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韓 嬌,尹思懿,于文洋
1.營口市氣象局,遼寧營口 115001 2.大石橋市氣象局,遼寧營口 115001
新媒體在公共氣象服務領域的應用探討
張麗娟1,韓 嬌2,尹思懿1,于文洋1
1.營口市氣象局,遼寧營口 115001 2.大石橋市氣象局,遼寧營口 115001
近幾年來,我國的信息技術迅速發展,各種新媒體不斷出現,對傳統媒體的發展造成了巨大沖擊,也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同時,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也對氣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體可以為公共氣象服務的發展提供求強勁助力。本文首先闡述了公共氣象服務的概念,然后分別論述了新媒體在其中的特點、應用方式和存在的問題,最后結合其未來的發展趨勢,提出了幾點針對性的改進措施。
新媒體;公共氣象;服務領域;應用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學科融合的增強,公共氣象服務的方式也在逐漸改進,極大地提高了公共氣象服務的質量,擴大了相關氣象產品的應用范圍。目前,互聯網網站、3G、4G等新媒體的氣象服務具有交互性強、信息獲取便利的優勢,已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在這種背景下,本文對新媒體在公共氣象服務領域中的應用從如下幾方面展開了具體分析。
所謂公共氣象服務,就是指氣象部門對社會公共資源或權力進行綜合運用,向社會大眾、生產部門以及政府決策部門等提供氣象技術和信息,使用戶掌握一定的氣象知識,并將氣象信息和技術為自身的管理、決策以及生活和生產服務的過程。由此可知,公共氣象服務具有雙重作用,既能滿足社會生產的服務需求,又可以滿足公共權益保障和服務增長的需求。要實現公共氣象服務的上述目標,實現最大范圍的信息覆蓋,就離不開新媒體的傳播和應用。
1)傳播呈現階層化和分眾化趨勢。報紙、電視、廣播和雜志等都是傳統媒體傳播信息的主要途徑,不同的受眾獲取的氣象信息都一樣。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信息時代的到來,社會階層也發生了改變,越來越多的新興職業涌現出來,而且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差異也越來越顯著,所以他們對公共氣象服務的需求也有所區別。而新媒體的興起和發展則順應了這一發展趨勢,可以滿足不同階層不同的氣象服務需求。例如,農民只需要了解和農作物生長有關的氣象信息,比如降水等,為農業生產活動提供依據。又例如,藍領和白領則需要了解上下班時段的霧霾、紫外線指數,為防護措施提供依據。由此可知,在新媒體環境中,公共氣象服務的受眾局面發生變化,需求差異化明顯,受眾也開始分散。
2)開始主動獲取氣象信息。在以往人們若要了解相應的氣象信息,就必須在固定的時間,通過廣播電視等途徑來獲取信息,這種方式十分被動。但是,互聯網和新媒體的發展改變了這一現象,人們獲取氣象信息已經突破了時間和方式的限制,可以利用各種媒介來了解,已經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了主動獲取,這也是新媒體在公共氣象服務中應用時信息傳播的主要特點。畢竟氣象需求并不是硬性的需求,而是和個人的計劃和周圍的環境密切相關的,具有較大的隨機性和偶然性。例如,周末宅在家里,就沒有必要了解當天的氣象信息,但是臨時有事要出門,發現天色比較暗,這時很多人才想起來查看天氣信息,以此決定是否攜帶雨具。這時,只有新媒體才能便利地獲取需要的氣象信息,既可以擴大信息傳播的范圍,也可以和信息發布部門進行互動。
3)具體化和多樣化趨勢明顯。當前我國正處于大數據時代,利用新媒體人們每天都可以獲取到海量的信息,所以傳統媒體比較簡單的氣象信息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了。所以公共氣象服務信息也應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不只是簡單的播報冷熱陰晴等信息,還包含穿衣指數、紫外線防護指數以及空氣質量指數等信息。同時,利用新媒體傳播氣象信息,還可以綜合利用多種形式,例如文字、圖形、語音和視頻等。
1)微博公共氣象服務。在新媒體技術的基礎上研發公共氣象服務產品,催生出了氣象微博這一新興的產物。微博具有較強的時效性、便利性和互動性,所以成為公眾即時分享和發布信息的互動公共平臺。通過這一平臺的信息建設,各地區的氣象部門可以通過信息的發布,幫主人解決和處理好相應問題。同時,氣象部門還可以利用微博與政府部門和其他民間團體相互關注,展開緊密合作,及時聯系和互動。氣象微博充分利用生活化的語言特點和大眾進行了積極、有效的互動,實現了公共氣象服務與大眾“零距離”接觸。
2)微信公共氣象服務。目前,微信是使用最廣泛的即時通信的社交軟件,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通訊和交流方式,而且人們對微信的依賴性在不斷增強,所以成為為政府部門和社會團體提供服務,深入了解群眾的重要途徑。有相關調查數據顯示,近幾年來,微信客戶端的使用量迅速增長。早在2014年我國中央氣象局就有所指示,要求各地氣象部門做好微信公共氣象服務平臺的建設工作,從而使得公共氣象服務能夠切實幫助基層人民解決相應問題。之后通過各級氣象部門的不懈努力,微信公眾號定時發送氣象信息、天氣預報和災害提醒等,服務逐漸完善,而且還增加了氣象科普功能,使微信成為了互聯網及時推送氣象服務的前沿陣地。
3)手機App公共氣象服務。據IT研究中心的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5月,手機上對天氣類App在移動分發平臺上的下載量,“墨跡天氣”達到了4 000 000 000次,遠遠超過了其他氣象服務App。這一數據充滿說明,利用手機App發布的氣象服務已經和手機緊密結合在了一起,基本實現了公共氣象服務網絡的全面覆蓋。利用手機App發送氣象信息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具有密切聯系,信息的更新速度較快,能夠吸引大量的穩定用戶,這樣不僅有利于廣告的發布,還能進行流量收費等商業行為,為獲得收益回報提供了良好基礎。
由上述分析可知,新媒體對公共氣象服務活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但其也并非完美無缺,主要問題集中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氣象信息的權威性不足。雖然多媒體對氣象信息的傳播速度有很大作用,也使得覆蓋范圍得到極大強化,但不少虛假氣象信息也容易通過新媒體進行傳播,這就容易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恐慌。如氣象領域中的臺風、暴雨、泥石流、地震等,若出現謠言會對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極大影響。第二,各種氣象新媒體的商業化程度偏低,忽略了公共氣象服務的經濟效益。當前多數氣象平臺都以插件或廣告作為其主要盈利方式,這會對用戶體驗造成一定影響,也不利于氣象信息商業化價值的完整挖掘。第三,各個媒體的氣象信息同質化現象嚴重。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可以采取如下措施:第一,讓氣象信息發布平臺與權威氣象機構進行合作,并對相應平臺進行認證處理。如對于微博平臺,可實施加V認證措施;在微信平臺,可進行氣象公眾號的相關資質審核。同時,無論何種平臺,若發布虛假氣象信息一律封號處理。第二,通過新媒體的商業化運作,深層次的挖掘氣象信息的經濟效益,從而促進氣象信息服務的可持續化發展。
[1]趙卓寧,敬楓蓉,肖天貴.國內氣象服務研究中的公共氣象服務主題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學報,2012,19(1):112-119.
[2]吳益平.新形勢下發展基層公共氣象服務的幾點思考[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2,23(1):101-104.
[3]王玉潔,胡文超,雒福佐.淺論構建新媒體時代的公共氣象影視服務體系[J].干旱氣象,2012,11(3):478-481.
[4]曾濤.公共氣象服務輿論危機應對策略探析[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3,10(3):102-105.
[5]尹婷,張永鋒,梁瀟,等.淺談微信在公眾氣象服務中的應用及發展[J].新聞研究導刊,2016,32(18):240-241.
G2
A
1674-6708(2016)177-0025-01
張麗娟,營口市氣象局。韓嬌,大石橋市氣象局。尹思懿,營口市氣象局。于文洋,營口市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