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鞏芳+李啟娟+張青霞
【摘要】目的 總結冠脈綜合征患者介入治療(PCI)的護理體會。方法 對選擇符合研究條件的冠脈綜合征患者按年齡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對兩組患者采取相同的護理措施。結果 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無顯著差異。結論 冠脈介入治療是治療高齡冠脈綜合征患者的有效方法,加強圍手術期的觀察和護理,對提高手術成功率,減少并發癥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齡;冠脈綜合征;介入治療;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19..02
冠脈綜合征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冠心病。將急診介入治療方法應用于這類患者中,能使患者的生命得到挽救[1]。手術作為一種創傷性的治療手段,不能將各種并發癥的發生情況予以避免。其中與臨床護理有密切關系的并發癥有傷口出血、血腫等,因此,需要給予此類患者系統、全面的護理干預,以為手術成功提供保證。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取本院于2015年9月~2016年6月收治的經橈動脈行PCI術的患者390例,男222例,女168例,年齡66~85歲。納入范圍:(1)急性ST段抬高及非ST段抬高心梗發病均不超過12 h。(2)經藥物治療后,不穩定心絞痛的病情沒有穩定。排除出血性疾病、嚴重心腎功能不全、冠狀動脈鈣化完全閉塞以及冠狀動脈多支廣泛彌漫性病變的患者。以患者年齡為75歲作為界限,>75歲設為實驗組,共186例,<75歲設為對照組,共204例。
1.2 方法
(1)穿刺橈動脈之前,先做Allen試驗:檢查者將患者的橈動脈和尺動脈同時按壓住,讓患者持續握拳5~10秒,然后松拳,將尺動脈松開,若拳心與手指的顏色在10秒內恢復正常,則表示尺動脈和橈動脈之間的側支良好,能夠進行穿刺。(2)取患者仰臥位,自然外伸和外展手臂,放在臂托上,墊起腕部以利于穿刺。對肘關節以下前臂及整個手掌進行常規消毒,并對腹股溝部進行消毒以備用,將無菌巾鋪好。用2%利多卡因3~4 mL充分浸潤麻醉橈動脈穿刺部位后,使用橈動脈穿刺包進行穿刺,成功后將導絲插入,退出針頭,將5~6 F橈動脈鞘管沿導絲穿入,經鞘內常規注入硝酸甘油100 μg和肝素5000 U,之后開展冠狀動脈造影術;對于要開展PTCA(經皮腔內冠狀動脈成形術)和支架置入的患者,應在開展PTCA前追加2000~5000 IU肝素,對指引導絲、導管、球囊及支架進行合理選用。
1.3 護理
1.3.1 心理護理
根據患者的文化背景用患者易理解的語言用準備好的材料給患者講解冠心病的病因、病機、誘因;講解冠狀動脈作用,講解手術的作用及重要性等;使患者更加了解手術,對手術更加有信心,將其焦慮和恐懼心理消除[2]。
1.3.2 術前準備
協助完善各項常規和相關檢查。在右側手掌與腕關節上10 cm的位置進行清潔備皮,為避免穿刺失敗,以股動脈穿刺代替橈動脈穿刺,并且也要對腹股溝區進行備皮;對床單被服進行更換;指導患者有效吸氣、呼氣和咳嗽等,術中造影解釋完畢應馬上用力咳嗽,以盡快排空冠狀動脈內的造影劑,使心肌供血盡快恢復;術前應進行2~4 h的禁食;準備接受PTCA+支架置入術者術前服用抗凝藥物波力維150 mg/d,阿司匹林100 mg/d,以免術后血栓的形成;術前對患者應用鎮靜劑能避免其術中橈動脈痙攣的發生;進入導管室前將大小便排空。
1.3.3 術中護理
(1)取患者仰臥位,對靜脈通道進行迅速建立,將術側上肢的位置擺好,行心電監護。將橈動脈、股動脈鞘穿刺鞘、導絲和導管等準備好,對醫生的各種操作給予充分配合。同時將呼吸機、除顫器和各種搶救藥品準備好。(2)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觀察穿刺肢體是否出現腫脹,若有,則提示血管可能出血,馬上將鞘管和導絲拔除,停止手術,立即對腫脹部位進行加壓包扎,另行股動脈穿刺手術;對穿刺側指及掌部是否有疼痛及顏色和溫度的變化進行觀察,如產生疼痛或手指顏色蒼白及溫度降低,則說明肢體遠端缺血,可采用利多卡因或硝酸甘油鞘內注射,等癥狀消失后再進行手術;麻醉應充分,以免由于疼痛而反射性導致血壓、心率的異常變化,以及橈動脈痙攣的發生。
1.3.4 術后護理
(1)常規護理。(2)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及時發現各種并發癥。(3)鞘管拔除的護理:必須在心電監護下進行拔管,以免引起血管迷走反射,降低心率;護士應協助術者緩慢拔出管鞘,應用止血器壓迫止血,每2小時放氣一次,直至止血器內氣體放出,再進行包扎,觀察局部是否有滲血,并告知患者活動手指。(4)術肢護理:穿刺肢體應略高,不可下垂。術后1 h對指體的色澤、指溫、指腹張力等每15 min觀察1次;術后2 h內不能做屈腕動作,制動腕關節4~6 h,可對手指進行活動;術后8小時將止血器拆除以促進靜脈回流;24 h內對橈動脈的搏動情況、皮膚溫度和色澤的變化進行觀察;1~3天對術肢禁止測血壓和輸液,且要保持清潔、干燥;護士要對患者是否有皮下瘀點、瘀斑或感覺異常等注意進行觀察,發現異常及時向醫生報告,并做及時處理。
1.3.5 病情觀察
(1)觀察患者的病情:患者術后回到病房后,護理人員應對整個的右上肢進行仔細的觀察,注意指端的供血情況、術口處的滲血情況,當患者反映上肢不適時,應及時查看其是否出現皮下淤血、局部腫脹等癥狀,如有以上情況發生應立即報告醫生進行處理。如患者前臂掌側有腫脹、疼痛,逐漸發展到手指麻木、屈指力量及感覺功能減弱,被動伸指或伸腕時疼痛加重,以上癥狀提示患者出現前臂骨筋膜室癥,護理人員應配合醫生對患者進行相關處理。(2)早期護理:重點是早期發現并給予壓迫,患者手臂大面積腫脹時,先用繃帶進行加壓包扎,放置冰袋對傷口處冷敷,將患肢抬高6~7 h。右側胸部腫脹時,使用沙袋局部加壓,一般情況下通過人工壓迫5~10 min,出血可停止;當患者外周血管出現并發癥時,如皮下淤血、局部的腫脹,應為其使用喜遼妥,癥狀未緩解甚至加重時,可適當停用低分子肝素鈉或是達肝素鈉。患者采取臥位時應將其患肢抬高45~90°,坐位時用繃帶固定腕部抬高,保持在心臟水平之上,每隔1~2 h,根據患者的感受將患者放平5~10 min。當患者皮下淤血以及局部腫脹達到進展期時,患者疼痛加重,可使用曲馬多等止痛藥來減輕患者的緊張及疼痛;在患者恢復后期,皮下輕度血腫患者可自行康復,皮下形成硬結或是血腫過大時,患者常有明顯的疼痛感,可使用頻譜進行照射或是應用50%的硫酸鎂溶液對傷口進行濕敷。
1.3.6 出院指導
告知患者3天內保持穿刺部位清潔、干燥,1周內不可對穿刺點進行揉抓,半年內穿刺側上肢不可提取10~15 kg以上重物,以免發生出血,告知患者進食低鹽低脂的食物,戒煙酒。對抗凝、降脂藥物予以繼續服用,對冠心病危險因素加以控制。避免情緒激動,預防感冒,告知其適當進行戶外運動,堅持服藥,定期復查。
2 結 果
經相應的護理后,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傷口出血及血腫的發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撓動脈搏動正常,傷口輕度皮下滲血者1例;皮下血腫1例,術后未出現其他并發癥.
3 討 論
目前經橈動脈冠脈介人治療廣泛應用于冠狀動脈疾病的治療中,該治療方法具有損傷小,恢復快,患者痛苦少,術后無尿潴留、腹脹、腹痛等并發癥的特點,可有效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減輕其經濟負擔。尤其下肢動脈病變或老年人股動脈逆行徑路迂曲、狹窄、斑塊等病變患者,易被患者接受,而且方便護理,提高了護士的工作效率[3]。因此,術前做好心理護理,加強橈動脈穿刺部位的護理;術中與醫生密切配合,對患者反應進行密切監測;術后對橈動脈搏動進行觀察,加強術側肢體的護理,嚴密監測生命體征,有利于手術順利進行和防止并發癥發生。
參考文獻
[1] 張曙紅.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11,08(35):115-116.
[2] 胡云春.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實施優化的急救路徑護理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5(7):106-107.
[3] 梁寶鳳,和 霞,林 梅.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延續性護理需求調查分析[J].天津護理,2016,24(1):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