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穎
山西省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31
新媒體環境下未來學術期刊的創新發展
關 穎
山西省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31
學術期刊是發表學術成果的主要陣地、實現學術創新的傳播媒介,也是對科研成果和科研人才進行評價的重要工具。但網絡化、數字化、國際化的發展方向給傳統期刊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未來的學術期刊應該是數字期刊,多種出版模式共同服務于學術交流和傳播,本文將對學術期刊未來的發展提出一些新的觀點,并探討學術期刊在新媒體下的發展對策。
新媒體;未來;學術期刊;發展
近年來,新媒體迅速崛起,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給傳統媒體帶來巨大的沖擊和嚴峻的挑戰。學術期刊作為傳統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理論創新、文化傳承、學術研究和學術信息傳播的重要平臺。由于傳統紙質期刊出版的不斷萎縮、國內高水平論文稿源的國際競爭愈演愈烈,期刊出版模式也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學術期刊未來發展路徑將如何去走?中國學術期刊發展面臨著良好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需要很好地發揮期刊應有的功能,要想把期刊作為國家創新的工具,恢復期刊應有的本質功能,就需要創新傳播知識,提升期刊在整個出版產業乃至在整個國家的教育文化發展中的應有地位。
現在社會已經進入信息時代,以廣播、電視、雜志、報紙等為主的傳統媒體正被以數字雜志、數字電影為代表的新媒體所沖擊,并且新媒體發展勢頭迅猛,對傳統媒體造成的沖擊是無比巨大的。網絡、數字等技術的迅猛發展,給新媒體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于是一大批新媒體迅速走進了人們的生活。新媒體最突出的特點是覆蓋率高、傳播快、便于互動等,在這樣一個快節奏的社會,很快獲得了大眾的青睞,影響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互聯網在人們心中不再是一種單純的信息技術手段了,已經成為現代社會重要的新媒體。首先,新媒體使人們形成已久的閱讀習慣發生了改變,人們接收信息和發表自己的觀點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就可以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資源,閱讀更顯自由性,因此使讀者群數量急劇上升,同時新媒體給大眾提供了一個開放的交流平臺,為讀者和編輯、作者和編輯兩兩之間搭建起一座溝通的橋梁,作者通過新媒體能夠更方便地了解刊物,利于自己投稿,讀者可以借助新媒體閱讀到海量、時效性強的信息,上至國內外熱點、焦點、時政等,下至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內容極其廣泛,還可以使雙方的互動性進一步加強,更加順暢,其次,新媒體技術利于復制和信息的傳播,使得刊物出版發行的周期不斷縮短,還使刊物運行的成本大幅度的降低了。期刊和新媒體融合后,內容更加豐富,表現形式也更具多樣化。最后,通過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可以了解閱讀者閱讀的情況,對閱讀情況進行分析,這對制定學術期刊今后的發展趨勢而言極為重要。
2.1 未來學術期刊內容出版創新
學術期刊是傳播創新成果的,無論媒體環境如何變化,內容永遠是根本,是決定其生存與發展的關鍵所在,品質和專業是期刊的生命線。在媒體融合環境中,學術期刊作為內容的提供方,其首要任務仍然是專注內容生產,學術期刊要不斷突出自身內容產品的高品質性、專業性和特色性,以便獲得更廣泛的市場和更多的受眾。“內容為王”依然是決定學術期刊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2.1.1 選擇稿件把創新元素放在第一位
期刊的本質是發表創新知識、傳播知識和信息,為國家的科研、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如果不在這個問題上更新觀念,把扭曲的功能轉回來,期刊就沒有未來。如果學術期刊僅僅變成評職稱用,學生畢業用,這樣的話,根本扭曲了期刊應有的功能,所以應該從本質上回歸到有沒有創新知識,能不能為國家的創新服務,這是我們要深入思考的最基本的問題。學術影響力最大的期刊,堅持以創新作為衡量標準,優秀期刊在選擇稿件上,一定會把創新這一元素放在第一位,這樣就能提高整個刊物的創新水平,期刊是成果的記載,要強化期刊質量建設,嚴把審稿關,更多地反映該學科領域的前沿創新成果,反映有突破性、創造性、建樹性的學術觀點、新理論、新成就。以“學術為本、為學術負責”為期刊發展目標。
2.1.2 選擇出版模式創新
我國學術期刊要做大做強,應盡快實現面向知識服務化、國際化的轉型升級,破解轉型升級的關鍵是打破傳統出版和數據庫出版分離所造成的本質性制約,進一步改進和推廣優先數字出版、按需出版、雙語出版、增強出版與全過程出版等新型數字出版模式,網絡優先出版技術使得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在最短的時間內公開發表提高被引率,擴大影響力。同時大力發展印刷版和數字出版的集約化經營,實質性推進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的深度融合。
2.2 未來學術期刊的服務創新
學術期刊要以服務作者為主轉向同時服務作者、讀者、機構用戶為主。期刊是溝通作者和讀者的橋梁,期刊是經過編輯出版流程,將作者的觀點介紹給更多的讀者。期刊與讀者間建立的不是教科書那種必讀關系,不是一次性的消費,而是如期而至的心靈約會關系,是展示期刊生命力、親和力的活躍平臺,是期刊獨具的媒體優勢。
2.2.1 搭建編輯部與作者、讀者的服務平臺
學術期刊有著清晰的社區邊界。在這個“社區”里,“用戶們可以參與到內容處理過程中來,不一定以作者身份,而是以社區成員的身份,為期刊貢獻主題、觀點和材料。這是一個全新的格局。它改變了紙質學術期刊單向的、一次性的內容傳播和交互方式”。對于期刊的出版,作者可以全流程參與,包括選題、編輯、出版和發行。這樣一來,流程的再造,增加互動性就成為傳統期刊向新媒體轉型的重要工作。利用微信公眾號,將學術交流活動的內容編輯成文,通過公眾號向讀者發布,讓讀者及時了解期刊的現狀,提升讀者對期刊的認同感,定期舉辦專家座談會,及時通過公眾號告之,讓大家足不出戶就能了解最新科研進展,促進編輯與作者和讀者之間的交流,增進感情,為今后的約稿和組稿打下良好的基礎。
2.2.2 指導作者寫作,個性化服務
每個編輯可與自己審理稿件的作者建立作者微信群,更好地服務作者,與新老作者及時交流,發布一些本雜志的征稿簡介和參考文獻著錄的規范要求,及時更新。省去了電話溝通和郵件回復的滯后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作為編輯,應換位思考,從作者角度出發,在平時工作中多利用網絡技術,優化并加快稿件的處理流程,縮短審理周期,把稿件的審理進度和修改意見及時告知作者,認真回復作者提出的問題,以快捷高效的稿件審理模式來贏得作者的美譽度,建立編輯和作者之間的信任機制,提高服務質量。
2.2.3 加強學術期刊的網站建設
學術期刊擁有自己的編輯、出版、發布和利用平臺才能把握傳播主動權,利用多種成熟的渠道和技術,通過各種形式,增強學術期刊的傳播效果。建設專業學術網站,展現期刊的欄目特色,加強論文的開放獲取、優先出版,還可以發布一些學術動態和行業會議最新的前沿報道,增加網站的信息量,及時更新信息量,加快更新頻率,促進網刊互動。建立鏈接實現資源共享。一方面通過獨具特色的App,提高品牌影響力,拓展用戶群,擴大用戶規模;另一方面通過良好的內容建設和閱讀體驗提高用戶黏性和活躍度,使用戶轉變為期刊的忠實用戶。
2.3 學術期刊編輯的創新
編輯要在新媒體出版時代充分發揮好守門人的重要作用,必須不斷學習,增強自身的知識,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用于嘗試新的模式,才能提升編輯人員的綜合素質,才能更好地掌握新媒體技術,成為全媒體時代的全媒體編輯。
在互聯網技術發展的今天,學術期刊的組稿、編校都將通過網絡進行。論文涉及的圖表、數據等附件均可通過多媒體技術進行鏈接。新媒體數字出版的發展,對編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對語言文字和專業的駕馭外,也要學習一些基本的跨媒體技術,利用業余時間,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新媒體學習班進行系統的學習,并真正將這類技術應用到編輯工作上。
創新驅動發展,學術期刊應順應時代潮流,利用網絡平臺和工具收集整合學術信息、組織稿源、發現學者,追蹤學術前沿,把握學術趨勢,促進學術交流和發展。新媒體數字化背景下,數字出版已成為主流,學術期刊積極尋求融合發展之路,形成合力,從而有效提高學術期刊整體影響力和競爭力。
[1]吉海濤,郭雨梅,郭曉亮.學術期刊與新媒體的融合:機遇挑戰 對策[J].編輯學報,2015(5):414.
[2]張廣萌,李世秋,葛建平.微信推廣:讓枯燥的學術期刊生動起來[J].編輯學報,2016(5):483.
[3]錢筠.App時代學術期刊的發展策略[J].編輯學報,2015(1):72.
[4]彭芳,金建華,董燕萍.學術期刊編輯繼續教育改革之我見[J].編輯學報,2015(6):604.
[5]游濱.學術期刊數字化發展趨勢及因應策略[J].編輯之友,2016(11):36-41.
G2
A
1674-6708(2016)177-0001-02
關穎,編輯,研究方向為期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