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哲
(云南藝術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論話劇演員臺詞的內部技術運用
張 哲
(云南藝術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人的思維活動是在不間斷進行的,所說的話僅僅是思維活動的一部分。而在劇本中,角色的臺詞也僅僅是角色思維活動的一小部分,所以就要求演員依據編劇所提供的腳本臺詞去尋找角色的思維活動。
臺詞;內心視象;內心獨白
人的思維活動有兩種體現形式,一種是羅輯思維;另一種是形象思維。演員在為尋找角色內心獨白以及內心視象做案頭工作的時候,根據角色的臺詞進行推理分析,并且塑造與想象出角色的內心獨白與內心視象,這樣會使演員整理出角色清晰的思想、情感發展的線索,幫助其進一步塑造這個角色。
所謂內心視象的范圍其實很廣,演員從身邊各種事物的外貌特征,到最精細的內涵,觀察身邊每一位不同身份人物的舉止言談、音容笑貌,從而想象其正在進行以及將要發展的行動及其過程,不論靜止的還是運動著的,只要可以在視覺中留有印記的事物,包括聲音、光線、顏色、空間等,在舞臺上可以充分想象。演員不僅要在自己的腦海中形成,而且必須清楚地、真實地感覺到那些事物,并對之產生一定的思考及反饋。演員一但沒有用自己的心理感覺系統去感受這一切,那么視象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
視象,被作為創作藝術形象思維的關鍵,與日產生活中的形象思維是有一定區別的。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謂的形象思維,是可以不受時間以及地點的限制。而演員的內心視象卻要受劇本的規定情境以及舞臺規律的約束。比如,在生活中,一個人要完成對某一事物的想象,他可以花幾十分鐘甚至幾個小時,在此過程中他還可以進行反復的想象;而在舞臺上,則需要在規定的短時間內甚至瞬間就完成對這一事物的想象。生活中感情的激化,我們可能有幾天、幾個月的孕育過程;舞臺上則可能要求演員一兩分鐘就要把感情積累到一定高度。因此,說臺詞時,演員一定要建立那種能夠迅速激發內心情感的視象,如果激發不了情感,那內心視象對演員就沒有任何創作價值了。
在生活中,當你聽到某人講述他在街上看到的一起車禍時,你就會憑著自己的直覺,迅速地產生例如“太可怕了”的內心語言以及所靠語言想象出的畫面。這其實是根據講述人所說的具體時間、地點、人物等構成的,就像所說的看圖說話,現在是聽話構圖,同一個道理。并且在其過程中你的想象在你的腦子里就會出現由車禍的慘景組成的一幅幅畫面,并且是伴隨著當時你所想象的氣氛以及音響,可能還有一定的情緒在其中。這就是活生生的以內心視象為依據所產生的,并會在潛意識里產生諸如:“以后行車要注意安全,千萬要小心?!钡葞в薪Y論性的內心語言。
當然,我們也不能將內心獨白簡單地理解為以角色獨白形式所寫出來的劇本文學上的腳本文字,只要拿到舞臺上去念出來就可以了。它應當是演員在舞臺上塑造角色時,在與對手交流的過程中,按照所塑造的角色行為邏輯去行動,去真正感受并產生豐富的想象力。這樣才會將演員及所塑造的角色形象有機聯系并交織在一起,這樣所產生的內心獨白才會積極地推動舞臺行動的發展。
在藝術創過程中,演員在塑造角色時經常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就是最初進行塑造角色時,創作狀態很好,用視象表達自己的內心,體現行動時很有感情,看到的事物影象很清楚,很生動,但是,一想到要保持它,卻怎么也保持不住,隨著創作的熟練,那些事物的表象漸漸僵化,越來越不生動,越來越不能激發感情,以至是感情最后接近于消失,這就是演員不懂得事項必須永遠保持“新鮮”這個特性。他要維持現狀,就必然每天如此重復著前一次出現的一切,重復多次,就會把感性的東西變為抽象的東西,走向理性。就視象作為藝術思維而言,它的根本特點就在于從具體延伸發展成為更具體,把所謂感性的思想通過豐富的加工后再回到能體現出事物本質的感性,并不單單是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因此,這里所講的視象將是要始終都需要感性的伴隨,就等于在創作過程中拋棄了感性的活動,其結果必然是重復一次,影象就黯淡一次,生動性就減一分,重復多次,即使原來是生動的視象也會顏色褪盡,變為一張蒼白無力的靜止圖畫,不再具有任何生氣。
在演員平時塑造舞臺人物形象的時候,尋找角色內部動作其實是為了將角色的全部心理活動以及情感變化,在舞臺上淋漓盡致地展現給觀眾。只有當一個演員真正地感受到了自己所塑造的角色情感時,臺下的觀眾才會看到真實的、豐滿的、有血有肉的舞臺形象。
[1]孫惠柱.表導演者(表導演卷)[M].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8.
[2]周殿福.藝術語言發聲基礎[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3]鄭雪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論集[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
[4]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員創造角色[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1.
J824
A
1007-0125(2016)11-0054-01
張哲(1991-),男,吉林長春人,云南藝術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方向:戲劇影視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