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偉大理大學文學院,云南大理 671003
智慧城市視角下對傳統媒體轉型問題的研究
劉麗偉
大理大學文學院,云南大理 671003
智慧城市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方位審視傳統媒體的契機。首先,隨著城市化、工業化、市場化的發展,傳統媒體需要面對新的受眾群體、市場環境和運作機制;其次,隨著數字化、網絡化的深入,傳統媒體在傳播手段、與受眾關系等方面也不同以往。這些對傳統媒體而言,是機遇,也是挑戰。從智慧城市角度審視傳統媒體,就是從多方面、多視角、多層次對傳統媒體作一個全新的解讀。
智慧城市;媒體轉型困境;應對策略
智慧城市,即運用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等手段監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系統中的各項環節中的關鍵信息,對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社會、環境生態等各方面的需求做出智能響應,其本質是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城市的智能化,從而為城市中的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當今傳統媒體變革與以往的傳媒變革不同的是,它必須順應以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為基礎的技術變革。此外,傳統媒體在轉型時期的生死存亡也與工業化、城市化息息相關,因此,傳統媒體面臨重新設定其運作機制的嚴峻挑戰。為了更好地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我認為,傳統媒體在順應時代變革轉型過程中應該格外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1.1 轉型本身成本巨大
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利益訴求點不同。傳統媒體組織機構龐大,經過多年的實踐,積累了強大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和經驗,具有嚴謹性、權威性。因而對傳統媒體而言,進行全方位轉型,絕非易事,成本、代價、風險巨大。相比之下,互聯網人則是輕裝上陣,沒有“偶像包袱”,自然可以放開膽子在復雜的市場競爭中嶄露頭角甚至站穩腳跟。因此,他們更便于發揮其極具創新和勇于突破的精神,殺出重圍,占有一席之地,即使失敗了,代價也遠比傳統媒體小的多。
1.2 媒體人角色轉換是難題,用戶體驗不足
業界形態發生變化。如果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比作三大產業,那么傳統媒體相當于制造業,負責制造內容,然后印刷發行。編輯部負責內容生產,經營部負責產品銷售。二者權責明確,互不干擾。而新媒體相當于是服務業,只有一個運營部把任務全部攬下,既負責創意的發想、內容的策劃編輯,又要負責“產品”的包裝銷售,以及與用戶間的互動溝通。同為編輯,傳統媒體的編輯不需要對發行量和公眾的評價直接負責,可新媒體的編輯們可就脫不了干系了,他們要對包括IP量,網站閱讀次數、用戶在線時長,網站信息被鏈接情況等多個指標負責。所以,內容被推出之后,萬里長征才走了第一步,后面才是重頭戲。這對傳統媒體人來說,適應起來實屬不易。這種全方位的工作要求,是目前傳統媒體轉型,也是傳統媒體人角色轉換上面臨的又一大難題。
1.3 傳播方式亟待翻新
在傳統媒體的運作中,媒體人只需要負責內容生產環節,很少考慮傳播的方法與傳播效果等其他環節。但是,在新的媒體環境下,信息接收者不僅需要好的內容還需要足夠有吸引力的傳播渠道。平面媒體曾經單一化的一對多的傳播模式早已受到新媒體碎片化、分眾化、個性化的傳播模式的沖擊,品牌“差異化”、內容“產品化”、采編“項目化”、讀者“用戶化”、生存“數字化”等方向的改革刻不容緩。對一直以來把“內容為王”奉為宗旨的傳統媒體來說,想方設法使變換其傳播渠道,使之為內容更好地服務,真正做到“內外兼修”,也是一個重大的機遇和挑戰。
2000年以來,互聯網媒體迅速發展,已使得靜態的圖片演進到微視頻、微電影,“圖”的內涵已從靜態變為動態。與靜態圖文傳播相比,動態可視化傳播更具吸引力、競爭力、公信力和影響力。報紙必須抓住這一機遇,轉型速度越快越好,動態可視化傳播是報紙媒體打贏轉型這一仗的重要武器。
1.4 對技術的應用程度不夠
對于傳統媒體來說,他們把對于運用新技術上的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專業的技術部門。而對于新興的互聯網公司來說,新技術這種基因早已經融化在他們的血液之中,緊跟時代,運用新技術傳播信息,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新媒體人對于新技術的敏感度與應用程度要遠遠大于傳統媒體,因此,他們能迅速捕捉到關于新技術應用領域的最新動態,為我所用。這種對于新技術重視上的差異不僅體現在具體運作上,也體現在企業內部文化上。因此像騰訊、新浪、百度、搜狐這樣的互聯網界的翹楚,實現企業更好的發展,往往會借助他們的品牌優勢和優厚的薪資水平挖到最好的技術人才。由此可見,要想保持自身的競爭優勢,傳統媒體需盡快將技術作為重中之重。
智慧城市的浪潮不僅推動了媒體內容的變革,也推動了人們生活內容、生活方式的變革,作為在城市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的媒體,面對以上問題,又該做出何種應對策略呢?
2.1 創新媒體運營模式
市場化運作推動傳統媒體運營模式的創新。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報紙、廣播、電視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不必為生存問題犯愁,因此絞盡腦汁去拼命搞創新的現象也并不多見。但市場化的運作機制,使得傳統媒體要學會“自己走路”,媒體經營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媒體競爭越發激烈的時代背景下,眾多媒體也相繼開展各類活動為打造自己具有獨創性的品牌。例如,積極投身公益活動、多媒體合作共贏、本土化加專業化等。
促進媒介融合。借助數字化浪潮開拓新媒體領域。國內大部分傳統媒體目前都創建了官方網站、微博、微信訂閱號等新媒體業務,但他們各自對新媒體的利用效率差異很大。有的媒體雖然建立了網站,但也只是流于形式,而沒有把新媒體的精神貫穿其中,造成內容空洞、更新速度很慢、形式單一、區分度低、互動性弱。但也有許多傳統媒體將其傳統內容信息技術融合,不僅開通了網站、建立了QQ群、提供在線收聽等服務。此外,有的傳統媒體還為每個主持人都開通了個人微博、微信公眾賬號便于媒體人與觀眾(或聽眾)的及時溝通。積極借助新媒體的傳播優勢擴大廣播的影響力,可見,現在已經進入了跨媒體整合的狀態了。
2.2 重新定義媒體人的職責
對報紙而言,就是從過去的文字記者、攝影記者的單兵種發展到現在的融文字、圖片、視頻于一體的符合兵種,不能光拍,還要拍得好,不能光攝影,還要在最短的時間中剪輯出信息量大、清晰度高、配音效果好、拍攝完整的短片,這對記者素養的要求大大提高。
2.3 “新瓶裝舊酒”——更新傳播方式
爭,也體現在傳播方式和傳播手段上。微博就憑借其龐大的陌生人際圈子和獨特的點贊、轉發、評論模式,使它的商業影響力和覆蓋范圍呈現指數增長,目前已有不少公司利用微博來進行系統化、專業化的信息傳播。例如,人民日報推出了帶二維碼的報道;中央電視臺以“央視新聞”為試點,在新聞中心建立網絡編輯部,新媒體人員直接參與到新聞的生產環節。由此可見,更新傳播方式和手段,一定可以使傳統媒體重新煥發生機。
2.4 盡快實現媒體信息化
智慧城市建設為媒體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和更加廣闊的空間,媒體是信息密集的單位,它本身就是構建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媒體順應時代潮流,加快轉型的腳步,積極融入到現代化的城市信息化、智能化建設當中,實現傳統媒體轉型與城市化共同發展。
綜上所述,智慧城市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方位審視傳統媒體的契機,也為傳統媒體的轉型和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提供了一個機會。媒體作為智慧城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其發展,更能帶動城市的信息化、智能化、科學化發展,更好的造福人們的生活。
[1]畢志剛.湖南衛視娛樂節目成功與失敗探微[J].經濟研究導刊,2012(23):207-208.
[2]陳仲僑,毛雷軍.數字化轉型中,傳統媒體的困境和應對[J].新聞實踐,2013(1):27-29.
[3]任占文,眭海霞.智慧城市視域下傳統媒體發展變革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12,39(6):123-129.
G2
A
1674-6708(2016)168-0085-02
劉麗偉,大理大學文學院。