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春海
【關鍵詞】“互聯網+” 初中物理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0A-0107-01
互聯網教育模式的本質就是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開展新型的教育教學模式。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是對原有教學結構的創新,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而教師則成為了整個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農村中小學的教育教學也因信息化設備的普及和“互聯網+”的介入而發生了喜人的變化。下面我們就從農村初中物理課堂的變化來感受一番。
一、豐富了教學資源庫
物理來源于生活、聯系社會,教師在教學時要準備一定的素材,而互聯網正好可以提供這樣的素材。例如,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上冊《光的折射》這一節課中的海市蜃樓現象、九年級《分子熱運動》的擴散現象、《核能》的核裂變反應、《太陽能》的巨大的“核能火爐”等知識點,借助網絡資源使得無法演示的實驗可視化、動態化,不可見的微觀世界宏觀化,通過模擬物理的運動和變化,局部地使用“放大”“放慢”“重放”“定格”等手段,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豐富了學生的感官刺激,有助于農村初中學生理解物理知識要點,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互聯網的數據庫不僅對教師有幫助,這些資源也能更好地幫助學生預習、復習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發散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向更深層次、更高水平邁進。
二、靈活多樣的互動
傳統課堂教學多是教師單向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而新課改以來,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體,師生、生生之間平等互動,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互動中來,讓學生在互動中不斷發展、成長。互聯網的有效介入讓課堂互動的時間、空間得到了拓展,無論是課前預習的信息的初步加工,還是課堂中的信息整合、共享,甚至是課后小結的信息深加工,都更加靈活多樣。例如,物理教材《功》一課對功的定義的課前預習,可以讓學生通過網絡通信軟件實現交流互動,幫助理解能力較弱的學生明確本節課力學中功的含義,從而判定力是否對物體做了功;也可以通過網絡中的教學視頻與在線的知識能人交流來理解這個含義;還可以通過家校微信群邀請學生家長與老師進行溝通,一起輔導學生的課前預習。此外,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同課異構”把上同一節課內容的其他優質資源引進來,讓農村的學生也能有機會體驗大城市的教師的授課方式,體驗在線互動教學的生動和有趣,提高物理課堂的質量和效率。互動的多向性讓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徑、不同的層次來交互、理解、學習物理知識,讓學生能在較廣闊的范圍內通過互動體驗來掌握知識。
三、突破課堂重難疑點的“好幫手”
在傳統的農村初中物理教學中,容易受到授課教師的水平、學生的理解能力等因素的影響,使得重點知識“不突出”,難點知識“不突破”,疑點知識“不釋疑”。而微課等新教學課例的出現則成為了課堂重難疑點突破的“好幫手”。教師可以借助微課等新的教學課例充實課堂內容,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釋疑點,幫助學生掌握課堂上的知識。同時教師與制作人的交流也可以豐富教師的知識,提高講授知識的技能和課件制作的本領。例如:“動態電路分析”這個問題中如何應用已經學習過的串并聯知識來分析解答呢?其重難疑點的第一步就是對動態電路的串并聯情況能分析正確、準確。在教學時,筆者充分運用不同顏色的flash動畫,讓動態電路中的串并聯情況一目了然。與此同時,學生也能從中分析出要按照電流方向來化整為零,一條一條路徑來理順其中的串并聯情況,這對后面進一步分析解題提供幫助。借助“互聯網+”的幫助,讓原本單純的講授課文的重難疑點,轉變成圖文并茂、形式多樣、生動有趣的知識點,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重難疑點知識。
四、學生展示的新平臺
新課改要求教師為學生搭建一個讓學生可以展示自己的疑惑、闡述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想法、講述自己對知識的理解的平臺,甚至可以讓學生成為“小老師”,幫助其他同學學習知識。農村初中生一般是比較純樸、內向的,相當一部分學生對于不懂的問題會出于羞澀不敢向老師、同學求助,這對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發現問題所在是非常不利的。互聯網能幫助他們消除這種羞澀尷尬的場面。他們可以在學習過程中通過文字、圖片、手機視頻等方法記錄自己要表述的情況,通過微信群等途徑發給老師、同學,讓問題通過這個平臺充分地展示出來。例如,“虛像的形成”這個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困擾著學生,當學生把他照鏡子時看到自己的影像的圖片發給筆者尋求幫助時,筆者在復習課上就從網絡云盤上下載以前學生做平面鏡、凸透鏡成像實驗和虛像形成的光路圖,較好地讓學生理解從實驗現象到光路形成再回到虛像的定義。
總之,“互聯網+”的應用正在讓農村初中物理課堂發生著可喜的變化。因為它更關注以人為本,以知識的應用為本,要讓整個教育過程自然化、舒適化,教學理念民主化、人性化。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思維,不斷汲取最新的教學理念,學習使用新的教學工具,讓“互聯網+”更好地服務于教學,進一步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效率。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