校值日小結、班隊會以及校園文化宣傳等途徑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我校近一年來,組織了一系列旨在培養學生規則素養的國旗下講話主題,如“衣冠整潔,儀表端莊”“常懷感恩之心,常為感恩之行”“握握手,我們是好朋友”“尊老愛幼,弘揚美德”“交通安全,人人有責”等。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很多班級采用了“情景劇表演+歌舞表演(或說唱)”的方式,表演內容緊貼兒童生活,深深地吸引了學生,在學生的內心自然而然地播下了規則的種子。如二年級某班演繹“交通安全,人人有責”時,呈現了學生上學、放學在馬路上追逐打鬧,為抄近道攀爬隔離欄、亂闖紅燈、不走人行道等生活場景,讓學生明白了“不講交通安全,害人害己”的道理。從“小小交警”的交通安全歌謠中,也了解了“紅燈停,綠燈行”等交通規則。
四、不規則行為須直面
學校管理者通過觀察發現,一周內均會有來自課堂、勞動、鍛煉、交往等方面的一些不文明、不守紀、不盡責、不團結的行為報告,小的問題可以由班主任批評教育,大的問題則由學校協助教育。2015年秋季學期,有幾名四年級男生在上學的路上挑逗、追逐學校附近的一名智障人士,還有一些學生在旁邊圍觀和起哄,這名智障人士被惹惱了,他生氣地拿著石頭作出要打人的架勢,并追著學生跑。這是學生不懂規則的表現——既是在污辱他人尊嚴,也缺乏起碼的同情心以及自我安全意識。學校知道這一情況后,馬上查找出那幾位帶頭的學生以及圍觀的學生,嚴肅批評了他們的不當行為,并指出可能產生的嚴重后果,讓他們認識到殘疾人同樣需要尊重和關愛,從此學校再沒發現學生犯過類似的錯誤。同年,一名三年級男生在消防安全演練時,突然在下樓梯的行進隊列中蹲下來,惡作劇地兩級兩級地蹲著跨過樓梯,后面依次而下的學生蜂擁而至,幸虧值日老師發現及時,馬上制止了他的行為,才未發生擁擠踩踏事件。演練結束后,值日老師及德育領導嚴厲地批評了這名學生。平時這名學生上課時經常故意怪叫怪笑或是干擾他人,對老師的教育愛理不理,但通過這次事件,他終于有所敬畏。今年3月,學校領導發現教學樓衛生間里倒著許多垃圾,便及時發動班主任去調查。原來是一名四年級的女生在值日當天趁人不注意,將教室的垃圾倒入衛生間,類似的行為她已經做了多次,只是這次才被發現。問她為什么這么做?她答想快點回家,趕時間,倒垃圾要走到樓下的大垃圾桶處,太遠了,爬樓梯太累。如此作答令人啼笑皆非,只圖一己方便而不惜犧牲公共衛生,這樣的思想如果任其漫延,那么社會責任感將如何養成?這一小小的事件,反映出該生規則意識的淡薄,于是班主任嚴肅地指出她這種思想的不當,給了她深刻的一課。
《論語·子罕》曰:“夫子循循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古代孔子用禮儀約束學生的行為,現代教師也應當學會在學生心中播種規則的種子,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分數,而忽視了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規則意識生于當下,才能為學生創造美好未來。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